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岳论丛》2017,(8):183-187
带钩是中国古代服饰的一种构件,对我国古代历史的影响不同一般,特别是对齐国历史的影响更是非同寻常,从某种意义上说,一枚带钩改写了整部齐国的历史。关于齐国带钩起源问题众说纷纭,据文献记载,至迟在春秋早期齐国贵族阶层已经使用带钩。齐国带钩,由于受齐文化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影响,在造型和装饰上以变化丰富、形式多样、重实用求美观为显著特色,求新善变、不拘一格的造型与装饰风格体现得尤为明显。特别是战国时期,齐国带钩造型和装饰艺术风格表现尤为突出,地域特色更为鲜明。大量出土的齐国带钩,是对司马迁"齐冠带衣履天下"论断的最好明证。齐国带钩艺术是齐国服饰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古代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服饰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战国体育中心蠡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战国时期,齐国优良的政治、经济、民俗土壤蕴生了繁荣的体育活动;诸子学派在齐国的相互交融,催生了传统体育观念思想基础的形成;稷下诸子、游说之士,在齐国或汇聚,或四散,对齐国的体育娱乐活动和体育观念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传播作用。齐国应当是战国时期的体育中心。  相似文献   

3.
齐国建筑艺术及其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国建筑艺术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布局科学合理、规模宏大的齐国故城,详实丰富的齐国建筑造型与装饰艺术,还是独树一帜的齐国军事建筑都充分反映了齐国建筑的艺术成就,并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特别是其系统的建筑理论体系,作为中国古代建筑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成为中华建筑文明的重要源流,影响中国建筑思想与实践长达2000多年,而且为丰富和发展我国及世界建筑文化做出过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再论庄子与齐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德贵 《东岳论丛》2003,24(6):77-83
庄子是齐海洋文化的产儿,庄子的故里应该是战国时期的齐国,在今山东境内。庄子的思想充分显示了海洋文化的特征,庄子的自由主义更是与齐国的商业文化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5.
纵观各个历史时期的齐国青铜器,无论是不拘一格的造型艺术,还是丰富多变的装饰艺术,都充分体现了齐国青铜艺术的成就,并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青铜器,其地域特色和艺术风格表现尤为突出。大量出土的齐国青铜器,以广泛的题材内容、不拘一格的造型观念、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以及兼容并包的文化观,为后世了解齐国青铜器的发展历史与艺术风格,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丰富多彩的齐国青铜艺术,作为中华青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丰富和发展我国青铜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也谈齐国的“同姓不婚”习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历史上,“同姓不婚”之制为有周一代一项重要的婚姻戒律,并普遍实行于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中,其影响所及,一直延续到秦汉以后几千年的中国社会,至唐、宋、明、清诸朝,法律上对同姓通婚也还是禁止的①。但有的学者认为,“同姓不相婚娶”这一条根本规则,仅“为周人所严守”,这一“宗法的约束,在春秋时的齐国已经没有力量了”⑦。此说一出,不乏响应者③,似乎“同姓不婚”这一古老习俗在春秋时的齐国根本不存在了。笔者认为,这实是一种误解。其实,“同姓不婚”之在春秋时期的齐国与在其他诸侯国一样,都是自始至终在规范着人们的婚姻行为的,其制约作用不容忽视和低估。  相似文献   

7.
齐文化通论     
齐文化,指周分封后至秦统一前齐国的文化。齐国的范围,则指战国时齐国最盛时的疆域。时间自公元前1056年至公元前221年共835年。齐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为中华传统文化源头之一。其主要发展脉络,可分为三个阶段,自建国到管仲治齐之前为第一阶段;管仲当政至齐稷下学宫建立之前为第二阶段;稷下学宫建立到齐亡为第三阶段。一、齐文化溯源中国原始社会末期,形成了三大原始部族和三种不同的文化类型。一是华夏集团与华夏文化,二是东夷集团与东夷文化,三是苗蛮集团和苗蛮文化。苗蛮集团泛指今淮水以南各部族,其中以三苗部…  相似文献   

8.
特殊的地理环境与特殊的物产使齐地的染织工艺自远古时代起就非常发达,齐国宽松的政策、完善的管理制度以及精湛的练染工艺,有力地促进了齐国纺织业的发展,成为当时全国著名的纺织中心。齐国生产的"冰纨、绮绣、纯丽"等精细丝织品誉满天下,以致于"天下之人冠带衣履皆仰齐地"。齐国的染织工艺及其成就对后世影响极大,特别是在对外贸易、礼乐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张越  张要登 《东岳论丛》2011,32(9):95-103
齐国音乐艺术是我国古代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音乐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无论是独具特色的民间音乐、恢宏灵变的宫廷音乐,还是工艺精美的乐器及制作工艺理论,都充分体现了齐国音乐艺术的成就,并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特别是系统完善的齐国音乐理论体系,作为中国古代音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成为中华音乐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影响中国音乐思想与实践长达数千年,而且也为丰富和发展我国及世界传统音乐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论述了战国中后期的思想家慎到的学术思想与齐国文化之间相互滋养的关系,分析了慎到居齐的必然性;齐文化中的法治思想、善因思想不仅成为慎到学术的一部分,对慎到思想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慎到思想中的黄老意识、人性自为学说也丰富了齐文化,影响了齐国文化的发展;至稷下学宫晚期,由于齐国的统治者穷兵黩武,慎到的学术理论无用武之地,再加之稷下学士的待遇日益恶劣,慎到离开了齐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