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佐川先生就东北亚和中国古代文化交流问题 ,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一直讲到隋唐、辽、元 ,他特别强调新石器时代中日文化的交流 ,将是今后研究的重大课题。报告从三个方面宏观阐述了中日古代文化交流诸多问题 ,本刊摘要发表以期与读者进行交流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每当中日学者进行研讨古代两国文化交流这一题目时,总是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有关古代中日都城的建制问题。即中国隋唐长安城、洛阳城与日本藤原京、平城京、平安京之间的模仿承袭关系等。然而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虽然经过长达八十年之久的学术论争,目前还尚未定论。不过中日学术界较为一致的看法是:日本的都城制度基本上是沿袭了中国的都城制度。也就是说,日本的藤原京、平城京、平安京这几座都城都是模仿中国隋唐长安城和  相似文献   

3.
佛教交流是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在佛教交流的途径上,既有日本政府向中国派出的遣隋使、遣唐使,又有中国僧侣应日本之邀或出于自发的赴日传法。隋唐时期中日佛教交流活动构成了中日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它对推动中日佛教体系的共同完善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古代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中。中韩文化交流占有重要地位。与中日、中越之间的文化交流相比,中韩古代文化交流有着起源早而时间长、范囤广的显著特点。本文试圈通过比较中国与韩图、日本、越南之间的文化交流史,分析和概括中韩古代文化交流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丝绸之路"最初是西方人针对东西方贸易路线提出的术语,不能无节制地套用于世界其他区域间的文化交流.若从东方人的立场对古代东亚(尤其是中日)文化交流史进行考察,可以发现,东亚文化交流无论在内容、形式,还是在意义、影响等方面,均有别于"丝绸之路",故应倡导"书籍之路"的概念.如果说丝绸是中华物质文明的象征,那么,书籍则是中华精神文明的结晶;一般而言,物质文明缺乏自我再生能力,而精神文明则可影响人们的心灵,并超越时空,惠及后代.日本的遣隋唐使均以购求书籍为重任,这便是中日两国虽然人员往来极少,但日本继承中国文化甚多之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6.
王维坤同志的《日本平城京模仿中国都城原型探究》,是他的中日古代都城研究系列论文之二。前一篇文章是将日本平城京与中国隋唐长安城作具体比较;本篇是将日本平城京与中国古代的曹魏邺北城、东魏北齐邺南城、北魏隋唐洛阳城等,一一作了详细比较,再一次证实了日本平城京的模仿原型只能是隋唐长安城而不会是别的古代都城。对此有兴趣的同志,请将两篇文章结合起来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7.
日本飞鸟时代是日本历史上重要的文化,社会和政治交流发展时期,日本通过对大陆隋唐时期文化的摄取,尤其通过对中国儒家法家等先进文化思想的吸收,巧妙地运用到日本的君臣秩序中,并不断地完善了社会体制,得以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长足发展,实现了由古代日本国家体制向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过渡,同时,为今后的中日文化交流奏响了迈向世界舞台的有利前奏和创造了成就日本同世界交流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8.
隋唐时期山东地区与日本、朝鲜之间的交流与往来高凤林隋唐时期的中国,是先进文明、封建经济高度发展的国家,也是对外开放的国家,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空前频繁。山东地处沿海,天然港口较多,在对外交流与友好往来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与朝鲜半岛...  相似文献   

9.
在漫长的洪荒年代,勤劳勇敢的闽族先民依靠富饶的海洋资源,艰苦卓绝她开创出独具福建地域特色的海洋文化。经过先秦发展,从秦汉到隋唐五代,伴随中原百姓南迁入闽,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进一步融合。降至宋元,福建古代海洋文化得到全面发展。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衰弱,面向海洋的福建地区中外文化交流、生活方式、社会生活出现新的变化,呈现出一条福建古代海洋文化历史发展的轨迹:源于先秦,成于汉晋,兴于隋唐五代,繁荣于宋朝,发展于元代,盛极而衰于明清。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中日文化交流表现出与古代不同的特征。其主要特点表现为中日双方角色的变化,即自进入近代以来从古代的日本“以中国为师”转变为中国“以日为师”的文化交流趋向。这种趋向的改变,具体表现为中国不同阶级、阶层及各种政治力量为救亡图存而“以强敌为师”学习日本,成为近代中日文化交流的主流趋势;日本借鉴于中国近代数度败于列强之教训,使中国成为其前车之鉴,推动了日本近代的进步与发展。同时,中日文化交流趋向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中日两国在进入近代社会过程中的民族心态所带来的截然不同的后果,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1.
近代中日文化交流表现出与古代不同的特征。其主要特点表现为中日双方角色的变化,即自进入近代以来从古代的日本“以中国为师”转变为中国“以日为师”的文化交流趋向。这种趋向的改变,具体表现为中国不同阶级、阶层及各种政治力量为救亡图存而“以强敌为师”学习日本,成为近代中日文化交流的主流趋势;日本借鉴于中国近代数度败于列强之教训,使中国成为其前车之鉴,推动了日本近代的进步与发展。同时,中日文化交流趋向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中日两国在进入近代社会过程中的民族心态所带来的截然不同的后果,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2.
唐前期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十分活跃,由于唐文化的发达与辉煌,对古代日本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大促进了古代日本的文明进程。本文以唐前期中日两国的时代特征和经济文化交流为中心,论述了这一时期日本社会的巨大变革。  相似文献   

13.
隋唐长安城与北宋东京(汴梁)城是我国古代城市中两个重要且有代表性的都城。它们的规划布局对以后的都城有很大的影响,对这两个城市进行比较研究,既可了解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脉络,还可以对一些古代城市建设史的深层的理论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在欧阳修众多的诗文中,难能可贵的有一首专门描写日本刀的《日本刀歌》。《日本刀歌》不仅有相当的文学价值,还有相当的史料价值和思想文化价值,《日本刀歌》是中国文人对中世日本文化的一种诠释,更是研究古代到近代的中国文人的日本观、中日关系史、中日文化交流史的重要资料,所谓"以诗证史"者云。欧阳修的这番诠释,也影响了直到明清为止诸多中国知识分子的日本观。本文将试着结合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知识,对诗中诠释的日本文化及中日交流作一个全面的解读。  相似文献   

15.
两千年来中国和日本的文化交流,两国学者已经从很多方面作了深入的考察。我于这一专门领域之门外,这里无我可以置喙之余地。之所以写这篇短文,只是想借这次两国史学家集会的机会,谈谈由中日两千年文化交流而引起的历史反思。两千年之久的两国文化交流,在我们的思想感情深处,沉积着很多意味深长的往事。自隋唐以迄宋明,日本学问僧、留学生、法师,不辞风涛之险,渡海到中国求经问道,观摩礼  相似文献   

16.
自秦汉以来,中日就相互之间就有了各种往来。从历史发展上看,隋唐时期的中日交流主要是在政治制度方面,宋元时期的中日交流主要是在宗教文化方面,明代的中日交流则主要是在经济贸易方面,且主要体现在官方的朝贡贸易,且主要以日本向明朝称臣纳贡的勘合贸易形式进行。这种朝贡贸易虽然促进了中日双方文化交流,但日本获益更大,明廷虽然通过这种贸易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东南沿海的侵乱威胁,满足了“天朝上国”的虚荣心理,但不计经济效益的赏赐却加重了国力负担,激发了国内矛盾。  相似文献   

17.
古代中国戏曲在日本的流传及影响宋延平古代中国戏曲对日本的影响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隋唐时期为前段,内容主要是乐舞的流传及影响;宋元明清为后段,内容主要是杂剧和传奇的流传及影响。隋唐阶段是“孕育”中日本对中国的“吸收”;宋元明清阶段是“成熟”后的“对话”...  相似文献   

18.
中日两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其中,汉籍东传日本列岛,悠久的历史和传播的规模不仅构成了中日两大民族文化交流的极其重要的内容,创造了辉煌的东亚古代文明。而且对两国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针对中国的明朝时期两国的时代背景,探究当时中国汉籍传入日本的方式与特点,从中窥探中国文化的东传给日本带来的影响,进一步了解古代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情况。  相似文献   

19.
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日语的颜色词虽深受古代汉族文化的影响,但也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渊源。闽南话乃古代汉语之活化石,留存着中日交流的种种印痕。本文着重比较两个民族的色彩观与两种语言的颜色词之异同,并试图从文化学的角度予以阐释。  相似文献   

20.
古代礼乐文化是我国古代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成果。六朝及隋唐时代民间歌乐的发达,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注意多方面容纳和吸收各种音乐,特别是外来音乐。外来音乐同我国民间歌乐及传统音乐相互间的密切交流,大大丰富了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内容,从而使唐代歌乐舞蔚为大观,盛极一时。隋唐时代乐舞的兴盛,也是当时中原地区同西北各民族及外国政治、文化方面的密切交往,以至频繁的商业贸易的产物。隋唐时代民间歌乐的繁荣,与各民族间的平等友好共处,儒释道等多种思想并存,在本质上有一致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