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关于道德继承性问题的讨论,主要分歧不是道德有无继承性的问题,而是无产阶级道德对历代统治阶级道德是否能够批判继承的问题。历史与现实中许多事实都能证明,无产阶级道德不仅与历代劳动人民的美德有继承关系,而且与历代统治阶级的道德也有一定的联系。固然,不同社会形态中占统治地位的道德有质的区别,但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由野蛮时代到文明时代,道德的发展和进步又说  相似文献   

2.
道德的阶级性和继承性问题的讨论,是围绕着统治阶级的一些具体道德规范(如封建道德的忠等等)能不能继承而展开的,讨论开始,大家对阶级社会里道德有阶级性的认识是一致的。但是,如何理解道德的阶级性,却有分歧。有人以为马克思、恩格斯说过:“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便得出“所谓阶级道德,在一般情况下,也就是统治阶级的道德”的结论,多数同志对此  相似文献   

3.
“道德的阶级性和继承性”讨论历时很久,从一九五七年起,断断续续就有关于这一问题的文章在报刊上展开争鸣。到了一九六三年,关于这一问题讨论的战幕就全面拉开,酿成了一场规模浩大、声势激烈的大论战。后来,由于文化大革命的掀起,才偃旗息鼓。对这场讨论应当怎样看?讨论中提出的“农民阶级有自己的道德论、道德体系”;“统治阶级道德与被统治阶级道德根本没有一致性”;“历史上统治阶级道德是不能继承的”等等观点,是否还有可以商榷的余地?近年来,这些仍是学术理论界经常关心的问题。一九七八年年底,北京地区伦理学座谈会,去年济南哲学规划会以及上海《学术月刊》社召开的“回顾与展望”座谈会上,都有人对这场讨论及讨论中涉及的观点提出重新评价的意见。可见,回顾和总结这场甚有影响的讨论是十分必要的。由于讨论涉及到伦理学的许多基本问题,为便于这一问题的继续讨论,这里,削枝强干、删繁就简,仅对当时较为集中的几个问题及不同观点作一综述,并简单地谈谈我的看法,供同志们参考。  相似文献   

4.
周标龙 《船山学刊》2008,(1):197-199
我国传统的“无诉”法律思想反映了古代统治阶级建立和谐社会的理想。为了实现这一理想,他们重视道德教化以预防纠纷、重视调解以解决纠纷。另一方面,统治阶级轻视法律和诉讼,把诉讼与和谐社会对立起来。法律在化解社会纠纷,实现社会公正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当重视法制建设,充分发挥诉讼在解决社会纠纷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道德作为经济基础反映的一种意识形态,不是脱离历史发展的抽象概念,而是历史的产物。在阶级社会中,有多少阶级就有多少类型的道德,甚至同一阶级不同阶层,不同集团的道德观念,道德评价标准也不一致。这就是道德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所谓主体道德,就是在全社会诸多道德类型中占主体地位的道德类型。阶级对立社会即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统治阶级即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先后在经济、政治诸方面占统治地位,其道德在该社会存在的各种道德中也占统治地位,成为社会的主体道德。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工人阶级上升为领导阶级——特种意义上的统治阶级,其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6.
封建社会的农民群众存在不存在天命思想?农民起义领袖能不能从根本上摆脱天命思想的束缚?起义农民的天命思想与封建统治阶级天命观有什么异同之处?这种天命思想在农民起义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诸如此类问题是哲学史和农民战争史研究中必然碰到的,有必要弄清楚。本文试图通过对李自成的天命思想分析,对上述问题谈一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7.
走向现代化、实现社会转型,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的深刻变革,也是伦理道德的深刻变革.着眼于社会伦理的演进,考察元道德问题,是实现伦理道德变革、重建新伦理的理论前提和必要条件.本文简答了三个元道德问题:道德是什么? 在总体上,人类的道德是不是进步发展的?判断道德进步与否的标准是什么?对此,必须从人类现实生活出发,不能仅仅强调道德的超现实、理想化的观念性质.立足现实社会伦理演进的客观形势,找出建道德的根基.  相似文献   

8.
道德评价是人们通过社全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对自已或他人行为和品质的善恶所作出的判断和评论。它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对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巩固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国5000年的文明历史中,道德评价的作用很早就为历代统治阶级和思想家所重视、所强调。尤其是在中国进入封建社会以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历史上,不论哪一个朝代的统治阶级,都把道德看成是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的工具。一方面,他们用统治阶级的道德信仰为法律制度辩护;另一方面,又利用统治阶级确立的法律制度去推行和维护他们所推崇的道德规范。从夏商的“德主刑辅”,到春秋战国时的“礼刑并重”,到西汉统治阶级“以法诛恶,以德劝善”的治国思想,无不体现了他们的用心。汉朝初期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贾谊认为:“德治”和“法制”具有不同的作用,他把“德治”比喻为“人主之芒刃”,而把“法治”比喻为“人主之斤斧”。所谓“芒刃”是指  相似文献   

10.
传统官箴在官德建设中起到了维护统治秩序、促进社会稳定,引导官场树立良好风气,宣扬精神价值、重视官员自身道德修养的历史作用。官箴在官德建设中又有过分夸大道德的作用、成为统治阶级禁锢社会意识的思想武器、在思想内容上缺少经世致用之学等内在缺陷。  相似文献   

11.
理查德·加纳和布纳德·罗森将元伦理学一般性问题称为元伦理学的三个难题:(1)道德术语或道德判断的意义是什么?(2)道德判断的本性或性质是什么?(3)道德判断如何可能得到支持或辩护?在这三个问题上存在着认识主义与非认识主义、自然主义与直觉主义、实在主义与反实在主义、中心主义与非中心主义,以及普遍主义、相对主义与虚无主义等种种分歧.这些不同观点虽然大多有其合理内容,但都没有对上述三个问题作出正确的或令人满意的回答.道德语言既具有评价意义又具有规范意义.存在着各自适用范围不同的两类道德标准.基本道德标准的终极依据是社会根本的和总体的利益.  相似文献   

12.
1 当今中国是否面临“道德重建”的问题与任务?如若面临“道德重建”的问题与任务,那么它又是一种什么性质和意义上的“重建”问题和任务呢?这是我们探讨“道德重建”问题首先必须澄清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由社会变革和社会转型引出的“道德重建”问题与任务,概言之,也就是已有道德不能适应新的时代需要的问题和依据时代要求重新建立建构一种能满足需要的新型道德的任务.从这一意义上说,只要一个社会出现了新的道德需要,出现了已有道德不能适应或满  相似文献   

13.
<正> 惩罚犯罪的社会现象,起源于何时?开始时的性质、形式和作用又是如何?我愿在这个问题上冒昧地提出些不成熟的新看法,以求教于学术界。一、提出问题以往,谈到刑罚(或惩罚)制度,都是以奴隶制社会为其起点,认为它是统治阶级为了压迫、剥削劳动群众面制订和推行的东西,是统治阶级解决阶级之间的矛盾的一种办法,而原始社会根本就没有阶级,刑罚制度也就不可能产生。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巾场经济条件卜的道德建设应注意的问题很多,笔者就其中几个主要方面的问题谈谈看法。(一)我们今天探讨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是在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总的前提和背景下进行的。按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道德是人类物质生活活动的产物,在阶级社会以,道德是与一定的社会基础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定社会里统治阶级为了组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必须建立与自己的社会经济项础相适应的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即所规“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  相似文献   

15.
法律确认和保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因而具有强烈的阶级性,然而法律也必须反映客观规律,或者说必须是科学的。这就是说,法律的内容既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所决定,又为客观规律所决定;法律既具有阶级性,又具有科学性.这里就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法律、利益、规律三者是什么关系,法律的阶级性和科学性又是什么关系?这些就是本文想要探讨的.  相似文献   

16.
生产力性质问题,在一两年前,曾进行过一番讨论,现在又被重新提出来了。细分起来,问题有三个:第一,生产力有没有自己的性质?第二,什么是生产力的性质?第三,什么决定生产力的性质?第一个问题,我认为是不成问题的。不论我们是用生产力的性质这个术语,还是用生产力的发展程度、高度、阶段等等术语,来描摹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生产力都是质和量的统一。生产力不可能没有自己的性质。至于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我认为它们有连带关系。假如我们弄清楚了什么决定生产力的性质,也就很容易弄清楚什么是生产力的性质。因此,我所要讨论的,主要是什么决定生产力的性质。关于什么决定生产力的性质,现在出现了两个鲜明对立的意见。有的同志认为,决定生产力的性质的,是生产资料的性质,特别是劳动工具的性质。另有一些同志强调主要是劳动者、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性质,甚至认为,上层建筑在一定条件下也决定生产力的性质。因此,什么决定生产力性质的问题,就牵涉到生产力中人和物的相互作用问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问题、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问题,我们也就不能不从这三方面来进行分析。为了明确讨论的中心,必须指出:需要讨论的,不是什么是生产力发展中经常的决定力量,而是什么决定生产力的性质;不是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在一定条件下能否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而是它们能否决定生产力的性质。还必须指出,这里所谓什么决定生产力的性质,并不是说有一个有意志的主体在决定,而是说有某个因素成为生产力性质的标志。因此,我所谓什么决定生产力的性质也就是什么标志着生产力的性质。作过这几点交代,我们就来讨论本题。  相似文献   

17.
(一)人治与法治的争论是一个古老的命题,但我们今天的 讨论与历史上的争论本质上不是一回事 顾名思义,“法治”就是以法治国。什么是“人治”?古往今来说法不一。例如,人治是指重视国家领导人的作用;是指领导者不民主的工作风和思想作作风;是指在没有法律的情况下由人来作决定;是指执行法律的人;是指“清官之治”;是指对当权者的培养、选拔;是指重视道德、舆论、教育工作等等。我们不赞成这些解释,因为问题的实质不在于治理国家要不要人和需要怎样的人这类无须置疑的问题,而是指治理国家的“人”(主要是指统治阶级),以什么为依据、采取什么途径、达到什么目的来治理国家。国家都是人来治理,要  相似文献   

18.
德治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弘扬的,对于当前的道德定位问题实际上需要解答德治与法治之间的关系,而且要辨析当前中国社会环境下推行"德治",是一种道德的教化,还是真正意义上的德治。从功利主义的角度上看,法治具有一定的功利性,法律作为统治阶级意志的一种体现,法治的最终根本目的是要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目前我国已经形成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各项社会行为与活动几乎都纳入到法律的轨道中,但是在社会生活中依然存在诸多的行为是难以通过法治予以规制,需要从社会道德的角度进行规范,然而道德的规范是一种内在的约束,从当今民众的社会信仰的现状上看,社会主义道德体系难以有效的规范一些社会现象,如碰瓷、故意摔倒老人的讹诈、公路散落物品被村民哄抢等。因此在法治的社会形势下如何对道德治理进行准确的定位,真正发挥与弘扬道德在规范与约束民众行为的作用,道德治理社会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等,对法理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法是统治阶级意志说”如果在解释中是不排他性的,即承认法不仅仅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而且也承认是非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或者,也是非统治阶级非意志的表现和非统治阶级非意志的表现,那么,我想象不出对这个命题还能有什么质疑。 如果,“意志说”是绝对排他性的,是“唯意志论”,那么,人们就很难不对这种唯意志论产生疑问。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同志指出 :“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依法治国 ,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以德治国。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 ,法治与德治 ,从来都是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的 ,二者缺一不可 ,也不可偏废。”① 认真领会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互补关系 ,对于我们加深理解这一治国方略的深刻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1.依法治国强调法律的他律作用 ,以德治国着重强调思想道德的自律作用。法律是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的体现 ,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