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期以来,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方面。我认为,这主要是由于社会科学界本身,对于社会科学的研究不够深入。造成不深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言之,有如下几点:1、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所产生的不良影响.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主要是指儒家思想,它对于中国人所产生的影响之深、之广、之久远,是其它各家所无法比拟的。两千多年来,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以此作为行为准则、作为清规戒律。这就是所说的文化积淀、民族心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功利主义。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似在强调读书学习的重要,而实质上,读书学习又是为了什么?“劳心者治人,劳力者冶于人”。这就体现了一种典型的功利法。读书是为了升官进爵,为  相似文献   

2.
“读书人”一词源于何时,恕我孤陋寡闻,尚未得其详。“读书人”一词的含义,也要在此向有道者讨教。不过,据我的了解,读书人无论是在学堂还是在私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真的读书,并且不会因环境与条件的变化或优劣而放弃读书。读书的目的或有不同,但苏泰的头悬梁、锥刺骨是读书,车胤的囊萤照书是读书,匡衡的凿壁偷光也是读书,韩愈的“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更是读书。总之,士林总总,千奇百怪,各有风采。不知从何时,读书的味道变了,读书人也发生了变化。读书可为稻粱谋,读书…  相似文献   

3.
这几年我是有一点虚名的,但把我说成是“著名经济学家”,我不敢认同。如果说我是“著名经济学教师”,就比较合适一些。我创造的东西不是很多,但是在经济学教学方面确实有一些体会。前几年在我们国家经济学界有过一场争论。这场争论的两个代表人物,一个是经济学家张曙光,另一个是历史学家秦晖。争论的主要是有关国有企业改制的一些问题。秦晖教授对国企改制的实际变化和相应的理论或者论证很不以为然。与这个争论掺和在一起的还有《读书》杂志的变化。《读书》杂志在沈昌文先生主事的时候达到可读性的高峰,很多人后来都回顾说那时候的《读书…  相似文献   

4.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出自北宋末年汪洙的《神童诗·劝学》。《劝学》诗宣扬“读书作官”的思想是不足取的,但诗所阐明“读书为上”的观点,我认为从古到今对青少年而言不能不说是有一定道理的。  相似文献   

5.
周恩来尊师     
“少年时代我在沈阳读书时,得到山东高盘之先生的栽培。可以说,没有高先生就没有我的今天。”这是周恩来在延安的时候,有一次接见外宾并回答记者问时说过的一句话。  相似文献   

6.
现在人把老子五千言当作一个人的著作,并且以为就是礼记曾子问篇所说的,“孔子问礼子老聃”,那位老子所写的东西。我认为这样说法是有很大的问题,恐怕距离事实太远。这里面的理由,我以前在“老子考”里已经提得很多;现在还要按照这一方向,加以补充。至于和孔子同时,是  相似文献   

7.
有人问我长江集团最早是怎么找到三联的?我也不知道。听说长江集团有人看三联的书 ,包括订《读书》的繁体字版。本次奖虽是以“长江《读书》”的名义 ,但是与《读书》杂志的关系不是外边有人想象的那样是合二而一的。《读书》四个专职编辑、两个兼职主编 ,加上编务 ,一半以上的人完全没有参与评奖的各类活动 ,而《读书》以外的三联的几位工作人员参加了“长江《读书》”工作室 ,具体组织和服务工作是由这个工作室做 ,评奖则是在推荐委员推荐的基础上由评委独立完成的 ,所以 ,名为“长江读书奖”或“长江—读书奖”“长江《读书》奖” ,《读…  相似文献   

8.
让我们先回顾理性原则的基本要点。首先,自由意志从超验世界的“物自体”进入经验世界,与必然律相对立,这导致康德所说的“实践”。一方面,意志有欲求;另一方面,自然有法则。这欲求与法则之间便产生了张力,这是一切实践活动的内在矛盾。按照辩证的看法,这也是一切实践的动力。纯粹理性在实践中的运用导致“实践理性”。西方理性从“物—我”两分开始,向着“意志”对  相似文献   

9.
“对应式”读书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式之一。所谓“对应式”读书,就是指根据需要,在可能选择的范围内,确定自己的读书内容,以期在较短时间内取得较大成效的一种读书学习方式。例如,专业学习、专题研究等等。古往今来,它为人们所常用。但是现在当人们跨入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以后,它和人们一起面临着这个时代在知识需求上所提出的挑战,人们就对它议论纷纷,褒贬不一。 “对应式”读书究竟有哪些“利”和“弊”?在今天它是否仍有使用价值?怎样才能扬其长、避其短……这是读书实践提出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时代发展后产生的一个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关于艺术典型,恩格斯有一著名论点:“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过去亦有译成“这一个”的。 长期来,人们都把恩格斯这段话看成“典型”的定义。但是,恩格斯这里所说的“典型’,  相似文献   

11.
诗中应有“我”——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中应有我”,抒情诗离不开“我”。这个“我”,就是我们所说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雷抒雁的《小草在歌唱》是一首打动了千百万人心的佳作,诗中多次出现“我”。除数处“我敢说”属于过渡性语句外,有两段集中抒发“我”的思想感情。一段是:当写到张志新烈士惨遭杀害,“正是需要光明  相似文献   

12.
鲁迅很早就对辩证法有精湛的研究和深刻的理解,这从他写的《文化偏至论》和《科学史教篇》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来。鲁迅在他的小说中,也自觉地运用了许多艺术辩证法。这是我国现代艺术创作非常宝贵而丰富的宝藏。这里略举数例,目的是希望引起大家更大的重视,共同进行更好的发掘和继承。一、逼真和传神逼真就是我国传统画论所说的“形似”,传神也就是我们传统画论所说的“神似”。在“形似”与“神似”这对矛盾范畴中,鲁迅首先是强调“神似”的。他说过:“忘记是谁说的了,总之是,要最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义”(《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但是鲁迅  相似文献   

13.
我的学术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我是忘年人何谓“忘年人” ?这是仿“忘年交”一语来说的。大自然要我活到什么时候 ,我就活到那个时候 ,寿长些不喜 ,短些不悲。只有李大钊提出的“永葆青春”和我注重的“学术生命” ,是完全可由我决定而坚持的 !这就是我所说的“忘年人”。我在解放初只有 4 0来岁 ,有人称我为“蔡老” ,我心中很不安 !想起我的家乡 ,凡不是地主以上者都不得称某老。我既没有田地 ,也不是绅士老爷 ,怎有资格称“老”呢 ?有些人说 :“老”是一种尊称。我听了就反问道 :“解放前的孙中山、蔡元培、章太炎等 ,解放后的主席、总理等人 ,年龄都比我大得多 ,…  相似文献   

14.
康才洪同志在《社会科学研究》1989年第5期著文认为,“人的意识对具体事物有反作用”。应该说,这是正确的。但他同时又认为,“人的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这样的命题不能成立。这就值得研究了。在我看来,“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无可非议。首先“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与“意识对具体事物有反作用”是一致的。康文所说的作为意识反作用对象的“具体事物”未加任何限制,我理解,这里的“具体事物”,就是泛指客观存在的一切具体事物,而不是专指某一特  相似文献   

15.
去年,得知我的孩子被西北师大录取后,有好多朋友这样问我:“你孩子真的愿去西北读书?”一些同龄朋友还指责我“冷酷”:“干吗把孩子送到那样苍凉的地方去吃苦?难道我们这代人吃苦还不够?”我不知怎样回答,因为朋友未能理解我的心。孩子去西北,是她的选择,也是我的心愿。我并非冷酷,作为父亲,我也知道父母恩深,儿女情长,只是我爱孩子的方式不同罢了。那天,送孩子到校后,我曾独自在异乡的月色  相似文献   

16.
本来,“长江《读书》奖”的评选是读书界的一件幸事。但大概出乎所有人的预料,评奖竟然评出了一个“《读书》事件”。据笔者作为一个局外人的观察,这个事件有三个相互关联的内容,一是有人评判这个奖有失公允,基本上是《读书》自己的人(编者和作者)给自己评奖,谓之创“中国学术腐败之新高”;二是由此引发了一些人对《读书》这两年来立场的不满,使之成为宗派的刊物;三是对《读书》的批评引发了一场斯文扫地的人身攻击。在香港的《读书》作者、“长江奖”评选委员会委员甘阳在没有弄清楚批评他的文章作者的情况下,用典型的“文革”…  相似文献   

17.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了不少小物件,亦可称为“小道具”。粗粗一看,这些“小道具”似乎不那么重要,可有可无,甚至以为是作者在卖弄“杂学”,故弄玄虚,调侃读者,捉弄红学家。但要仔细品味一下那些小物件的背面文字(寓言),又似乎不那么简单,仿佛其中颇有一点“深意存焉”。或许就是某些权威们所说的“味外之味”了。我明知自己的“味觉”差劲,虽然品不出更多的“深意存焉”,大略也可以尝出其中的香臭。这里所写的三件“小道具”的妙用,就是读书中的一点感受,故日“谫论”。一、冷香丸:薛宝辍人格的象征《红楼梦》第7回中写…  相似文献   

18.
忆陈寅恪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忆陈寅恪师郑欣陈寅恪先生是著名的史学大师,我这个学识浅簿、年龄相差40多岁的后生晚辈怎能是大师的弟子?但这是真的.1952-1956年,我有幸在中山大学历史系读书。其时,陈大师是中山大学历史系的教授.单凭这一点,我就应该称陈寅恪为“吾师”或“本师”的...  相似文献   

19.
一  据我所知 ,在《读书》奖的运作期间 ,无人对它表示反感 ,更谈不上抵制 ,大家都是愿意促其成功的 (我个人因推荐表迷失于案头纸山之中错过了规定期限 ,在 6月初《南方周末》电话采访中我已明确表示 :没有寄还推荐表 ,这是我的不对。)尽管那时有些人对《读书》的“转向”已有看法。如后来站出来批评该奖的雷颐先生不仅参加了推荐工作 ,而且就在 6月 9日的《南方周末》上还刊出了他为其中一本获奖著作写的书评。换言之 ,“自由主义与新左派之争”及其对《读书》方向的岐见尽管已经产生 ,但并不存在“自由主义”者因学派门户之见为难《读…  相似文献   

20.
《萧红生平考订二题吸“二题”中称:“萧红没在龙王庙小学读过书”,1事实是,萧红应在南关女校念书”。①正如该题所说,“对萧红在龙王庙小学读书之事,似乎没有人提出过疑义”。确切地说,不是“似乎”而是“从来”“没有人提出过疑义”,现在有人提出“疑义”了,这就需要进一步认真研究了。然而,要想彻底弄清这个问题,必须彻底弄清呼兰学校的沿革,然后根据萧红读书的具体情况才能下结论。查民国4年刊行的崇仁黄维翰所编的《呼兰府志)载,清末民初,呼兰府(包括巴彦、兰西、木兰在内)共有师范暨高初等小学对所。其中呼兰府城内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