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古人将社会风俗的变化及其产生的影响视为国家兴衰的一个重要因素。元代以前,北京地区的风俗带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色,表现出北方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相互融合的风貌。到了元代,天下一统的政治格局使得全国各地、特别是江南地区的农耕文化逐渐北上,在京城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都城的风俗也开始从地域支流文化向京师主流文化转变。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在改革与发展中,区域性文化传统对各地的经济过程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应当对区域性的文化与经济的互相作用问题予以更多的关注。文章试图用一种“文化基因两要素”的分析方法,来把握区域文化的实质,进而分析文化与经济的互动过程。文章运用这种方法对苏浙黔三省部分农村地区进行了实证性的研究,提出并剖析了我国有一定代表性的小农文化、农商文化和山民文化这三种农村区域文化类型,为揭示近年来各地农村出现不同发展格局的内在原因,提供了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3.
一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由于各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上存在着差异性和不平衡性,各城区或城市之间的功能、文化传统也各有特点,因此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活动,不能强调统一模式,不能搞一刀切,更不能盲目攀比搞形式主义。各地在  相似文献   

4.
电视的自律与他律的辩证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可扬 《唐都学刊》2006,22(5):66-68
电视首先是一个他律的存在,是作为一种社会文化范畴而存在的。它处在整个文化的大系统中,与经济、政治、宗教、哲学等其他社会文化范畴密切相关,决不是一个自我封闭、自我孤立的系统。电视的他律性体现为它与整个社会文化与文化大系统以及各个子系统之间复杂的联系。一方面它明显地受到文化大系统的影响、制约和决定,它只能在文化大系统的胚胎中发育生长;另一方面,它反过来又影响制约着文化大系统。只确认电视是—种社会文化现象的他律性还不够,必须进一步限定它有别于其他社会文化现象的特殊性,明确它是一个独立的社会文化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的沦陷区文化是抗日战争中整个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全国文化的策源地,对全国各地抗战文化的生成、兴盛起了积极的作用.沦陷区文化界,以救亡文学、救亡戏剧、救亡电影、救亡音乐等为热点的文化活动如火如荼,深深地鼓舞着全国文化界,她的发展,为全国抗战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精神基础.建立文化界的统一战线组织,坚持抗战文化面向人民大众,激励民众的抗战热情,提高民众的觉悟,为全国提供了文化为抗战服务的经验和样板.撤离沦陷区的文化人分散到全国各地后,成为推动各地抗战文化事业的主力军和"领头羊".  相似文献   

6.
杜林颖 《社科纵横》2011,26(4):46-48
体育文化与社会体系的关系中,体育社会体系的观点认为,体育具有社会发展中的体系建构作用以及文化价值,一般逻辑单向度考量体育社会体系。或者仅仅从个体考量体育之为体育,忽略体育社会保障以及社会运作。在宁波两个体育基地的案例研究中,体育文化与社会建构展开双向路径对照,探讨体育人、体育社会、体育制度之间的委托授权以及基地体系保障建构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国侠的历史文化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侠和侠文化研究中,对侠的理解和诠释是传统文化研究中分歧较多、研究积淀中大家一致认可的东西较少、深层理论构建与创造较浅的文化现象,而将侠的文学积淀、观念形态混同于侠的历史文化本体,更是现代人在侠文化研究中的一大误区。从侠的社会历史文化变迁观照游侠,侠的发展是一个从历史到文学再到文化意义的确立过程,是史家与文人和社会大众的一种历史文化共建。从中国侠史家、文人和社会大众共建的现实诠释侠,侠就是一种特具道德意志与力量的人物、形象或人格精神,是社会存在与文学创造相结合的社会文化综合体。它包含了历史侠、文学侠、文化侠三种侠的社会文化形态,而以正义为其人格精神核心和最终的文化归宿。  相似文献   

8.
人性善恶与中西社会文化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人论人性善恶设计的不同是导致中西社会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最终根据,这种差异表现为:在社会人际利益观上的社会本位与个体本位、道义优先与功利优先;社会治理与调控方面的德治主义与法治主义;民族文化心理上的自尊自大与反思忏悔意思。在建设和发展中国21世纪的文化时,必须坚持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义利统一,德治主义与法治主义的统一,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与文化反省革新意识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颜攀熙  刘晨 《社会工作》2011,(15):15-17
“十一五”期间,社会工作与社会服务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相继出现,许多城市催生出一批社会工作岗位和社会服务机构。在“十二五”规划实施第一年,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作为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战略决策提出,各地涌现一大批社会组织和社会实体。“四社”逐步融人到政府、市场、社会、公民的生态环境之中,成为推动中国社会与经济稳步向前发展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0.
赵红勋 《创新》2012,6(6):103-107
青年亚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形态,是在以主流文化为主导的社会语境中,展现了处于边缘地带的青年群体的特有文化体系。青年亚文化具有鲜明的两面性,在其积极地与社会靠拢的同时,又不断地疏离社会生活,满足一种虚拟真实的文化状态,表现出了其反叛主流文化的决心与勇气,同时其内在的精神价值也在各种思想激荡与利益交锋中走向断裂。  相似文献   

11.
陈敏娜  黄国辉  吴文彬 《社科纵横》2010,25(12):152-154
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两者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相互的贯通更是必然的。目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未能较好地给学生提供一个了解和参与社会文化的平台,因此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更多地与突出高职特色、企业特色、行业特色和地域特色,努力实现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零距离对接。  相似文献   

12.
任何东西都可以从内部看,也可以从外部看。文化从内部看,是文化承担者自身的爱好与选择,不必引起超乎其外的兴趣。但是文化同时又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社会其他领域以及社会本身的关系就有了超出文化的意义。文化与社会其他领域的关系是现代哲学-思想界的重要话题。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也经常直接地从社会其他主要领域对文化领域表示兴趣并讨论与它的关系。毋庸置疑,今天对于文化的重视与文化的经济作用紧密不可分离。文化在这一方面的价值是值得引起社会的重视的。但是我们这里想探讨一个文化的来自内在价值性的重要性问题。这里…  相似文献   

13.
闻彤 《社科纵横》2009,24(10):170-171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约定俗成的,能够反映出不同国家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学习一种语言,不但要掌握语音、语法和词汇等,还要了解该国家与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思想意识等,即他们的社会文化。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习语言与了解文化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4.
乔瑞雪 《学术交流》2005,(4):184-187
编辑主体是重要的文化传播者,也是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信息的承载者。编辑主体的文化传播是对社会成员文化心理及精神世界的观照,是对社会文化的建构;人文精神是编辑主体的品格和精神特征。编辑主体的人文精神内涵包括人的价值尊重、理性和智慧、批判精神、终极关怀等层面,并体现在文化传播的社会沟通、社会教化、文化增殖、社会调控等机制中。  相似文献   

15.
李艳中 《社科纵横》2009,24(6):119-124
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的文化价值伴随经济政治改革开放发生了分层裂变,首先发生的是社会的利益主体分层裂变,然后随之而来的是社会文化价值分层裂变。与此同期的全球化趋势出现了各种文化的交汇激荡,对于中国文化既有机遇亦有挑战。文化发展与社会进步息息相关,中国文化发展成为时代的战略主题。在这一时代,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织,主流文化与多元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交织,当代中国转型社会需要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和多元文化交织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刘军 《探求》2014,(6):59-63
互联网族群文化作为一种亚网络文化现象,对人类生存空间产生了一定辐射和影响。这种文化现象是研究网络文化的一个全新视域,具有不容小觑的现实文化价值。互联网族群化现象的兴起与涌现,反映了社会发展中人的现代性的多元化。在互联网空间内的各类互联网族群,其行为不单是一种社会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作为一种新的社会交往场域,互联网族群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社会场景给现实社会中的人们选择,它是比社会空间更加合乎心意的交往空间。在这种交往空间中,虚拟生存投射和延伸了现实生存。通过网上与网下的联动,充实精神生活、提升精神境界,实现虚拟与现实的"和谐互动",进而实现良性循环的"虚实共生"。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仍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和挑战,其中互联网与民粹主义的碰撞带来了新的意识形态风险。就其基本特征而言,网络民粹主义隐蔽阶级特征,突显社会矛盾;有意表现自身,潜在杂糅信息;全球传播流行,各地不尽相同。由此带来了文化、社会和政治层面的多重风险。针对网络民粹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和多重风险,提出治理策略:防范非主流意识形态渗透,为巩固主流意识形态阵地打下坚实基础;警惕网络霸权,为健全网络生态治理体系提供重要抓手;防止社会失序,为扩大公众政治参与和社会参与给予充分保障。在方法论意义上,要正确处理好守正与创新、时代特征与中国特色、发展与安全的基本关系。  相似文献   

18.
余晓燕 《社会》2010,30(6):221-241
2003年之后,全国各艾滋病重度流行区域兴起了社区干预的高潮,各地干预的具体做法和社会后果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本文以此为出发点,以云南省L县为个案,探讨地方性防治经验的体制成因与实践过程。本文试图说明,L县经验的成功之处在于防治重心的体制沉降恰好契合了本土的族群关系及信任文化,在此基础上,良善的医患关系实践最终将村医制度打造成了连接官方防治体制与本土道德世界的制度及文化桥梁。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 ,在当代社会 ,大众文化借助于现代传播媒介和商业化运作机制 ,不仅事实上已不容置疑地成为当代社会文化的主潮 ,而且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闲暇活动本身 ,改变了当代社会文化的走向。大众文化的孕育和成长 ,意味着当代文化进入了影像的、形象的或视觉的时代 ,意味着传统社会地域文化之间的鸿沟被填平 ,文化从特殊地域中凌越出来 ,而成为不同地域居民可以共同消费的文化 ,意味着生活与艺术的边界逐渐变得模糊 ,意味着公共话语与私人话语变得界限不清。  相似文献   

20.
军吉 《东西南北》2012,(18):38-41
她叫白银玉,皮肤白皙,面容姣好,穿着齐膝桃红西服套装、黑色高跟鞋,长发在脑后束成马尾。 “澳洲牛肉粒”、“蟹黄小笼包”、“爆炒三鲜”……在华西村金碧辉煌的龙希国际大酒店中餐厅,每上一个莱,她都可以用绝对标准的普通话报出菜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