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中国古代有许多举贤授能的传说,如尧举舜,舜举禹,舜禹用皋陶,商汤用伊尹,武丁用傅说,周文用吕望等等,皆被视为主明臣贤的光辉典范和国泰民安的重要原因。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礼记·中庸》),对于“建官惟贤,位事惟能”(《尚书·武成》)的思想尤有深识,认为“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礼记·中庸》)并特别调调“为政在于得人。”(《孔子家语》),因此,他十分重视  相似文献   

2.
民本思想是我国儒家的传统思想之一,早在《尚书》中就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记载。儒家的“亚圣”孟子则是民本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提出:“爱民”、“恤民”、“制民以产”、“不违农时”、“劝民农桑”的观点,又以“与民同乐”为最高表现。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储光羲,一生爱民、恤民,有着深厚的“民本”意识,其诗歌的字里行间充溢着浓郁的“民本”情怀。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明代前期著名海南籍政治家丘浚的养民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进步意义。文章认为,丘浚提出的立政养民的主张,特别是关于“节用”、“人有所养”的主张,在当代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尚书》备述远古之政理,在经学的经世致用影响传统中国政治生活和社会思潮等方面尤为特出。长期以来,受清儒贬抑明代经学之影响,明代《尚书》学研究并不充分。20世纪以降,通论性著作以旧说居多,对明代《尚书》学缺乏整体性关照;专题性研究则围绕《尚书》辨伪和敕修书,亦有单篇经解、科考等论题。一些研究注意到《尚书》经解中涉及时事的解读,提供给明代《尚书》学研究以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今后的研究应从《尚书》具有的政治功用着眼,探求明代《尚书》经解与“历史语境”的关系,展现《尚书》学在明代社会中发挥影响的诸多层面。  相似文献   

5.
从汉语史的角度来鉴定古书的真伪是一种科学方法.遗贤、影响、其一曰、昏迷、来世、师古、放牛等词语仅见于《古文尚书》,终周秦之世杳无踪迹,直到汉代以后文献才“重新”出现.《古文尚书》中的这些晚出词,是作伪者“不能完全阻止他所处的时代的语言向笔底侵袭”的明证,藉此可为《古文尚书》的辨伪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6.
“政治”这个概念,自古以来,有过各种解释。我国最早一部历史文献《尚书》,就说过“政事懋哉懋哉”。儒家认为,“政者正也”,或曰“政以正民”,其作用是“正人之不正”。治者“理也”,就是治理人民。《论语·为政》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说苑·敬慎》:“<晋>政治内定,则举兵而伐卫。”在我国古人看来,政治含有国事、政事以及集体生活中的事务等多种含义。据此,后来孙中山先生对政治下过这样一个定义:“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孙中山的这个定义,包含着一定道理,即指出了政治的社会性,同时也有一个  相似文献   

7.
《论语》英译历史已经跨越3个世纪,在众多的《论语》英语翻译版本中,孔子的“能近取譬”之说在英语翻译时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文章选择了四个版本的翻译,试图比较和分析译者在对《论语》中的“德、过、政、信、贤与富贵”等政治隐喻英译时,对政治隐喻的“来源域”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8.
“常”义辨     
“常”的本义非为“裳”许慎《说文》释“常”为“下帬也。”段玉裁注:“《礼记》深衣续衽钩边要缝半下。今字裳行而常废矣。”《说文》认“下帬(裙)”,为“常”之本义,“裳”为或体。考之《尚书》《易经》《诗经》《尔雅》等书,“常”“裳”有别,无一相混,许慎、段氏说法无证可据。如《书·立政》:常伯、常任、常事、常人  相似文献   

9.
作为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马一浮因“六艺该摄一切学术”的“六艺论”思想而受到关注。在“六艺论”的框架下,他在现代社会尝试对儒家传统经典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诠释。《洪范约义》是马一浮讲解《尚书·洪范》的讲稿,也是“六艺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历史上占据主流的《洪范》政治性解释相比,马一浮站在理性化的立场,反对对《洪范》进行神秘化解释,强调“为政以德”“德为政本”。通过对德政关系的探讨,以《洪范》的道德意义统摄单纯的政治性论说,将其视为道德哲学而非政治哲学经典,从根本上扭转了《洪范》的诠释方向。马一浮借助《洪范》的道德性诠释,表达了对西方功利主义政治的尖锐批评,展现出对现代社会中儒家传统经典价值的确信。  相似文献   

10.
北魏后期,吏部尚书崔亮在选官过程中奏立“停年格”,不问士之贤愚,唯以年劳资历取人。此制是北魏选官史上的重大变化,对共进行深入探讨,实属研究北魏政治的重要课题之一。笔者试作简要论述,以求教正。  相似文献   

11.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指导,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相似文献   

12.
以《大学》的“新民”观念为中心,朱熹重构了儒家政治哲学.在其新民学说中,明明德是新民的基础,而新民是明明德的目的.从内在依据、主体、方法、心理基础与落实等方面可以看出,朱熹的新民理念具有明确的内在逻辑结构,对该结构的分析同时就是对“新民何以可能”这一问题的回答.朱熹的新民理念为儒家政治哲学勘定了逻辑边界,相对于中国古代的其他学派具有理论优势.不过,从现代政治哲学的视域来看,其新民学说在政治与道德之间缺乏一种分界观念.解决之道在于平衡君子的责任与个人自主.  相似文献   

13.
金世宗是中国北方历史上少数民族统治集团中较为开明、较有远见的政治家。他借鉴了中国历代帝王的治国经验,汲取海陵王暴政的深刻教训,形成了以"宽仁"治国思想。这一治国思想主要表现在:崇尚儒学,礼法结合;劝农力田,与民休息;整饬吏治,赏罚信明;任人唯贤,德才并重;广开言路,虚怀纳谏;南北融合,兼容并蓄:一方面仰慕汉文化,主动汲取;另一方面,保留女真文化传统;提倡节俭,力戒奢靡。在他的治国思想指导下,适应当时金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整和改革,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4.
金世宗是中国北方历史上少数民族统治集团中较为开明、较为远见的政治家。他借鉴了中国历代帝王的治国经验,汲取海陵王暴政的深刻教训,形成了以"宽仁"治国思想。这一治国思想主要表现在:崇尚儒学,礼法结合;劝农力田,与民休息;整饬吏治,赏罚信明;任人唯贤,德才并重;广开言路,虚怀纳谏;南北融合,兼容并蓄:一方面仰慕汉文化,主动汲取;另一方面,保留女真文化传统;提倡节俭,力戒奢靡。在他的治国思想指导下,适应当时金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整和改革,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5.
仁政思想是儒家的核心思想,文景之治的取得关键在于尊崇儒家思想,实行仁政.文景二帝在位期间,正法省刑,宽慈待民;重农富民,与民同乐;轻徭薄赋,节用爱民;任贤惩奸,安养吏民.要大治国家,强邦富民,就必须以文景之治为鉴,以文景二帝为典范,推行仁政,利国安民.  相似文献   

16.
孝亲、忠君、爱民——清官政治思想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官政治思想为"孝亲、忠君、爱民"三位一体建构,其核心是"忠君"."忠孝"思想观念是专制王权政治体系中最基本的政治道德规范,在政治生活中表现为臣民对君主具有绝对义务之政治观念.清官政治思想中的爱民思想源于儒家"仁政"与"民本"学说.在清官政治思想中三者结合在一起,形成"孝亲、忠君、爱民"三位一体的政治思想模式,成为指导清官做人从政的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17.
从仁政与霸道、君臣、事亲、治民之道的关系对孟子和韩非的思想进行比较,认为两者存在相异之处:在政治主张上,孟子的理想政治是仁政,孟子主张尊王贱霸,而韩非却与之相反,主张依法治国。通过研究,以期对当下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春秋时代的大变革和大国争霸,为欺诈肆行提供了社会条件;一次次上当受骗之后,华夏社会发起了反欺诈行动,诚信观念从中被实践、总结和提升起来。就国家层面而言,如何取信于天下和取信于民,是春秋时代统治集团中有识之士极为关心的问题之一。他们反对短期行为,主张从长远处看问题,呼吁国家无论大小都要以诚相待,大声疾呼国与国之间的互信。他们清醒地认识到,“民保于信”,“民无信不立”,信誉是聚拢民众的先决条件。背信弃义就会丧失民心,没有民众的支持就会失败。春秋时代所主张的个人诚信,基本内涵为个人对国家诚实守信与一般人伦上的互信两个层次。华夏社会赞扬诚实守信,谴责欺诈行为;呼唤君臣之间、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把守信看作立身的根本;“守命共时”,不做非分之想;要求人们“信不叛君”,守信“以卫社稷”,把守信与爱国联系起来。孔门师徒在总结这些观念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取信于神明是春秋时代诚信观的另一个侧面,祭祀和盟誓都被赋予了崭新的内容,“取信于神”的旧瓶子被装上了“取信于民”的“新酒”。轻亵祭祀和肆意渎盟事件时有发生,鲜明地表征着华夏社会的主体性自觉,这是春秋时代诚信观念提升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春秋时代的诚信观,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一生重视"法治",但没有忽视"德治":早年强调革命政党的道德建设,及官吏政治道德修养;晚年注重恢复"中国固有道德",并对中国固有道德进行新阐释,赋予近代意义。在他看来,"德治"是建立近代"法治"的基础,是造就"法治国"的前提,充分肯定了"德治"对近代"法治"建设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20.
孔子的依“礼”重“德”治国思想 ,包括“为国以礼”和“为政以德”两个重要治国方略 ,二者有其政治含义和思想内涵。孔子依“礼”重“德”治国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 :“礼”“德”相辅 ,“导”“齐”相济 ;“德”“礼”为先 ,辅以“政”“刑”;依“礼”重“教”,以“德”化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