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天星 《新天地》2016,(4):26-27
失爱妻回国疗伤, 游玩中邂逅梯田女 2014年7月的一天,浙江云和县崇头镇下垟村村民刘丽娟家里,来了一对借宿的客人,这两个客人均年逾花甲.那个谈吐儒雅、操着不太地道家乡话的老者叫姚南山,另一位是他的儿时好友金志荣.  相似文献   

2.
江西省崇义县始建于明朝正德十二年,境内山清水秀,民风纯朴,既有江西省面积最大、全国第三的梯田胜境,还是全国"十大竹乡"之一;森林资源和自然风光居江西省前列,有江南绿色宝库之美誉,是江西省名山秀水绿色之旅的重要景区,被世人盛赞为:赣南绿色宝库,"静谧的沟谷雨林,浓郁的天然‘氧  相似文献   

3.
在张炎的词中,云意象的出现次数最多,本文将它们分成三种类型:高渺闲适的隐者之云、孤独易逝的漂泊之云和情深意重的至性之云,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清空”、骚雅的审美理念。  相似文献   

4.
《诗经·甘棠》历来都被认为是一首赞美召公之德的诗作。关于甘棠故事的解读,从西汉初期的"巡行乡邑"在甘棠树下"决狱政事",到西汉中期的不妨农事、"为民爱力",再到东汉时期的"听男女之讼",历代经学家的注疏存在着历史的层累叠加。总的来看,"召公之德"包括三方面:首先是他为二伯能居上下位,与民众直接交流并深得民心;其次是他施善政,"巡行乡邑"使民得以乐业、使官得以行法、使"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最后是他"为民爱力"、不妨农事、爱民如子。这些都是召公行文王之德,教化南国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春秋时期承西周而继续存在的地域性居民组织"里",主要分布于列国都城内外和其他城邑,又新出现了地域性居民组织"乡",主要分布于都城内和城外之郊,并且形成以乡统里、一乡辖若干里的基层政权格局。  相似文献   

6.
《泰泉乡礼》之《乡约》和《保甲》卷记录了明代乡治中"乡约"和"保甲"这两种不同的制度形式。乡约制度的显著特点在于它是一种由乡绅倡行、乡民互约的自我教化制度;保甲制度则是一种体现皇权控制要求的乡村社会治安制度。对于乡村社区而言,这两种制度各有其功用,同时两者间也有着密切联系。明代这种乡治制度反映出传统中国对乡村的治理总是在虚拟的政权和虚幻的自治之间游移不定。  相似文献   

7.
王阳明"南赣乡约"实践作为明清乡约运动的典范,其推行的乡约组织在适应性、专门化、自主性、凝聚力四个方面凸显了较高的制度化水平。"南赣乡约"组织的正当性、权威性是其成功的重要基础,而将乡民纳入到乡约组织中,由此获得乡民对"南赣乡约"的高度政治认同则是其取得良好效果的另一个重要内在因素。"南赣乡约"的历史经验主要有三:通过乡约制度及其乡约组织规范乡土社会公共行为;乡约须基于大多数乡民意愿而制定,民意即乡民合意性是乡约及其组织合法性、权威性的基础,也是透过乡约整合乡村社会秩序的关键;乡约可以将乡民组织起来,培养乡民参与乡村自治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湘军源流记     
本文所说的湘军,是指上湘(湘乡)三里士绅,从各办"团练自保"开始,继而至"湘乡团丁"、"湘勇"左、中、右三营及"湘军"左、中、右三营正式建立之过程,这支"湘军"是咸丰初元湘乡一县之"湘军"。一、清康熙三十五年湘乡县的行政区划及变迁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湘乡知县李玠重新编查都坊,将全县分成12个乡,乡以下划分都  相似文献   

9.
历史上某些特种隶属状态,尽管所关不大,仍有必要分别作历史的考察,以免影响各个时期的历史结论.这里拟择取若干特殊现象,试图作一些历史的探索与分析,以便于自己搞清问题.(一)梁任公一九二六年左右撰著的《中国文化史·社会组织》篇,举广东新会故乡事例,谈"世仆问题",谓:"吾乡及附近各乡皆有所谓世仆者.其在吾乡者为龚姓,其人为吾梁姓之公仆.间其来由,正如雍正上谕所谓:仆役起自何时,茫然无考者.其身分特异之点:(一)不得与  相似文献   

10.
中外生长于小镇的作家及"经验过"小镇的作家,或以小镇为背景,展示特定地域的自然征貌、风俗人情、世事变迁;或以小镇人物为视点,感喟时运之变幻,伤嗟人心之不古;或以小镇为"梦境",通过想象的"乌有乡-桃花源"来消解现实人生的苦难.从文本生成的角度切入,可以区分出中外"小城"文本的几种基本的叙事模式,即恋土伤逝、小城氛围和"乌有乡一桃花源".  相似文献   

11.
乡族势力与中国传统(封建)社会关系是中国史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著名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专家傅衣凌先生以敏锐的视角洞察乡族势力与中国传统社会变迁之内在联系,并通过深化地域性的细部考察和比较研究,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不断修改完善研究成果。傅衣凌先生早期认为乡族组织的存在阻碍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到后来又提出了乡族势力缓冲了外来压力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冲击,使得中国传统社会多元化的观点,即著名的"乡族论"、"中国传统社会多元论",为我国乡族势力与中国传统社会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一、粤东畲族走廓广东畲族人口为3205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数字),主要聚居在粤东各地,而粤东又以凤凰山区为主,其次是罗浮山区和莲花山区。他们分别隶属于现今之潮州市、丰顺县、海丰县,惠州市、博罗县、增城县等六个县市,分散在风西乡之山犁村、碗窑村,溪美乡之岭脚村,东社乡之李工坑村、黄竹洋村,抗美乡之石鼓坪村,箭竹乡之凤坪村(以上系凤凰山区);北镇乡之红罗村,长坑乡之南洋村和角峰村,和口乡之陈湖村、下村(以上系莲花山区);正果乡之下水村和通坑村,横河乡之嶂背村和长坑村(以上系罗浮山区)等十六个村乡,连成了一条横贯广东东部长达五百公里之粤东畲族走廊。  相似文献   

13.
黄志超 《源流》2016,(4):60
金秋十月,阳光灿烂,几个文友决定到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采风,看欧家梯田。车子从连州市区开出,进入连山太保镇后,没多久就来到了大雾山脚下欧家村。下车,空气中散发着稻谷的清香。上了一段坡路,站立在一块高地上,一片金黄的稻浪美景镶入眼内。极目远眺,山川间,梯田金黄,稻浪涌金!一层层金色的稻浪以排山倒海之势奔涌而来,沉甸甸的稻穗在风中摇曳。层层梯田如链似带,从山脚盘绕到山顶,气势磅礴,宏  相似文献   

14.
哈尼族梯田文化述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哈尼族是雕塑大地的民族,哈尼族梯田是真正的大地雕塑.哈尼人把别的民族用来建造城市的精力和梦想,都用来建造梯田了.他们世世代代创建起来的"森林、村寨、梯田、江河"四度共构的"梯田文化",在今天人类迫切需要寻找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平衡支点时,它的优长凸现了.  相似文献   

15.
在明代基层乡治组织中,"都"、"保"、"团"等组织名目各自具有多种不同的实际含义.以福建地区为例,它们既是保甲制度中的一种组织单位,又是乡里组织和里甲组织中的一种重要组织名目,其中,都"、"保"同时还是明中后期鱼鳞图册系统中的一种管理单位,"团"则另具有灶户组织单位和防倭乡兵团练名目之含义.其不同含义所对应的是不同的组织系统,其具体的编制方式、乡治职能和所起的社会作用也都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6.
里耶秦简中记载县下设有司空机构,管理县中徭役、刑徒和居赀赎债事务。但乡中并没有司空的设置,所谓"乡司空"是对简文的误读所致。秦时县司空之官长可设有秩、啬夫或守。秦简"司空曹"表示的是县廷中处理司空机构文书、事务的令史之办公场所,是汉代县下司空曹的前身。  相似文献   

17.
文章讨论了"向"语法化过程中的几个特殊问题。"向"与"乡"在动词和介词用法上是相通关系,而不是相同关系;"向"和"乡"的词义引申路径相同,但存在发展先后之别,后因"乡"词义的发展而与"向"分道扬镳。文章对先秦"方位词+向"的特殊性进行了论述,认为从"方位词+向"到"向+方位词"这一语序的变化是因"向"介词化后,在介宾结构的类推作用下发生变化的。介词"向"还可以进一步虚化,成为动词的粘着成分,使得"向"可从句法层面进入到词法层面。  相似文献   

18.
农村会计统一代理制是完善农村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新举措。实行会计统一代理制的有效方式是"村有乡管"、村有乡管主要包括三种形式,即:村资乡管、村账乡管和双代管。这三种形式是循序渐进发展而来的,其中双代管是最具成效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19.
沈游 《老友》2013,(8):50-51
2013年6月22日,经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表决,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成功入选。至此,中国的世界遗产地数量增至45处,成为拥有世界遗产地数量全球第二多的国家。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位于云南省东南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境内哀牢山余脉,是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特殊地理气候同垦共创的梯田农耕文明奇观。哈尼梯田世界遗产的遗产区及缓冲区总面积约  相似文献   

20.
戴笠刚在蒋介石身边做事时,被老蒋看不起。蒋介石常叫他:"乡下来的,去买包香烟。""乡下来的,去把茶倒满。"戴笠却引以为荣,对别人说:"校长这样叫我,是一种亲热。若是叫我雨农(戴笠的字)的话,反倒见外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