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整合的核心力量。在阶层分化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整合面临阶层矛盾尖锐化、政治诉求多样化、价值观念多元化等挑战,这就要求对其社会整合功能进行准确而合理的定位,即以构建和谐社会为最终目标,在此基础上建构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3.
中国城镇社会的阶层分化与阶层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路路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2)
社会阶层结构是社会利益、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最重要的基础之一。利用2003年度GSS调 查数据,对中国城镇社会阶层的分化和阶层间关系的分析表明,在资源与机会、社会交往、社会评价、阶层认同 和职业流动上,阶层间的分化日益明显。一个和谐的社会并非一个不存在社会阶层,不存在阶层间不平等、阶 层间冲突或矛盾的社会,而是一个能够整合不同阶层的利益、控制阶层矛盾和冲突的社会。 相似文献
4.
严怀勤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21,40(4):1-10
乡村公共性建设是我国乡村治理的重要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乡村社会公共性构建动员主体逐步由国家政治性动员走向社会自主动员。在此过程中,基层社会治理出现治理单元偏大、村庄内生性治理主体缺位等问题,村民理事会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作为一个超越个体和家庭层面存在的组织力量,它在动员村民参与构建乡村公共性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以往对村民理事会的研究忽视了其作用发挥的空间场域,以村民小组为基础的熟人社会构成了乡村公共性生长的内生社会基础。在熟人社会的空间场域内,通过有效构建并利用共同体认同、正视村庄阶层分化、采取逐步动员等路径实现对村民的有效动员,可以增强乡村公共性。 相似文献
5.
论转轨变型时期的社会分化与社会整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 ,社会的转轨变型 ,促使社会在结构、观念等层面发生料不及的分化 :传统的迅速消解 ,新的机制则尚未建立或尚未健全 ,从而构成社会隐患 ,威胁社会安定。因此 ,亟需建立新的社会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6.
社会结构的分化方面 ,中亚独立十年来体现在各领域的分层十分明显 ;社会整合方面 ,由于前苏联人为造成的资源分配不平衡 ,导致中亚各国资源利用上的匮乏 ,致使其政治系统的正常运行受到严重打击 ,结果给中亚各国的社会整合带来了较大困难。目前中亚各国社会整合的目标任重而道远 ,需要社会各部分力量的相互协调与合作 相似文献
7.
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分化与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晓林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2(3):28-33
社会分化与整合是现代化的双重逻辑,保持二者之间的均衡,是稳健推进现代化的保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过度整合的历史中重启了分化的步伐,有效地增强了社会的异质性,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自此,分化的逻辑与现实得到了历史的统一.但是,由于分化与整合的不同步和不均衡性,个体、社会与国家之间很容易出现结构性紧张.在现代化进程中,要寻找分化与整合的均衡,就必须将个体发展、社会和谐和政治现代化统一起来,有步骤地推进“有效容纳、界定秩序、社会建设、政治参与、双向认同”等整合“五步曲”,只有这样才能在保证分化秩序的同时,增强个体的适应能力,维护社会稳定,进而推动政治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回顾与反思: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整合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晓林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4):102-10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打破了过去刚性的政治整合机制,为阶层分化和社会发展释放了广阔空间。随着阶层的持续快速分化,我国政治整合先后经历了“无意识容纳”和“选择性整合”两个阶段。这一过程显示出“从服务于阶级斗争到服务于经济建设”、“从直接整合到间接整合”、“从机械整合到有机整合”等特征。随着经济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新整合机制的发育却比较缓慢,显示出总体滞后的状态。要构建与社会分化相适的整合体系,就必须处理好“扩大执政基础”与“调整阶层关系”、“控制”与“服务”、“直接整合”与“间接整合”等三组关系。 相似文献
9.
刘景琦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9(2):119-128
工业化、城市化形塑了人口流动的方向,这使得我国东部乡村与中西部乡村的社会性质产生了巨大分化。在工业化与人口大量流入的背景下,东部地区村庄逐步成为土客杂居的工业型村庄,“类熟人社会”成为工业型村庄社会结构的新形态。学界既有概念“无主体熟人社会”揭示了作为人口流出地的中西部农业型村庄社会结构的新形态,而“类熟人社会”与其相对应,形成对转型期中国乡村社会性质的互补性解释。在东部地区工业型村庄中,通过原生型社会关系与建构型社会关系,人们的“熟悉”感开始建立,但最终却形成了“熟而不亲”的类团体格局。类熟人社会的形成,有赖于人们在流动社会里,通过“区隔化”和“聚类化”的策略,在保障生存安全的前提下,实现生计的维持。过日子的区域差异,也使得各群体之间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融合。 相似文献
10.
严红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118-129
村庄公共性关涉基层社会内生性秩序,重建公共性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面子”是发育在熟人社会中的价值共识和行为规范,是实现村庄公共性再生产的可行机制。通过解构村民面子交换、面子积累和面子竞争的日常性生活实践行为,发现面子具有功能互惠性、社会交互性、伦理价值性三重逻辑,能依托熟人社会中人情关系的长期性、舆论公道的有效性和道德伦理的约束性,以亏欠-补偿机制、嵌入-转化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生产出公共交往、公共规则和公共精神,实现村庄公共性的再生产。存在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面子具有可塑性,既秉持着传统的控制功能,又可以嵌入新的价值内涵,有必要强化国家权力对面子观的引导功能,使其在村庄公共性再生产中发挥出积极效应,以国家与社会力量的平衡增强农村内部发展动力,重构稳定有序的乡村秩序。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后,中国农业社会出现了不同利益集团,中国农业已分为农村劳动者、农民工人等8个阶层。阶层分化过程中,出现了贫富差距较大、干群关系紧张、城乡矛盾加剧等现象,影响了农村社会稳定。为了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必须加强专业化整合、政治制度整合、法律整合及价值整合。 相似文献
12.
袁巧玲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5):66-70
随着农民工群体"家庭化"外出趋势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子女跟随父母进入城市学习、生活,产生了与城市社会的融合问题。通过对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就学情况、家庭教育、群体交往、社会参与四个层面的调查,分析了这一群体的社会融入状况,并就此提出一系列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农村居民的社会分化及社会整合的政策调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奂平清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在职业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社会分化,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 这种分化表现出不彻底性等特点。当前分化的主要趋势和问题包括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将进一步拉大、分化与 阶层边界固定化并存、各阶层间矛盾冲突增多和分化中不公正性严重等。在促进农村社会整合的政策选择 上,当前应突出几个重点:建立公正、合理、开放的社会流动机制和社会阶层结构,以城市化拓展农村居民的生 存、发展空间,将发展教育作为促进农村社会整合的策略,保障社会分化过程中出现的农村弱势群体。 相似文献
14.
当涂县是2003年安徽省农民纯收入最高的县,也是2004年全省率先取消农业税的县。为了了解何种因素促成当地农民的高收入,经济的快速增长、农民收入的快速增加带来了怎样的社会结构变化,社会阶层结构是否趋于合理等问题,通过深入一村具体的调查了解,希望找到上述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15.
吴金芳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2):17-23
近十多年来,乡村社会变化巨大,传统熟人社会蜕变明显。选取巢湖流域的蒋村,通过对其农田水利纠纷演变的分析来解读当前乡村社会秩序变迁。研究发现,传统时期村落水资源紧张,农户利用身份排斥、家族联合、以理服人等策略争水,水利纠纷频发,但是乡土熟人社会和礼治秩序能够及时惩罚违规者,匡正和恢复水利秩序。进入新世纪,农民的流动性、理性化,导致水利纠纷减少,但也伴随着乡村水利治理的失序,原因在于人口持续外流,人-地联结弱化,导致乡土熟人社会退化为离土熟人社会。解决农村水利秩序问题不能仅仅着眼于增强政府治理责任,更应该紧扣离土熟人社会的背景,从农村人口流动、土地制度、社会建设等方面统筹考虑。 相似文献
16.
王翼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4):129-135
社会阶级、阶层现象是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依据财富、声望以及权力的不同而产生的一种客观现象,它作为一种社会结构分析的理论范式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这种主观认知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张力引致人们在社会制度发展上的一些失误。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产生就是对这一点最好的确证。从意识形态与社会阶层的发展现实看,只有当意识形态符合社会阶层发展的实际,特别是要体现出阶层分化的趋势,两者之间才能达到一种良性的互动状态。 相似文献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