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国边疆地区回国人员是一类特殊群体,其返乡创业的过程具有典型性。该类群体拥有较为先进的经验,可为创新创业提供新方法、新途径,还能在创业过程中推动扶贫工作有序开展,提升扶贫工作的实效。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通过调研,分析边疆地区回国人员返乡创业的过程及其遇到的困难,从优化社会环境、加强政策支持、完善沟通交流机制、鼓励企业引进人才等几个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从而更好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青年返乡创业具有丰富的经济社会意涵,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力.基于河南信阳农村的田野调查,立足对青年返乡创业案例的深度刻画,分析青年返乡创业的实践基础、实践类型和社会功能.结果表明:与一代农民工把返乡当退路不同,乡村振兴背景下返乡是青年发展的新出路,进城是青年创业失败的退路.农民生产方式非农化释放土地规模化经营空间,"政绩"压力倒逼基层政府营造支持性创业环境,共同构成青年返乡创业的客观基础.家庭本位下的生活导向型返乡创业和自我实现驱动的兴趣导向型返乡创业,是青年返乡创业实践的两种主要类型.青年返乡创业在助推乡村产业发展转型、促进城乡融合、增加农民福祉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政府应遵循促进乡村发展而非"造点"的逻辑,通过公共资源的均衡性分配支持青年返乡创业.  相似文献   

3.
基于苏浙皖地区348份大学生返乡创业数据,运用结构方程研究大学生返乡创业影响因素.结果 表明,大学生返乡创业影响因素依次为:"就业驱动""环境引导""追求成功""家庭保障"."家庭经济状况"显著影响"环境引导";"是否为独生子女"显著影响"追求成功";"父母或亲戚创业"对"环境引导""追求成功"均有正向影响作用.依据研...  相似文献   

4.
5.
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可以缓解就业,优化“三农”人力资本,为乡村振兴带来一支懂农业、知农村、爱农民的“三农”生力军,赋能乡村振兴。助推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需要关注他们面临的现实困境,构建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创业实践体系,健全高校创业人才培育体系,统筹以政府为主导的创业帮扶体系,共同探索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有效进路。  相似文献   

6.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返乡青壮年农民工创业动因表现在乡村振兴升级为国家战略推进返乡青壮年农民工创业、城市化进程中保障性需求促进返乡青壮年农民工农业创业及新兴科技及互联网的普及与应用提供返乡青壮年农民工创业技术支撑。青壮年农民工返乡创业引导机制不完善及创业支撑体系相对薄弱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青壮年农民工返乡创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实施"三位一体"精准帮扶机制、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机制及风险防控预警及保障机制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返乡青壮年农民工创业帮扶的有效机制。创新创业教育视角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创业产业引导、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与激励体系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返乡青壮年农民工创业扶持引导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以18位短视频返乡创业青年为例,采用扎根理论分析方法和整体性赋权的解释框架,分析其乡村振兴主体建构中的赋权策略与赋权逻辑,并从主体建构、主体作用对乡村振兴主体角色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青年返乡创业的赋权具有多层次性和整体性特征,具体包括个体赋权、组织赋权和制度赋权三种策略。其整体性赋权着眼于群体的长远发展,通过个体赋权激发返乡创业能力实现主体权能重建;通过组织赋权实现自助与互助推动群体间权力共享;通过制度赋权搭建支持网络形塑立体的赋权格局。遵循整体赋权逻辑,返乡创业青年可以实现其乡村振兴行动从个体主体到群体主体的身份转变。  相似文献   

8.
基于资源依赖理论,并利用中国29个省、市、自治区2035家返乡创业企业的调查数据,使用有序概率模型(OProbit)考察了政府支持对返乡创业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1)政府支持对返乡创业绩效具有正向作用,具体表现为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增加,这一结论在处理了内生性问题以及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2)中介效应分析显示,新增投资是政府支持提升返乡创业绩效的作用机制;(3)政府支持对返乡创业绩效的正向影响具有异质性,即缺乏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政治资本的企业能够从政府支持中获得更大的绩效收益.指出返乡创业是实现农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政府应充分发挥农民在返乡创业过程中的作用,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扩大政策信息的传播范围,并且逐步提升创业者的政策素养.  相似文献   

9.
于航  张爽 《牡丹江大学学报》2022,(12):85-89+108
21世纪以来,中央先后发布了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三农”问题和乡村振兴作为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得到了更为频繁的关注。实现乡村振兴,改革是必然,发展是前提,创新是手段,而人才作为创新的主体,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人才培养主阵地的高等教育机构出发,对高校开展就业创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主要问题和意见建议进行了梳理和剖析。  相似文献   

10.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之一。要真正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必须把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千余名返乡农民工的问卷调查,实证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认知认同、预期与返乡农民工创业意向之间的逻辑关系。研究发现,乡村振兴战略认知认同、预期是影响返乡农民工创业意向的重要因素。对乡村振兴战略认知程度、认同程度越高,返乡农民工创业意向越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后,农村社会经济环境改善预期越高、创业扶持政策预期越高,返乡农民工创业意向越强。  相似文献   

11.
12.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中国特色“三农”发展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中涌现出了合作社领办型、创业平台助推型、美丽乡村引领型、龙头企业带动型、乡贤返乡兴业型等五种助推乡村振兴的典型农村创业模式,各种模式具有不同的内涵特征和结构要素,政策要素、平台要素、产业培育要素、资金要素和人才要素等因素相互作用,决定了农村创业的形成过程及其成效,进而推动了当地乡村振兴的实现。从乡村振兴战略视角,充分考虑农村创业情境、经验和形成机制,才能制定出与时俱进的“三农”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推进面点产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必须以大量面点人才作为支撑.高校食品类专业是面点人才培养与输出的重要基地,目前,高校面点人才培养仍然存在"双创"能力不足的问题,主要原因有教师的创新创业意识不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激情不够,高校的创新创业培养方案不完善、创新创业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需要从增强教师的创新创业意识等方面加强面点人才"双创"能力培养,从而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4.
农业与乡村研究的学术史表明,乡村振兴是现代城乡关系由分工对立到融合共生的演进结果,是人力资本投资、技术进步内生驱动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以人为本发展思想的乡村实现。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脱贫攻坚成果在新时代的巩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农业的落实、国家治理现代化在乡村的推进,关系到全面小康社会建成、高质量发展与国家长治久安。推进乡村产业培育与市场体系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与经济组织变革、集体所有制改革,有助于培育乡村振兴的经济动能,提升其战略实施成效。在决战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的交汇期,推动脱贫农户融入乡村产业振兴,既是农户现代化转型的内在需求,又为乡村振兴提供主体支撑。从乡村产业与脱贫农户融合共生的经济性质出发,提升农户经营能力,优化机制设计,推进不同脱贫农户经营乡村产业链的适宜环节,切实推动高质量脱贫与乡村产业振兴有序衔接。  相似文献   

15.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客观上要求高等教育向农村延伸,为乡村振兴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基于高等教育普及化和乡村振兴的视角,追寻农村高等教育发展的理论逻辑,认为发展农村高等教育是文化逻辑、社会逻辑、教育逻辑和公平逻辑使然,是普及高等教育、推进学习型社会进程、助力乡村振兴、支撑城镇化建设的使命所在。在此基础上,从四个方面提出推进农村高等教育发展的实践方略,即:政府科学规划布局,创建农村高等教育体系;高校办在农村,创新农村高等教育模式;社会积极参与办学,创造条件促进农村高等教育发展;倡导学习型社会,促进民众逐步树立终身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6.
养老模式是老年群体对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多方面需求的综合反映。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的农村养老模式正在经历变革。在西部农村老年妇女养老模式中,家庭养老是基础。近年来,受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孝文化逐渐缺失的影响,家庭养老模式的根基正在发生动摇。当前,社区居家养老符合西部农村老年妇女的养老意愿,越来越为西部农村老年妇女所接受。社区居家养老主要有社区分散居家养老、社区集中居家养老两种方式。机构养老的服务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比较适合西部农村老年妇女中的特殊人群。  相似文献   

17.
现代化进程中的宗族,发展演变大致有三种趋势,即走向重建,或走向瓦解,或兼而有之。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如何对宗族的功能和作用做出合理定位需要考虑宗族的组织形态和意识形态属性。本文以A村为个案,揭示出宗族对乡村社会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在意识形态方面具有凝聚共识、相互信任、价值观塑造等作用,这对推进乡村振兴具有较大的支持功用。然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深化了乡村社会的现代化变革,这又使得构成宗族组织结构的政治基础、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趋于瓦解,致使宗族传统的组织形态走向消亡。  相似文献   

18.
乡村创业是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抓手和实际切入点。“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创造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不仅成为一份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样本,还为我国乡村创业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其中乡村情境是与创业活动紧密交互且不可剥离的要素,是实践和理论的研究焦点。通过梳理全球乡村创业研究脉络发现,异质性情境决定了乡村创业研究的侧重点,使不同区域开展的研究呈现发展不平衡且碎片化的特征。为推进我国乡村创业研究的内生理论发展,通过紧扣乡村创业活动与情境的互动这一核心特征,在梳理多维情境中乡村创业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中国情境下开展乡村创业研究的综合框架。该框架遵循资源依赖理论的逻辑,通过审视乡村情境各维度蕴含的资源,分析乡村创业同情境之间的资源依赖程度,强调最契合动态嵌入模式的选择。在时间、空间双重维度中,该嵌入模式的动态特征决定了乡村创业实现路径会不断演化甚至有双元嵌入融合的可能。结论进一步厘清了乡村创业的理论边界,有助于我国乡村创业研究的理论化和系统化发展,表明在学习“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所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时需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以当地乡村情境为核心,合理编排相适配的资源,选择恰当的嵌入模式以促进当地产业有序、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农村退休迁移一度是西方多学科重点关注的研究话题,其兴起主要源自乡村生活价值重估、消费功能兴起以及老年人提高晚年生活质量的要求,但在国内学术界一直缺乏相应关注。伴随中国进入到城市化高速发展、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发展阶段,珠三角、长三角等一些地方已开始出现与国外退休迁移相似的农村旅居康养动向。结合实地调查发现,相较于西方农村退休迁移的发展背景,国内农村旅居康养的产生是市场开发、政策引导、乡村建设和个体诉求共同作用的结果。鉴于国内农村旅居康养还存在全年段康养开发不足、医疗卫生基础薄弱、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专业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建议围绕城乡养老服务需求形成整合性框架,促进康养与旅游融合发展,引导乡村舒适驱动型发展,开展城乡互益性养老交流,建立城乡养老服务联合体,以实现城乡共建共享共富。  相似文献   

20.
旅游城镇化作为新型城镇化的一种典型模式,是新发展阶段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以张家界武陵源区为例,紧扣旅游城镇化驱动乡村振兴的关键影响因素和传导路径,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对旅游城镇化驱动乡村振兴的影响效应进行仿真模拟。研究发现,旅游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驱动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需精准分析旅游城镇化作用乡村振兴的不同路径及其影响效应;武陵源区目前的自然发展模式虽能创造较好的经济增长效应,但会造成结构性失业、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在5种仿真模式中,兼顾经济-社会-环境的协同发展路径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最佳模式;旅游政策影响因子在不同仿真模式中均成为重要的政策因子,印证了武陵源区旅游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实现旅游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最佳驱动必须从经济增长、社会文化与生态优化三个层面联合发力,以系统化的协同发展路径促进乡村振兴。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旅游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多元内在关系,为我国乡村地区尤其是西部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