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拉图尔认为科学知识社会学反对和解构科学社会学,用“社会”的一极代替“自然”的一极,两者都只注重了科学事实的解释。拉图尔运用人类学方法研究科学家们在实验室的行为和行动,行动者网络理论更是实验室研究成果的提升和超越。深入阐释和理解行动者网络理论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拉图尔的学术思想,把握当代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重新发现信息社会:来自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回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技术决定论或是社会建构论的视角下,对于信息社会的阐释势必都是通过"黑箱化"技术或是社会的一端而实现,但却又造成了身份和功能的被区隔化与信息社会所标榜的统一化整体之间的矛盾。本文认为,平等地对待人和非人的行动者是消除"技术-社会"二分,也是变"反常"为"正常"的最有效方式。进而,农民"使用"手机的案例佐证了分析视角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4.
近年来,建筑能耗在能源总消耗量中占的比例逐年上升,我国已经成为全球建材消耗、污染排放第一大国,建筑低碳化是我国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以行动者网络理论为视角,利用行动者网络理论的转译原理对建筑低碳化的动力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通过行动者网络的构建,可以全面揭示建筑低碳化过程中的动力因素(行动者)及其之间的作用机制。政府作为核心行动者通过采取合理的手段可以调整行动者的行为,消除建筑低碳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和异议。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应用为研究建筑低碳化动力机制提供了全新视角,也为相关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行动者网络理论(ANT)越来越引起马克思主义学术界的关注与重视。首先,关于它的批判主要有四种:它的非人类行动者问题、非还原论问题、它对社会结构分析进路的忽视及其本体论政治意义的争议。其次,它对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价值意蕴主要有三点:一是非人类行动者有其自身的能动性和生命力,二是非还原论的强烈意识,三是辩证本体论的生态洞见。最后,针对它们之间复杂关联与分歧,采取批判实在论的进路进行融合是可行的:以超验实在论融合ANT的行动本体论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体论,以批判自然主义整合ANT的实践建构论和马克思主义的能动反映论,以辩证的批判实在论贯通ANT的后人类主义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辩证法,从而为解决ANT的激进经验主义困境和当代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困境提供一条有创见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行动者网络理论为三网融合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视角和新的分析工具。研究表明:三网融合既是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推动的结果,也是政府管制的结果;作为核心行动者,政府应采取合理的手段调整行动主体的行为,引导其积极加入到网络中;在多异质行动者参与的三网融合博弈进程,由于诸多利益因素的存在,网络有可能重构,甚至瓦解。我国应从制定合理的发展路径和科学的实施步骤、完善政策资源供给和重视各方利益整合等方面加强三网融合发展战略指导。  相似文献   

7.
脑机融合技术是以脑机接口技术为基础,在有机生命形式的大脑或神经系统与可感知、可计算、可执行的外部设备之间实现双向实时通讯的技术系统的统称。从理论上讲,该技术可以实现大脑到机器、机器到大脑、大脑到大脑等不同方式的信息传输、交流与操控,是生物端的敏锐感知能力与机器端的高速计算能力的结合。根据行动者网络理论(ANT),脑机融合构建了由脑机接口技术实体联结而成的技术之网Net1、脑机互联的混合智能之网Net2以及“转译-动员”应用之网Net3,并由此展现出一种非人类中心的哲学观,为该技术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提供了必要的启示和审思。  相似文献   

8.
9.
农村户用沼气工程涉及农户、政府、技术服务提供者等人类行动者和沼气、沼气技术、生态环境等非人类行动者,后者通过前者的代言与解说,共同建构了行动者网络联盟。通过问题呈现、征召、利益赋予、动员、异议等五个环节的转译,农村户用沼气工程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网络取而代之。由此表明,农村技术工程的顺利实施要靠强大的异质行动者网络推动,问题转译是建构网络联盟的微观机制和联结网络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0.
游戏权是儿童的一项基本权利,其实现需要国家、社会、家庭、儿童不同主体在物质、精神各方面的努力和配合。通 过对56 名乡村儿童游戏权高度相关的教师、家长、行政人员、教科研工作者等进行深度访谈,结合行动者网络理论借助 Nvivo12 探究还原受访者眼中影响乡村儿童游戏权保障的各行动者。当前制约乡村儿童游戏权实现的突出问题为:核心因 素不明确导致方案模糊;多元因素不凝聚导致力量分散;非人因素存偏见导致忽视观念。建议明确政府核心定位,协调主 体利益关系,制定具体行动方案。  相似文献   

11.
论社会实践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惟有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把它摆在突出位置,构建切实可行的社会实践教学模式,才能使学生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  相似文献   

12.
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似乎一直是社会科学领域无法调和的两个极端,在人类学理论中,这二者就表现为“结构”与“能动性”的对立,由此引发了许多学术争论。为了寻找这二者的契合点,以便在它们之间建立起辩证关系,布迪厄著《实践理论大纲》一书,使用并发展了“惯习”“场域”“实践”和“能动者”等术语,建立起了一套实践理论。萨林斯也是实践理论的代表人物,他著《历史之岛》提出了实践的变化会以一个不同的方式带来系统变迁的模式,从而把二者还原成认知问题、既有的认知图式和偶然发生的事件之间的结构关系问题.提出了“并接结构’’等概念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3.
梁漱溟乡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梁漱溟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建设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本文对他关于乡村建设的理论构想和实践进行了简要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4.
从文化批判和文化继承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对阻碍历史发展的各种社会文化思想的批判、对鄙俗的社会文化氛围的批判、关于批判文化与和谐文化的关系、关于文化思想矛盾的社会历史根源等诸多方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与实践的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15.
人脑与人的肢体的差异以及进化的不同步性,使人类在自身过程中出现了这样一对矛盾:需求多样性、前瞻性与人自我靠肢体能力实现其需求之间不同步;工具与社会的产生是人类计算的结果。由于生产力不发达,计算理性(工具理性)呈现负面效应即两大隐患:第一,人的某一方面能力,或人的肢体的某一部分不得不“畸形发展”;第二,一部分人的发展以牺牲另一部分人的发展为代价。马克思人类社会的未来命题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共产主义社会理论,就是要完成“物质的极大丰富”和人的自身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未来社会理想的科学实践。  相似文献   

16.
在批判、继承索绪尔和乔姆斯基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上,布迪厄提出:语言是整体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在每日的社会互动中不断进行语言交换及表达。同时,他揭示了语言的转换可以表达其中的权力关系,从语音、语调到字词都反映了不同的社会的阶级地位,每个人在使用语言时都展现了不同程度的权力。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以潘文国教授相关论著为主线,对其近年来关于诗歌翻译、汉籍英译、美文翻译、中国翻译理论与实践,以及西方翻译理论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与评论.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探讨了东方社会走向"世界历史"进程的一系列的问题,所探讨的东方社会的发展问题、研究东方社会发展问题的分析方法、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性辩证关系的原理,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三个方面开创了社会发展理论的先河.  相似文献   

19.
社会资本:认识网络组织的一个新视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旨在运用社会资本理论对网络组织进行解释。在回顾有关社会资本理论与应用发展的基础上,文章分析认为,作为一种结构性资源,网络组织具有社会资本的特征;进一步分析并提出,网络组织是有利于社会资本产生与发展的一种组织形式。文章认为,网络组织的这些特点是组织优势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20.
The focus of this article is to explore how regional academic networks, including balanced global and local relationships, can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cience studies and area studies in Asia. On the one hand, local scholars can employ global connections to pursue continuous collaborative academic activities from a region to the world, to learn various information, and to address local issues all over the world. On the other hand, local researchers can utilize local networks to organize locally significant research topics, to create a platform for theory building with regard to specific social contexts, and to create research synergy at different spatial scal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