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三中一青"问题被认为是国民党"九合一"大选溃败的主因,也是当前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变量。该文拟针对"三中一青"现象进行观察,并提出解决之道,以利抛砖引玉,并为两岸和平发展贡献心力。该文虽从认知面、结构面与制度面来探讨"三中一青"问题,但两岸"通气"应是重要之药引与活化剂。这应让两岸间的信息传播更流畅,更深入普通百姓之生活。因此,两岸互设办事处、两岸互派记者、两岸媒体互通经营、两岸电信同一价互通、两岸青年学生互通就学、两岸四大证券市场"沪深港台"四地互通买卖等等,应对两岸和平发展与"三中一青"问题之解决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台湾"大选" 年,现在台湾的主要政党 阵营有两个,一个是"泛 蓝"阵营,即国民党和亲民 党的"连宋合作",另一个 是"泛绿"的民进党阵营。 这两个阵营的主要分歧点 是,在两岸问题上,"泛蓝" 承认"九二共识",主张"三 通"。而民进党则明目张胆 地推行"一边一国",企图 推动台独。所以明年的"选 举"就是以"一个中国"和 "一边一国"的对立为主 题。依我的看法,如果明年  相似文献   

3.
陈水扁耍起"橄榄枝"攻势 陈水扁又在炒作两岸议题了。从在"5·20讲话" 中言不由衷地声称,要扩大两岸交流、恢复两岸对话 与沟通、建立两岸和平稳定互动架构等,到近期通过 相关机构不断放话,表示要推动两岸直航与经贸协  相似文献   

4.
海峡两岸经贸关系恢复发展至今,直接“三通”一直是各方关注的焦点,因为它涉及两岸人民的切身利益,更是两岸经贸关系健康发展的标志。"20 世纪80 年代两岸关系松动以来,台湾同胞回大陆探亲旅游或从事贸易投资,一般都从福建开始,而后逐渐延伸至泛沿海地区,最后才深入至广  相似文献   

5.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大陆将展开全方位发展格局。两岸经贸合作方面,应加强"投资拉动型贸易"以及第三产业的服务型贸易。两岸科技合作方面,两岸除应加强现有的各项科技合作外,还应从基础做起,改革教育体制使创新文化从"根"做起。在"中国崛起"下,大陆的自信心与综合国力将产生良性循环并不断强化,其实两岸早已挥别早期的"中国法统之争",大陆应以更宏观之心胸与视野善待台湾,以利大陆区域形象之高起。总之,若在正确政策施行不久后,两岸关系"小惠未徧"现象将会发生质变,达到两岸协同发展的高峰极致。  相似文献   

6.
2004年3月20日,所有中国人都将把目光聚焦到台湾。"两岸牌"究竟谁得分?纵观本次台湾选战态势,参战各方大打"两岸牌"是一个显著的特点。上海市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李雷鸣处长分析,"两岸牌"你来我往,双方各有得失,民进党作为  相似文献   

7.
许鹤 《办公室业务》2013,(19):213+215
"两岸青年联欢节·海峡西岸漳州行"已经成功举办了7届。海峡两岸青少年排球赛,以球为媒搭起了两地青少年沟通的桥梁;漳台族谱对接馆,同宗同源的情愫在两岸青少年心中深深激荡;两岸青年书法交流展,"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串起两地青少年的心;走进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每一座建筑都是惊喜,每一处风情都如出一辙。今天,随着科学和经济进步,"两岸青年联欢节·海峡西岸漳州行"更要与时俱进,实实在在的分享两岸经济发展的成果,为推动两岸青年交流,携手共创中华民族美好未来,营造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8.
两岸农业科技园区之合作,有利于深化两岸农业科技之对接及成效,促使两岸人民皆得免于粮食匮乏,最终促进整体农业科技发展之自主性。从两岸农业科技园区之合作,构建一个常态有效之合作交流平台,通过两岸农业科技合作,配合"一带一路"新的国际战略框架,进行农业成果输出,并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粮食自足发展,加强与周边国家合作。  相似文献   

9.
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推动下,各高校开始探索具有本校特色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大陆相比,台湾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该文首先对比分析了当前两岸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介绍了目前两岸高校合作交流的发展现状,最后阐述"一带一路"背景下,针对两岸发展的新需求,为两岸高校合作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要闻速览     
海峡两岸"三通"时代来临根据海协会与海基会台北会谈达成的协议,大陆和台湾两岸海运直航、空运直航、直接通邮2008年12月15日全面启动,宣告两岸"三通"时代来临。  相似文献   

11.
该文通过分析两岸制造业的优势和劣势,从资源供给的视角出发,建立两岸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综合考量系统内不同要素资源的流动,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为"工业4.0"时代两岸制造业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随着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德国"工业4.0"在制造业掀起新的制高点,海峡两岸智能制造的主体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通过研究两岸智能制造发展现状和政策支持,对两岸智能制造发展进行比较,分析两岸合作创新支持智能制造发展的优势和阻碍因素。为促进两岸创新发展智能制造,提出了打造智能制造平台、建立共同标准和创新合作模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两岸融合发展的核心思考在于"利益融合",在此基础上,探索两岸融合发展策略。该文以专家参与视角,采用互动管理模式(IM),以增强结构图与网络关系图分析,探索两岸融合发展调适与策略准备。  相似文献   

14.
在关于两岸和平统一的实践探索中,以中华文化为纽带、促进两岸青年心灵契合是一条重要路径。以福建省为例,目前两岸青年文化交流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台湾青年对大陆的看法也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文化涉及不够深入、活动稳定性与持续性不够、活动中缺少青年的主动性等问题。对此,该文从台湾青年对大陆的误解、活动和政策的宣传和执行以及政治现实等方面进行了原因分析。研究认为,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青年心灵契合需要"以我为主"促进两岸融合发展,加大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力度,尊重和包容两岸的文化差异,建立便于两岸青年常态化交流的网络平台,强化文化交流活动的反馈并深入挖掘中华文化,从长远来看则要实现台湾青年本土化,吸引他们来闽就业创业。  相似文献   

15.
世界贸易环境自GATT及WTO等建置后,从降低关税、促进贸易,到形成全球局部自由贸易市场的过程中,两岸经济都深受影响。一方面,中国大陆是全世界最大的贸易市场,另一方面,台湾是贸易导向型经济,贸易占GDP极高的比例;因此,两岸已在新的贸易环境下,面向"赚全世界的钱"的贸易经济中。回顾过去,中国大陆自改革开放以来,台商曾致力于中国大陆的经济建设,而台湾在两岸经济的交流与合作中也维持着经济的增长与稳定。展望未来,"一带一路"的发展,两岸可在沿线基础建设、文创服务世界化与服务业携手化等领域建立战略联盟,互补互惠合作,以巩固和深化"一带一路"之丰硕具体成果。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的两岸僵局,在市场与政府两皆受困情况下寻求既有体制的突破创新已是两岸发展重大课题。为化解两岸合作发展困境,两岸双方应以创新思维突破现行体制的框架,积极推动地区试点合作,以城市对接南台湾(高雄—平潭)之策略方向,并落实平潭实验区发展政策;推动民间学术团体与产业结盟合作;设定南台湾民众移居平潭时间表;以及将高雄港纳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规划港口等策略,淡化意识形态上的僵持、达成共同发展、互利双赢。  相似文献   

17.
当前,促进台湾青年到大陆创新创业就业政策研究成为两岸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该文运用跨域治理理论剖析政府理性决策与必须考量的个体角色价值、事实及人际判断,尤其是青年世代认知价值及如何汇聚个人、群体人际共识,再通过两岸"南南合作"的民间交流机制与平台,扩大现有的功能与范围,依台湾中南部交流与合作的相关内容,提升两岸社会经济交流层次,向南台湾青年创业就业倾斜。  相似文献   

18.
会展业作为朝阳产业,正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全新增长引擎。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日益崛起,闽台经贸合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闽台两地具有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的"五缘"关系,福州作为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窗口,一年一度的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简称"海交会")已经成为推动两岸交融特别是闽台融合的助推器。海交会作为大陆最早举办、规模最大的两岸经贸展会之一,在推动福州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知名度、促进两岸经贸往来等方面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该文在总结海交会现有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知名的会展举办模式和海交会所处的客观环境,提出基于闽台融合背景下的海交会发展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9.
服贸协议在台湾引起很大争议,各界对服贸协议于台湾之经济发展利弊的看法存在分歧。该文以公共事务管理架构(PAM)为分析基础,以结构方程式与社会判断理论分析行为面之"经济"、"社会"、"政治"、"政府"等四个层面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问题高于其他因素,两岸问题主要来自社会基层民众的制约。两岸除了提升交流合作对接和改善南台湾"经济面"发展外,还需从"社会面"与"社会条件"着手,才能解决目前的困境。  相似文献   

20.
采英拾贝     
《领导文萃》2015,(3):51
经济都衰退了,股市却涨起来了,自欺欺人的可以用晴雨表打提前量来解释,实事求是的则清楚,这就是钱多人傻的结果。——《华夏时报》总编辑、财经评论家水皮台湾没有让两岸关系倒退的本钱。——台湾"总统"马英九会晤外国友人时说,过去他执政六年间最重要的意义是找出发展两岸经贸关系的道路,要有更大的决心和魄力走下去。马英九表示,任内希望两岸结束货贸协议的谈判,目前两岸还有7.8万项货品要谈现在中国不是有没有法的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