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殷墟甲骨文中有"築"字,它有多个异体,包括会意与形声两大类。会意字主体是人手持杵捣土的形状,背景是房屋或城邑。形声字的声符为"竹"。在殷墟卜辞中"築"字主要有以下用法:其一,用作动词,有"築朿"、"築馆"、"築室"等说法,均表"修建"义。其二,用作族名或指称源自该族的奴隶,他们大多被编制成固定的劳作单位———"多築",主要是在战争中承担侦察等辅助性工作,有可能被释放而从事农业生产,一旦失职,会遭受刑罚,甚至用作祭牲。  相似文献   

2.
浅谈唐诗中的颜色词“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诗中颜色词"青"有三个义项"黑""绿""蓝"。客观事物自身的模糊性造成了人们认知的模糊。在人们思维清晰化的过程中,"青"的"黑"义项逐渐弱化甚至可能消失,"青"主要用在褒义和典雅的语境里,"黑"出现在贬义和普通的语境里。"青"与"绿"都很活跃,出现了大量混用现象,包括实指与虚指。但在部分习惯用语里仍不能互换。而"蓝"作颜色词出现最晚、频率最低,意义比较实在。虚实的意义仍主要由"青"承担。  相似文献   

3.
甲骨文字,或体作,后期亦作、诸形,其使用甚为复杂。它在作普通名词用时可以代表一种方国、一种民族,或一种阶级身份;它也可以作为专有名词,如殷先王之一即名甲;它还可以用作动词,与杀、伐等词同义。但是对于这样一个字的解释,数十年间众说纷纭,迄今无定论。笔者认为,正确的认识这个字并探讨它在卜辞中反映的社会阶级情况,是有助于我们对殷代奴隶社会的某些特征的了解的,因此结合卜辞、文献、考古发掘和民族志材料,在这方面作一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对贞卜辞是甲骨文中有特色的文例形式,我们从对贞卜辞的判定、同字异形现象的判定以及两条卜辞刻写先后顺序的判定三个方面来细致研究对贞卜辞,进而为下一步的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5.
在殷墟甲骨卜辞中,人们不难发现有“受■年”的词例。其中间一字还有■、■、  相似文献   

6.
在古代汉语中,“以”字是一个多性词。无论就词性的复杂而言,还是就使用的灵活性来说,“以”字都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词。“以”字的实词用法是用作动词和名词。“以”字主要作虚词用,即用作介词和连词,相对来讲,用得比较广泛而又复杂的应是介词。而且作为虚词“以”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史的角度考察了"绯闻"的产生途径,"绯"最初是指一种浅红色的丝织品,之后又被专用作颜色词,后来由于"红"的用法的多样化,"绯"所代表的颜色逐渐被"粉红"、"桃红"等取代.使用频率大大降低.但由于"绯"和"桃色"所表示的颜色均和少女的面色相似.所以也就带有了和女性相关的联想义,进而被用来指称一类通常有女性参与的新闻事件即"桃色新闻"或"绯闻",此外,因为"绯闻"比"桃色新闻"简省,所以现在多用"绯闻".  相似文献   

8.
殷墟卜 辞命辞中的“亡(彳)”一词,丁山先生释读为“无尤”.半个世纪以来,学术界并无异议.近年来有学者提出新说,认为“(彳)”字应该是“拇”字的表意初文;又据声韵将其读作“吝”,“亡(彳)”就是《周易》、《归藏》等卜筮类文献的“无吝”.这个词汇在殷墟卜辞中出现频率很高,且与卜辞释读关系甚大,因此仍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分析该字字形以及“无吝”一词产生年代,此新说不能成立,丁山先生将“亡(彳)”释读为“无尤”应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9.
"青"是汉语中一个独有的颜色词。它不但具有丰富的色彩意义,而且具有丰富的国俗语义。翻译"青"时,译者应首先根据具体语境确定它的色彩意义或国俗语义,然后在译文中正确将之予以再现。  相似文献   

10.
1.本文分析了53篇古诗文(篇目附在文末)中的465个“之”字的词类、词汇意义和语法功能特征,目的在于较全面地揭示“之”字。所使用的归纳法租统计法,对于揭示一个词的全貌,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465个“之”字,用作动词的10次,占总频率的2%稍强;用作代词的181次,占总频率的38.5%;用作助词的268次,占总频率的57.64%;用作介词  相似文献   

11.
释“■”     
甲骨文中有“■”字,是自组卜辞中屡见的一个奇字。对于此字,过去诸家皆无释,直至最近,仍有人把它当作自组卜辞中出现的一个无法隶定的人物名称看。其实,这个字并非什么难以解读的奇字,它就是卜辞中屡屡出现的“王”字,只不过它是自组卜辞中一种特殊的异体写法而已。  相似文献   

12.
杨慎《词品》录有"晓星明灭,白露点、秋风落叶"一词,未具调名,《古今词话》、《古今词统》诸书录此词多题作《柳梢青》;但《全唐诗》、《历代诗余》录此词题作《贺圣朝》,且前两句倒置作"白露点、晓星明灭";《鸣鹤余音》、《花草稡编》录此词作《柳梢青》,起句多"依稀"二字。在全面比较了此词的异文和体格后指出此词是《柳梢青》而非《贺圣朝》,《全唐诗》调名题《贺圣朝》为误抄所致,《历代诗余》据此孤例定出《贺圣朝》之"又一体"不足为训。  相似文献   

13.
颜色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感知。英汉民族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使得相同的颜色词蕴含着不同的文化内涵。本文从"红"、"白"两种颜色出发,从语意和语境两方面对"红"、"白"词群在文学文本特殊语境中的文化内涵进行探讨。指出唯有在准确理解英汉语言本身及其语言所反映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才能真正理解和使用颜色词。  相似文献   

14.
文章主要研究庾信骈赋中常用颜色词的语义系统.根据范畴理论,将庾信骈赋中的颜色词分为青、赤、黄、白、黑五个范畴.首先,简要分析了庾信骈赋中颜色词的总体数量、词形和组合概况,研究发现,庾信比较喜欢用亮暖色,最喜欢用的是“白”范畴和“赤”范畴的颜色词.其次,文章重点分析了“青”范畴中的“青”和“春”,“黄”范畴中的“黄”和“金”,“赤”范畴中的“赤”和“丹”,“白”范畴中的“白”和“苍”,“黑”范畴中的“玄”和“黑”的语义系统.最后,文章将颜色词的语义分为原型语义和非原型语义,而每个范畴中都有一个原型颜色词,重点分析了原型颜色词的非原型语义的产生机制,认为其产生机制主要有隐喻、转喻和社会文化赋予三种.  相似文献   

15.
"其"字在甲骨文中运用得很广泛,主要是作副词用的,其次是用作连词、助词等.这与后世汉语中的情况不相同,在后代文献中"其"主要用作代词,其次才用为副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  相似文献   

16.
论汉语字、词、词素的本位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文的"字"虽然很特殊,但汉语文的历史发展又使词和词素概念成为必要。古汉语基本结构单位以单音形式为主,是一种字、词、词素三位一体的"字本位语言";现代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以复音形式为主,是一种字、词、词素有别的"词本位语言"。当前的字本位理论是向古汉语的回归,不适应"词本位"的现代汉语;其"字"、"字组"概念所指歧异,不符合荀子提出的"善名"标准。恰当的选择仍应是让字、词、词素之名鼎足三分,各行其道。现代语言科学理应面向当今。  相似文献   

17.
湘潭大学萧艾教授说:“中国文学史应从‘卜辞文学'开始.‘卜辞文学'的确立,将打破中国文学史始于《诗经》的看法,把中国文学史向上推溯六七百年.”近年来,萧艾教授致力于“卜辞”研究.他认为,通过卜辞,可以从侧面去认识商代文学的面貌,某些卜辞之具有文学性质,这无论是从广义或狭义的角度去理解“文学”一词的含义,都是说得过去的.他认定  相似文献   

18.
运用调查观察法、数理统计法与逻辑分析法对一名两岁零九个月儿童和一名两岁十一个月儿童颜色词习得做个案研究。结果显示:(1)儿童在一岁半左右就已开始对颜色词有了答对或答错的结果;(2)汉语儿童在三岁前已至少习得六种颜色词;(3)颜色词的习得顺序存在个体差异,不一定遵循先是黑、白、红,然后是黄色和绿色,再后是蓝色,最后是紫色和橙色的顺序,中间色颜色词的习得也不一定晚于单色颜色词的习得。  相似文献   

19.
叔夷镈、钟及清华简中释读作“伊”之字的右旁,是从卜辞中有斜笔或横笔的“几”字演变来的,由于“伊”、“几”古音读音相近,因此这些从“几”得声之字在铭文及简文中读作“伊”。另外,中山王〖XC03魏宜辉-1.bmp;E+3.651mm。3.588mm,JZ〗铜器铭文中用作“也”的“〖XC03魏宜辉-2.bmp;E+3.572mm。3.540mm,JZ〗”字,其所从“〖XC03魏宜辉-3.bmp;E+4.104mm。1.543mm,JZ〗”旁很可能也是从卜辞中有斜笔的“几”字演变来的。  相似文献   

20.
音义关系是训释词义不可忽视的切入点。声符不仅标记声音,也是探求词源的重要依据。文章以《说文解字》《汉语大字典》等辞书为主要依据,对"粦"声字进行考释,从而构建该组字的词族系统。通过分析所有从"粦"得声的字,得出"粦"词族主要沿"光闪"义和"紧密"义两个词源延伸,并以此为基础形成规律性和层级性明显的词族系统。这一词族系统的建立也是"音义关系类聚性"的证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