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试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李二虎目前,我国农村有4亿多劳动力,其中剩余劳动力有近2亿。在这近2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中,有5000~6000万人处于流动状态,形成了所谓的“民工潮”,而且在村剩余劳动力还将以每年10001人的速度递增’“。据估计,到20...  相似文献   

2.
本世纪末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研究杨锦琦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制约因素1、待转移劳动力数量巨大。据劳动部预测,1996———2000年间我国农村进入劳动年龄人口将达7600万,以现有的农村劳动参与率(71%)计,新成长的农村劳动力量将达到5400万...  相似文献   

3.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利弊及对策杨锦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对活跃城乡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据测算,目前全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达1.3亿,全国跨省流动的农村劳动力已达2000万以上,如果按照目前的状况,到本世纪末,全国农村...  相似文献   

4.
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过程中,农业农村的建设显得至关重要,而这一建设的关键在于数量众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如何得到妥善的转移。本文基于福建省情,把福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分为永久性转移和暂时性转移,提出这两种转移的途径是:推进城市化和繁荣短期雇工经济。  相似文献   

5.
贵州农村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剩余劳动力逐年增多.据调查统计,全省农村劳动力由1983年的1034.10万人增到1993年的1524.69万人,10年间净增490.59万人,年均递增3.69%;在同一时期,剩余劳动力由401.9万人增加到686.10万人,年均递增5.50%,高于总劳动力年均增幅的1.81个百分点.剩余率也由39.0%上升到45.0%,上升6个百分点.如何组织、引导如此众多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充分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不仅事关贵州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大局,而且也是加快贵州脱贫致富奔小康,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6.
农民工是指城市经济建设中来自农村剩余劳动力所组成的劳动者群体。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以不可逆转之势向城市的转移,使农民工逐渐成为我国城镇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鞍山市为例,截至2003年年末,城镇户口从业人员为52万人,农民工则达到41万人,而且绝大多数就业于企业中的各种脏、险、重、累岗位上。  相似文献   

7.
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是当前急待解决的农村重要问题之一。甘肃省临洮县大川地区,有10个公社,18.5万人,7.8万个劳动力,21.8万亩耕地。其中水地17万亩,每人平均有水地0.9亩,旱地0.2亩。人多地少,剩余劳动力问题较为严重。但其特点是,距兰州近,交通方便,文化较发达,思想开阔,向有一些传统的多种经营及手工业基础。这些已为近年来剩余劳动力寻找从业出路提供了一些门道。但问题还远末解决,而且如何对此问题做进一步的研究,也还未给予应有的关注。为了引起人们对  相似文献   

8.
河北省存在着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不仅能够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而且还会促进河北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对河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了估算,指出了河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影响河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推动因素和制约因素,最后提出了加快河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社会背景及转移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唐环 《天府新论》2011,(5):60-63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呈现出不同的社会现象,原因在于每个阶段的历史背景不同。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受国家政策的主导,同欧美国家有所区别。笔者在总结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以及学者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同时也参照国外有关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和实际状况,进行比较分析适合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和条件。  相似文献   

10.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依据与现实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方向是城市;小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更具有优势;就地转移是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种现实选择;国际转移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可行之路;工程性移民也会对农村剩余 劳动力转移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1.
人口城市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吉林省经济发展中必须面临的两个重要问题。有必要对吉林省人口城市化状况进行分析,剖析吉林省人口城市化过程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密切关系,并以吉林省人口城市化发展进程为基础,通过对现阶段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存量的估计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问题的分析,探讨如何在吉林省人口城市化发展中形成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2.
农村工业化是解决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是关系到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本世纪我国农村小康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是否能够较好地解决,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取决于工业的发展.然而,西方发展经济学家的城市化理论在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被认为是代价最低、最具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小城镇"很难担负起转移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任,只有农村工业化才是解决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大国的经济起飞必定要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路。在分析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原因的基础上 ,我们可以提出如下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的建议与对策 :着眼于农业内部 ,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 ;加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拓展劳务输出空间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区域间转移和向国外输出 ;不同地区需要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 ,结合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趋势 ,制定适宜的城镇化政策 ,使城镇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协调起来  相似文献   

14.
略论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吕世平丁虹农村出现剩余劳动力这一世界性现象,是社会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如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促进整个经济的持续稳定的发展?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本文试图从中西方农村剩余劳动力比较研究中,就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  相似文献   

15.
河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大虎  李建磊  金浩 《河北学刊》2007,27(2):228-231
本文对河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对河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进行了测算;其次,对河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特征进行了计量阐释,并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AS对河北省境内11个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进行了聚类解析;最后,提出了河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李丰春 《理论界》2005,(7):54-55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一直是中国农村社会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已有的很多研究都局限于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渠道及制约因素上.本文试图以差序格局为逻辑起点,用新经济社会学的社会关系网络理论解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内在机制,以期找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脉络.  相似文献   

17.
本文阐述了经济转型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对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剖析,论述了新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就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进行了进一步的探析。  相似文献   

18.
周健 《兰州学刊》2012,(2):93-97
黑龙江是我国传统的老工业基地之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已关系到农村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文章首先估算了黑龙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其次估算了其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进而对黑龙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情况做以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9.
陈成文  陈立周 《南方论刊》2007,(5):28-30,17
当前,我国有超过1.5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而且每年还以600万的规模递增。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是培养良性社会流动、实现城市化的重要任务之一,要完成这一任务,除了依据市场自发调节外,还要充分发挥政府这只“有形的手”的作用,进行宏观调控。合理社会制度与社会政策的设置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本文认为,当前最重要的是在户籍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及社会保障制度等基本社会制度方面进行改革与完善,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创造制度性机会。  相似文献   

20.
本文阐述了经济转型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对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剖析,论述了新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就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进行了进一步的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