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5 毫秒
1.
"原初史"的新观念,是21世纪初越来越引起我国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观念。20世纪王国维先生提出的"二重证据法",是摆脱神学思维、玄学思维并创导科学思维的典范。然而,"二重证据法"仍有待与时俱进。20世纪我国考古学诞生百年至今,在对"原初史"的阐述和解读中,一直存在着两大话语体系:古文献学传统话语和现代考古学诠释话语。前者以"历代神话传说文献"考证史前、原初史,后者则以"考古学文化"探寻史前、原初史。对于这两者,我们不能采取神学或玄学思维的方法,而力争运用科学思维的方法。该文阐述了一个历史文献学、神话学、心理学、考古学的新概念:"历史的存在"。作为例证,概述了原初观念"图腾"的由来、19-20世纪国外民族学对于"图腾"的各种研讨、20世纪我国对于"图腾"概念的引进以及学术界关于"图腾"观念的论争;又具体论证了"十二生肖"这个两千年来流行于亚洲、东欧、北非直到美洲许多民族的习俗。同时指出世界范围内的"十二生肖体系"与天文"十二宫体系"的比较研究,是值得深入专研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2.
该文从原初史角度,考察由图画发展到文字的漫长过程,首次解读了中华远祖■■■■写成金文应为甲骨文"■■",而并非"夔、夒、喾"。并论证所谓"帝喾取四妃为华夏四大族之祖母"的传说不符合原初史的真相,而实际是周代史官所为。甲骨文初创期,关于人体的字根,来自图形■■■■(面部),以及■■■(腿部)和■■■■(足部)、■■■■(手爪)等等,由这些元素演化出基本字根,衍生了系列甲骨文"目首页眉见看儿顶",以及"足止正之乏出左右叉卷拳掌"等字。殷商历法只分春秋两季,迄今已发现的甲骨文273年间的卜辞中只见春、秋两季,始终未见"夏"字。夏及夏季、四季、华夏等概念开始于周朝史官。该文阐述了"巫师"和"鬼面"的甲骨文字源,并从金文分析解读"禹■、■、■"和"禺■、■、■"的相关性。论证了大禹实为掌权的巫师(巫官)。最后对于"大禹治水"的时代背景、组织动员情况、工程条件、实际成效、历史评价等,提出独特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日本著名历史学家伊藤道治先生50年来,孜孜不倦地进行甲骨学和殷商史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和信服的成果。本文从“甲骨文的整理与著录”、“《中国古代王朝的形成》等著作中的学术体系”、“甲骨论考与考古学研究”等方面对伊藤先生的研究轨迹及重要学术观点进行了综述,并讨论了这些观点在殷商文化研究中所占据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在先秦史研究中,夏商两代的历史资料古文献记载很少。近五十年来,虽然夏文化的考古取得了很大成绩,为研究夏代历史提供了许多可靠的物证,但是,至今还没有发现夏王朝的文字。应当肯定地说,夏是有文字的王朝,发现夏王朝的文字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有关夏的许多传说,也一定会用它的文字来证明是历史事实。商代在九十年前有许多问题也是列为传说的,但是,自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发现了殷墟甲骨文,次年(1899)被认出是商代的遗文以后,随着殷墟甲骨文字不断的出土和对甲骨文研究的深入,商代历史的概貌也就清楚的展现出来。今天虽还不敢说把商代历史讲得头头是道,至少能说具有约六百年历史的商王朝,不少的历史问题不再用“传说”二字来描述了。  相似文献   

5.
据文献记载,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始建于夏。可是,由于学者考释分歧,殷墟卜辞字书中有没有“夏”字还未有定论,因此,有人认为殷商时期没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甚至怀疑我国历史上是否存在过夏王朝。笔者重新考查了殷墟甲骨文字,认为陈梦家先生考证殷墟卜辞中“”(以下用~代)为夏字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6.
<正>为隆重庆祝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坚定文化自信,由中国历史研究院指导,联合有关单位举办"大美甲骨文"国际书法大赛。现将征稿与大赛相关事宜公告如下:一、指导与举办单位:指导单位:中国历史研究院主办单位: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华夏文化促进会中国书法研究院安阳市人民政府承办单位:中国文字博物馆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甲骨文艺术研究院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甲骨文书法专业委员会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人民艺术创作院  相似文献   

7.
西夏文书法研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八九一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了殷商甲骨文之后,古文字学家开始对埋没数千年的殷、周古文字进行研究整理,成了一门独特的学问——甲骨学。从此,有了专门研究甲骨文的专家和甲骨文书法家。然而,距今只有七百多年历史的西夏王朝国书西夏文字及其书法艺术,却几于无人问津,这大概是因为它的历史文献大量失传的缘故吧。但是,西夏文化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振兴中华,繁荣祖国文化艺术的今天,西夏文字的书法艺术实有研究之必要。笔者近年有幸接触到大量的西夏原始文献资料,深为西夏文字在书法方面  相似文献   

8.
甲骨文中的不少象形字与会意字形象地反映了殷商社会存在的客观事物的主要特征或当时社会的生活状况。所以,对甲骨文字形体进行考古学研究是释读甲骨文字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本文列举甲骨文中的25个象形字与会意字,将其形体与殷商考古发现的文化遗物或遗迹相对照,探求这些字造字的本义。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40年来,西方学界关于中国甲骨文与殷商文化的研究有了一些重要进展。其内容囊括了殷商青铜器研究、甲骨文字与语法研究、殷商图腾与信仰研究、殷商国家与疆域研究,以及殷商哲学与科技研究等诸多方面。总体而言,与我国国内已有研究相比,西方学界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数量明显偏少,且在具体文字释读与器物考证方面成果有限,但他们往往更加注意在人类文明进程的总体视野下发掘殷商文化的核心特征,更加注重从较新的视角、使用跨学科的综合方法对一些经典问题进行重新论证。未来,中西学界在甲骨文与殷商文化研究的基础资料、研究理论与研究框架等方面,还有很多交流与合作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王玉哲先生是著名的先秦史专家,他对甲骨学的研究成果也受人瞩目.在他的先秦史研究中,尤其是在对商代社会历史的研究中,非常注重利用甲骨文字材料,对甲骨文反映的殷商时代社会历史诸如方国地理和古代民族、商王名号、王室世系和王位继承制度、奴隶和"众"等社会群体的身份以及商代社会性质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综合的探索.对涉及到的甲骨学问题,诸如文字的考证、卜辞的释读、甲骨的分类、周原甲骨的族属和性质等问题,也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形成了一家之言,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殷都学刊》继国内公开发行后,现在又向国外发行了,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大事。这个刊物具有鲜明的特色:它可以及时向读者展示殷商史、商代考古以及甲骨文研究方面的成果;可以向读者推荐和介绍一些优秀论著、殷商史研究动态以及国外殷商史研究的状况。这一园地的开辟,必将对殷商史学术研究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了充分反映国内外殷商史、甲骨学和考古学的研究成果,本刊从1987年起将“商史研究”专栏更名为“殷商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3.
甲骨文是我国现在所见到的最古的成系统的文字。用它书写的殷商甲骨刻辞,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书面文献。是成体系的上古汉语的记录。系统地研究甲骨文字和殷商刻辞,对探讨古汉字和古汉语的发展、变化无疑是有益的。 为了能够全面而又深入地从总体上以及从各个部分认识甲骨文和殷商刻辞的一般状况和特异之处,有必要先将各个方面作为一种成体系的现象加以探索、观察、比较,进行一些必要的归纳、总结。甲骨文动词应该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相似文献   

14.
为了共享卷帙浩繁的甲骨文研究资料,借助信息技术改善甲骨文研究的传统方式,建设了服务甲骨学研究的文献资源数字化平台。该平台包括"三库一平台",一期工程已完成,甲骨文字形库收录172个部首和4049个甲骨文单字;甲骨著录库(含甲骨缀合库)收录46部著录,共112517片甲骨的信息,缀合库存储了已缀合的甲骨片信息;甲骨文献库完成29426篇文献和282部专书的数字化;数字化服务平台将三库集为一体,是一个专业的甲骨学研究资料获取的互联网搜索平台,以期为甲骨学专家研究殷商史、考释甲骨文字、开展甲骨缀合等提供快捷、全面的资源服务。  相似文献   

15.
以外藩入继大统,改变商王朝兄终弟及继位制的武丁,为解决内忧外患,从社会底层中提拔与任用傅说和祖己.接受傅说的"学于古训"、"师古"--继承成汤伊尹文化传统,接受祖己关于祭祀礼仪制度的变革,增大了殷商奴隶王朝的人文精神,揭示了殷商王朝的文化发展与变化轨迹.傅说与祖己的国家论与君主论充分表现了我国有文字传世以来的第一代最具文化品格的文化人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6.
说甲骨文中的蜀国地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勇 《殷都学刊》2005,3(1):10-12,51
甲骨文中的“蜀”,学者多谓此即古代巴蜀之蜀。然四川成都平原上的古蜀国与中原相距遥远,殷商时代考古文化面貌亦与中原相异,不像是甲骨文中与殷商王朝联系颇为紧密的蜀方国。通过对文献和商周甲骨金文的深入研究表明,殷周甲骨金文所见之蜀当在今河南长葛市,与四川成都平原上的古蜀国并非一事。  相似文献   

17.
白小丽 《兰州学刊》2011,(11):172-177
文字系统内字符的形成是有先后层次的。按文字系统中字符形成是否参考了系统内已有的字符将其分成两个层次———初造字与新造字。根据此造字机制理论对殷商甲骨文初造字的造字机制作分析。甲骨文属自源文字,其初造字存在仿拟机制和吸纳机制两种造字机制,两种造字机制分别有各自的特点,并且不同的造字机制对符号体态的影响也是存在区别的。  相似文献   

18.
陈淳 《文史哲》2008,2(3):5-23
安阳小屯殷墟发掘是中国现代考古学之肇始。这一领域研究的传统途径主要从甲骨、墓葬和城址入手,侧重于同文献学和编年学密切相关的年代学以及史实考证,并根据苏联的五阶段社会进化模式将殷商时期厘定为奴隶社会。新进展则从考古学材料和文字记载中进行全方位的信息提炼,内容涉及环境与经济、聚落形态、甲骨学、宗教信仰、手工业专门化、青铜器研究、国家特点、社会性质和理论阐释等方面。就中国上古史重建的现状来说,将考古发现比附文献记载或简单对号入座的做法,已经无法胜任重建上古史的任务,甚至最终会将这项研究引入一条聚讼纷纭、毫无结果的死胡同。在21世纪社会发展和学科发展的形势下,中国考古学和古史研究需要放眼世界,破除"天下国"的心态,了解和吸收国际学术研究的最新进展,努力重建21世纪水准的中国上古史。  相似文献   

19.
书写的前提首先要有文字,中国文字的产生绝非始于殷商甲骨文,最初产生的文字恐怕比八千多年前的贾湖契刻还要早,"史"就是参与创制文字者之一。国家建立后,"史"转化为史官,国家成文的书写基本由史官来完成。《尚书》是中国早期史官书写的成文,也是中国早期的儒学元典之一,它含有《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书相比较,《周书》不仅篇幅多内容丰富,而且已经具备了比较成熟的书写模式和相当高的书写技巧,表现出鲜明的儒学意识与相对稳定的民族喜闻乐见的艺术审美风范,对后世成文的书写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20.
中国汉字是世界文字之林中独一无二的见形见音见意的文字,20世纪考古资料的大发现,学者们掀起了探索中国文字起源的热潮。在20世纪有关中国文字起源的论说中,至少有8000多年说,6000——7000年说、4000多年说和3000多年说等多种不同论断。殷代文字肯定不是中国文字的源头,中国文字的源头可上溯到夏王朝时期即考古学的二里头文化时期,大汶口陶文、丁公陶文和景阳岗陶文等,只是一种带有民族特点的原始文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