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受经济的发展、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新生代农民的特点及物价水平走高等因素影响,我国劳动力整体用工成本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本文对用工成本的现状进行介绍,分析用工成本上升的具体原因及对企业发展的影响,针对用工成本上升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劳动力成本增加、人民币汇率上升、银行利率上调、出口政策调整,这几大变局同时出现,让制造业企业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像服装、玩具、制鞋这些典型的“中国制造”的成本上升了30%左右,同时全球性经济衰退又卷土重来,使高度依赖外需的制造业雪上加霜。  相似文献   

3.
基于201 2—201 9年全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测度了地区数字经济水平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并从人力资本投资、企业创新能力两个角度构建中介效应模型,探究了数字经济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路径。利用机器学习模型研究了数字经济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非线性溢出效应”。结论:全国数字经济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逐年上升;数字经济通过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地区异质性;数字经济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影响存在非线性趋势。  相似文献   

4.
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失业增加和企业盈利下降是中国当前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中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也为盈余管理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考察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并结合中国政府失业治理的制度背景分析其影响机理,可以拓展关于劳动力成本上升经济后果的研究,还可为研究盈余管理的新动机和新特征提供新兴市场国家的经验证据。利用2003年至2013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样本,以职工平均工资作为劳动力成本的衡量指标,利用修正的Jones模型对盈余管理水平进行估计,并分别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面板固定效应回归和两阶段最小二乘回归检验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同时,采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以保证研究结论的可靠性。为了刻画劳动力成本上升背景下政府失业治理与企业财务政策选择交互作用的完整过程逻辑,对因果关系的机制进行系统的探索。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成本上升时,企业更倾向选择负向盈余管理隐瞒利润或报告亏损,这种影响在国有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高失业率地区的企业中更为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就业减少和失业增加,在政府承担失业治理任务的背景下,企业通过负向盈余管理可以获得更多政府就业补贴、税收优惠或减少政府转移的就业负担,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政府失业治理的政策效应。研究结果对于改革政府失业治理模式、规范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完善政府补贴政策、提高政府公共资源配置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建议改革行政干预导向下的政府失业治理模式,改变政府就业补助资金的投向和分配方式,优化政府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公共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从而缓解地方政府行为对于企业财务会计政策的扭曲。  相似文献   

5.
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中国劳动密集型企业受到严重牵制。在对劳动力供需关系和企业自身产业结构认识模糊的状态下,有些企业通过裁员选择到劳动力更加低廉的区域经营,这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带来了挑战。本文通过分析劳动力成本上升现状和原因,提出企业在此背景下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近年来制造业成本变动对航运市场的影响,运用VEC分析中国原材料价格、劳动力成本、工业用地均价、美国能源成本与人民币汇率对中美集装箱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中美两国的集装箱运量短期变化不显著,远期将会减少;最后提出航运企业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7.
制造业成本管理的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而随着国内外原材料及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制造业成本压力不断增加,提升制造业成本管理的效果逐渐成为制造企业发展必须关注的问题。本文以制造业成本管理为研究对象,以目标成本管理为切入点,明确目标成本管理的相关理论并对制造业运用目标成本法的重要性进行论述。然后,对我国制造业现行成本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明确我国制造业现行成本管理机制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劳动力市场的外貌歧视现象损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不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值得政府及广大研究学者的关注。利用2012年、2014年、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进行分析,可以得到外貌对劳动力样本工资收入有显著影响这一结论。通过面板数据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发现:相较于外貌较差的劳动力样本而言,外貌中等的劳动力样本工资收入高16.68%,外貌较好的劳动力样本工资收入高20.39%。进一步分析可知,外貌对劳动力样本工资收入的影响主要由劳动力市场外貌歧视现象导致,某些特定行业存在的消费者偏好现象及随时间变动的内生变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劳动力样本的工资收入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9.
以企业创新为中介变量,向制造业中小企业家发放问卷,得到315份样本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企业家的战略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对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相关影响;企业家的战略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与企业创新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企业创新对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绩效只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由于近几年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新一代农民工对辑资水平的期望提高等因素,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动力缺口增加.劳动力成本倒遏产业升级,作为一种现象在我国一些省市局部出现,沿海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面临“加薪潮”开始被迫转型以转变经营发展方式。劳动力成本对产业升级的倒逼机制逐渐受到重视,而所谓倒逼机制,通常是一种外在的非市场力量迫使市场经济主体顺应外部环境、改变原有决策行为,打破原有市场均衡结果的过程。劳动力成本对产业升级的倒逼机制就是通过提高劳动力成本,迫使企业转型升级,从而实现整个产业升级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国际制造业资本不断地向中国东部地区转移,为这些地区企业与国际制造业资本进行产业配套,提高自主的产业创新能力,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但是,从实证分析来看,目前国际制造业资本在沿江开发区直接投资的主要动因是投资成本低和看中国内市场的潜力,而且这些国际制造业资本一旦开始在本土正常生产经营,一方面获取投资回报,就会考虑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现实的选择就是发展与其产业的配套。但是,理论分析表明,若遇到本土投资成本上升或国内市场饱和,投资回收困难,国际制造业资本就可能衰退或再转移。原有的本土配套企业专用性投资将遭受沉没损失,而且没有积累起自主的产业创新能力,以至于该地区面临“产业空洞化”风险。由于本土企业没有理由为“产业空洞化”负责,因此,需要政府的引资和投资政策作出调整,从目前以各开发区展开的“引资大战”为特征的资本扩张政策导向转变为鼓励和支持本土企业为支柱产业配套的政策导向,并进一步转变为促进本土企业自主的产业创新能力的政策导向,以在本土企业与开发区支柱企业之间形成最优的产业配套程度。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劳动收入占国民总收入中份额自1995年不断下降,深入而广泛的贸易自由化也发生在这一时期。本文采用中国制造业贸易企业1998~2007年的微观面板数据,研究贸易自由化对企业层面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我们将2002年中国加入WTO后关税的迅速下调视为一次自然实验,用倍差法进行实证回归。实证结果显示,在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背景下,中国的贸易自由化过程通过降低资本品成本、中间投入品价格和技术引进的成本,显著降低了企业层面的劳动收入份额。企业面临的关税水平下降幅度越大,其劳动收入份额减少越多。在考虑了序列相关性、同趋势假设和非关税贸易壁垒的稳健性检验后,实证结果依然显著。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的空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然而,关于空气污染如何影响企业生产的微观实证研究并不多见。由于空气污染的一个明显特征是空气能见度下降,本文运用企业微观数据,从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运输效率,进而引起企业增加库存水平这一微观渠道,识别了大气污染与企业生产力下降之间的因果关系。具体地,本文用空气能见度中的人为部分衡量空气污染程度,并运用企业层面的固定效应模型,来估计空气污染对我国制造业企业库存水平的影响。进一步,我们构建了一个准自然实验(Quasi-natural experiment)来对这一微观渠道背后的因果关系进行识别。在采用工具变量处理了内生性问题之后我们发现,空气能见度每下降10%,制造业企业的库存水平将会上升1.1%,且越是依赖交通运输的企业受空气污染的的影响越大。同时这种结果也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即附近城市空气污染加剧也会增加本地企业的库存水平。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完全能耗强度尽管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高位。本文考虑了制造业隐含能源消耗,基于投入产出法构建了制造业完全能耗强度测度公式,并基于WSR方法论构建了制造业完全能耗强度影响因素体系,运用SVAR模型探究1980-2016年各因素对制造业完全能耗强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短期内,企业规模、产业结构、能源价格、技术进步、FDI等对制造业完全能耗强度影响程度相对较大。企业平均规模与重工业占比、技术进步率上升,制造业完全能耗强度下降;而能源价格、FDI上升,制造业完全能耗强度上升。中长期内,企业规模、产权结构、能源价格、产业结构、技术进步等对制造业完全能耗强度影响程度相对较大。能源价格、国有企业占比、技术进步率上升,制造业完全能耗强度先降后升;企业平均规模、重工业占比上升,制造业完全能耗强度先升后降。适度扩大企业规模,合理调控能源价格,推进产权结构多元化等对降低制造业完全能耗强度贡献相对突出。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11-2017年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分析了工业机器人应用的就业效应。研究表明:工业机器人使用对制造业就业总量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中国已呈现出"机器换人"现象;同时工业机器人使用减少制造业企业对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公司特征、地区经济发展和年份等变量,以及行业和省份或企业固定效应之后,最低工资水平的升高会显著提高上市公司的应计盈余管理水平和真实盈余管理水平。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最低工资上调会显著增加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但是不能增加企业的收入,因此降低了企业的账面利润,从而提高了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此外,本文还发现在劳动力缺乏的地区,劳动力密集程度高的公司,向产品市场转嫁成本能力低的公司和国有企业中,最低工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更强。该研究结论有助于政府全面理性地预期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后的经济影响,对于劳动力市场政策的调整与制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基于建设时间的企业投资期权博弈均衡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在对称双头垄断时机选择期权博弈模型基础上引入了建设时间变量并进行了扩展,对企业研发投资策略均衡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根据模型参数和投资初始时机不同,可能存在非约束共谋、序贯和同时投资策略均衡,随着项目建设时间的增加,企业的投资价值下降而投资临界值上升,市场需求波动对重复投资倾向产生主要影响,而与经济直观相反,建设时间和投资成本对重复投资没有影响,并为产业重复投资提供了一种解释.  相似文献   

18.
交通基础设施视角下西部地区制造业集聚的区位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使用2000~2014年西部地区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交通基础设施对西部地区制造业集聚的影响。研究发现: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与制造业集聚的区位熵存在空间分布的一致性,公路密度对西部地区制造业集聚具有显著为正的影响,知识溢出效应和劳动力成本的降低能显著促进西部地区制造业集聚,规模经济、资源禀赋对西部地区制造业集聚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运用服务展开差异化竞争、增强产品竞争力已成为国内制造企业的战略选择.根据前期理论研究和产业实践,认为国内制造企业的服务增强具有明显的"质量弥补"特征:以服务质量弥补实体产品质量的不足;而国内的生产要素成本结构,决定了企业能以低成本的劳动力要素替代高成本的资本要素,通过大量的人工投入提供服务以实现质量弥补.基于资源配置视角,构建了要素替代实证模型,采用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2005年制造业调查数据,运用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假设检验,考察了产品类别和企业规模两个控制变量的作用.研究发现:虽然国内某些制造企业开始了基于要素替代的质量弥补,但这并不具有统计意义;要素替代变量对组织资源与组织绩效间的关系不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而是通过对企业资源投入变量的作用对企业绩效产生间接作用.质量弥补型的服务竞争是我国制造企业在特定条件下的一种低端竞争行为,但将在一定时期内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由于科技进步、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制造业迅速发展,拉动就业市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随着制造业行业标准不断建立与完善,制造业企业低价格竞争优势具有很大局限性,产品竞争由传统的质量竞争逐渐向服务竞争转型。制造业企业若想在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必须加强成本控制。在传统的财务管理过程中,成本控制未落实到具体的生产环节,导致无效成本增加,成本基数不断累加造成企业毛利低、竞争力降低、劳动力浪费。近些年国内企业非常关注成本控制问题,积极改变其成本基数大的现状。但由于理论与实践仍存在无法有效融合之处,制造业企业发展仍存在一定问题。本文以制造业企业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财务管理中成本控制理论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