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罗大春是晚清贵州著名的将领之一,他虽出身贫寒,但因勇猛善战而得到清廷赏识,并升迁至从一品的福建、湖南陆路提督等职.综观其一生,最大的亮点莫过于同治光绪两朝之交,奉命赴台开展的"开山抚番"活动,为开发台湾和抵御外来侵略作出重要贡献.赴台成为其人生的重大转折点,对其后半生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2.
论悬棺葬的起源地和越人的海外迁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介绍凌纯声先生关于悬棺葬的两篇文章(1)《古代闽越人与台湾土著族》1979年,看到一本台湾出版的书,书名《台湾文化论集》(一),1954年出版。这本论文集的第一篇就是凌纯声先生撰写的《古代闽越人与台湾土著族》一文。根据三国时沈莹撰的《临海水土志》这部佚书,凌先生认为台湾古代的“夷洲民”和浙江古代的“安家之民”,拥有颇多相同的文化特质,如同行“崖葬”,即其一例。凌先生还进一步指出,“这种崖葬的风俗,台湾的红头屿至今尚存”。可见,台湾的“崖葬”,自三国至今,至少也有将近二千年的历史。应当指出,凌先生称为“崖葬”的,也就是笔者称为“悬棺葬”者,两者乃是同  相似文献   

3.
楚族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所要追溯的楚族之源,是在"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草创楚国之前辗转迁徒而来的楚国统治集团及其族属的先族,不是荆楚之地土著居民的先族.春秋时代所谓"华夏"族称楚人为"荆蛮",楚人也毫不隐讳地自称"我蛮夷也",以别于中原诸国.不过,这种蛮夷华夏的分野并不反映鬻熊以前,也就是周文王时代以前的情况,而仅仅是西周春秋以后凝成的地域——文化观念.我们认为,所谓"华夏"族,无非是统治了中原,或多或少地融合并文明化了的蛮夷戎狄.华与夏原是黄河下游与中游东西对峙的两大部族,楚人的先族出于黄河下游的"华族"部落联盟.一楚人与鬲楚人与鬲有着特殊的关系.楚人最显赫的祖先就是祝融和?熊,出于楚族的变竟因不祭祀祝融、?熊而被楚国所灭(《左传·公二十六年》).可  相似文献   

4.
清代台湾民族关系发展变化与土地的不断开垦有直接关联.台湾地方官秉承朝廷旨意,试图通过“护番保产”、“汉番隔离”等措施,缓和因土地开垦激起的民族矛盾,历经康雍乾三朝,与汉族移民不断接触交流的平埔族群最先认同汉文化,并最终走向汉化.其汉化原因虽多,但与清政府在台湾实施的民族政策有莫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日治时期日本神道在台湾的传播与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神道于日治时期在台湾的传播,带有浓厚的双面性格--一方面似乎具有日本传统信仰的"宗教"性格,另一方面又呈现出代表国家仪典的强势"道德"风格。如此双重性格,加上日本治台所谓"同化"政策的虚幻性,以及统治者、被统治者双方对"宗教"观点的差异性,造成日本神道在台湾、特别是被统治阶层间的传播,呈现出无法生根落实的面貌。 本论文除陈述具有"国教"地位的日本神道教,在日本治台50年间传播的轨迹,并藉此解析日本神道教无法在台湾社会"土著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郑镛 《东南学术》2007,(2):149-155
台湾建省前后的19世纪70-90年代,台湾巨族板桥林家、雾峰林家等相当活跃,成为国家与大陆移民、原住民对话、沟通的中介.围绕财政、兵源、水利诸问题,巨族士绅或输财物、或组土兵、或修水圳,为台湾建立行省、抗御外敌、开发建设出力尤钜.当然台湾巨族也得到了相应的回报.以"国家--社会"理论观照这一历史过程,可以认为台湾建省前后国家与社会的互动是良性而富有成效的,这与大陆的同时代情形迥然异趣.  相似文献   

7.
以"番草"为笔名在戴望舒主编的《现代》杂志上发表诗作,成为"现代派"一分子的钟鼎文,抵台后成为现代诗坛的重要推手。他充分利用自己的行政资源和影响力创办诗刊,与余光中等人发起成立"蓝星诗社",又于1973年组建世界诗人大会,为台湾新诗与国际诗坛接轨铺平了道路。他的诗境浩翰壮阔,音节铿锵有力。他后期不再用"现代"而改用写实的笔触刻画事象,让抒情与叙事结合。他的诗论强调新诗的归宗与归真,晚年寄希望予两岸统一。  相似文献   

8.
畲族乃南迁武陵蛮与闽粤赣交界处的土著及部分逃入溪峒的汉人经过长期融合,于南宋末年形成的单一民族。历史上,闽粤赣边区是畲族先民早期的聚居区,元时畲民开始陆续北迁,闽浙赣三省交界地渐成为畲族先民新的聚居地。究其主要居地变化,畲人抗元失败,闽西畲民大批北迁是一原因,而南赣畲族先民"销声匿迹"则与明中叶王阳明的军事剿抚、保甲监督和乡约教化密切相关。正是上述"举措",南赣畲民得以去蛮化,由早期的"梗化"、"顽民"渐渐向化一新,族性潜隐,直至民族识别。然而,以往对明中叶南赣之乱的研究学人多从客家视角进行解读,缺乏一个从輋(畲)民主位视角的观瞻。  相似文献   

9.
"菲利普王"战争是1675年爆发于英国白人殖民者与新英格兰土著人之间的一场战争.对这场战争的起源进行分析,有助于进一步研究美国早期史、美国国家特性和美国民族关系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历史价值.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分析,"菲利普王"战争的爆发是英国白人清教移民(WASP,即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与新英格兰土著这两大族群在新英格兰地区共同构成的族际社会体系所建构的结果,该体系包括文化性因素、物质性因素和主体间互动这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10.
范泉:大陆研究台湾文学第一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6年 1月刊发于《新文学》创刊号上的范泉的《论台湾文学》 ,是大陆学者研究台湾文学的开山之作。范泉长篇论文在台湾文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其主要观点和意见为大多数台湾作家、评论家所支持 ;范泉在台湾文学研究中作出的贡献受到台湾作家的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11.
国民党对日伪资产的接收方针是收归国有.陈仪受命负责收复台湾的具体准备工作,秉持孙中山"节制资本"的思想.1945年10月台湾光复后,陈仪在台湾建立起庞大的公营事业,推行经济统制政策,效率不彰,贪污成风,引起广大台胞的强烈不满."二@二八事变"爆发后,国民党为缓和与广大台胞之间的对立,开始在台湾推行以公营事业为基础、民营事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政策,为台湾经济的发展找到了较为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刘铭传(一八三六——一八九五年),字省三,安徽肥西县人。一八八四年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台湾军务。一八八五年,台湾正式建省,刘铭传首任台湾省巡抚。在他抚台的七年期间,制定了“台湾近代产业开发计划”,陆续创办了军械机器局、火药局、伐木局、邮政总局、通商局、煤务局、蚕桑局、官药局、清道局、铁路总局等。  相似文献   

13.
先周文化渊源研究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朝明 《人文杂志》2001,(4):118-121
关于先周文化的起源,学术界进行了很多的探讨,比较有影响的说法有"关中土著说"和"晋南说",后有人主张周族起于山东.前两种说法都与周族发展的时代不能照应,后一种看法却有明显的合理性.目前,人们对周族的世系认识比较模糊,许多人认为<史记·周本纪>的记载存在缺环,其实并不如此.周族祖先自弃至不窋都为后稷之官,历时夏朝始末,这一时期,他们便处在邰,其地当今山东章丘以南,这应当就是周族的渊源之地;不窋至公刘在今晋南和陕西西安东南古杜国一带;公刘迁到豳,古公亶父又迁至岐山以南的周原.  相似文献   

14.
论于越的族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于越的族源,学术界有三种代表性观点:(1)于越是汉族祖先从西南出发的外迁与驻留;(2)"越为夏裔"说;(3)"越为土著"说。文章对这些观点作了详尽的辨析,阐述了于越的族源问题。认为相对于理论探讨和文献记载,新近发现的考古材料更能说明问题,因此倾向于第三种观点。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江西省南丰县石邮村傩神"开山"的历史探源开始,对"开山"神作了新的解读,认为"开山"神在历史进程中积淀综合了许多神灵的特征,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因误解成型而成为今天的"开山"面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傩神面具特征的分析和深层结构的探究,认为艺术的作用是"使人心有神","民神杂糅"的艺术性表现是为了突出神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作为青海古老的藏族世居部落,拉安部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为青海的长治久安和发展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明清之际,由于东西蒙古大举入驻青海,迫使环湖地区各藏族部落向黄河以南迁移,拉安部落亦同其他藏族部落一样,遭受背井离乡之厄运。随着蒙古族的衰落及清政府抑藏扶蒙、分而治之、那彦成"查办番案"等政策的干预,两族之间产生了数百年的草场争夺矛盾。之后西宁办事大臣福济筹办安置事宜,为移入河北的拉安等八个藏族部落分地划界,形成"环湖八族",从而稳定了持续百年之久的藏族北移局面。本文以部落的发展纵横为脉络,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献与口碑资料,对其族源、族名由来、形成、分流、兴衰及发展现状做了较为客观的概述。  相似文献   

17.
福建与台湾一衣带水,关系密切.在一百多年前即台湾建省以前,福建省包括了台湾.从闽台考古文化研究比较中,国内外学者均认为台湾的史前考古文化渊源于福建:台湾最早的古人类——台南"左镇人"化石,据中外考古学者研究,是在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后期由大陆经长途跋涉来到台湾的;台东发现一万五千年前的"长滨文化"主人,是由大陆渡海来到台东的,有的台湾考古学家指出:台北芝山岩发现的旧石器,就是这个文化由大陆传到台东中途遗留下来  相似文献   

18.
美国自40年代末以来的对台政策几经嬗变,形成当今的格局.其政策主线是谋求台湾与大陆的分离.期间,曾有一个短暂的时期,认为中共将乘胜大举攻台,故一度作出了放弃台湾的决策.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对其远东战略及台湾地位作了重新估量,决定暂使台湾"中立",并将台湾海峡付诸冻结.艾森豪威尔执政后,为促成朝鲜战争停战的早日实现,一时采取了"放蒋出笼"的权宜之策.其后,台湾海峡曾出现了三次危机,在此期间,美国分离台湾的政策逐渐定型,即一方面要阻止中共夺取台湾,另一方面又不支持台湾"反攻大陆".美国为避免与中共发生直接冲突,并为一劳永逸地分离大陆和台湾,先是不愿协防外岛,继则逼蒋弃守外岛,美台分歧终以妥协告终.尼克松入主白宫后,对华实行"双重军事战略".其继位者则沿着"双轨制"的轨道完成了从"介入"到有条件的"不介入"政策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自康熙元年 ( 1 6 6 2 )至康熙二十二年 ( 1 6 83) ,清中央政府与台湾明郑当局对峙 2 2年。康熙二十年 ( 1 6 81 ) ,康熙帝抓住国内“三藩之乱”平定、郑军败退台湾、郑经死去以及清福建水师恢复等有利时机 ,作出进取台湾的战略决策。决策后 ,康熙帝令施琅独任攻台主帅、抓紧进取台湾的军事准备 ,并确立“相机进攻”、“剿抚并用”进取台湾的方略。施琅遵旨于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武力攻克澎湖 ,随后即以和平的手段收取了台湾本岛 ,完成了海峡两岸的统一大业  相似文献   

20.
台湾政治转型主要是由台湾岛内外因素、主客观因素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台湾岛内因素来看,台湾经济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台湾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转型;国民党政权的"法统"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危机,被迫进行民主改革.从台湾岛外因素来看,大陆"一国两制"政策对台湾政治转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世界范围内"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对台湾的专制体制产生了巨大冲击;而来自美国的压力也迫使国民党进行"政治革新".在这些岛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台湾出现了多党并存的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