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吴建铭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0(2)
章士钊是20世纪中国有名的思想家,在清末民初,热衷于参与政治,以一个独立言论家的身份发表对政治的主张.他赞成实行内阁制,并对总统制和内阁制的弊端,有深刻的认识.他提供政党内阁,对于内阁制中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权力的配置,也有深刻的体会和看法. 相似文献
2.
陈芬尧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7,27(2):47-52
新时期以来,由于中外文化的强烈碰撞与交汇,西方现代派文学思潮蜂拥而入,以及一些文坛回忆录的发表,茅盾从政治、人品直到文学创作遭到全面冲击,并在学界引起了论争。这些论争或正面或负面地影响着茅盾研究的发展。此文就其中较重要者,如胡风、秦德君等人的回忆录和“重写文学史”以及重排文学大师“座次”等思潮中对茅盾及其作品的贬抑、否定而引发的论争,作了较为具体细致的爬梳,以期茅盾研究得以健康深入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卞孝萱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8(2):14-21
章士钊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和学者.他在长达七八十年的学术生涯中,主要从事逻辑研究、柳宗元研究和<论衡>研究.本文介绍了章著<逻辑指要>和<柳文指要>的学术价值.章士钊未完成<论衡指要>就离世,本文旁搜远绍,钩稽其阶段性的成果,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郭华清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9)
当胡适、陈独秀等新文化派人物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掀起新文学运动以后,章士钊从文学的形式到文学的内容都对新文学运动的主张提出了激烈的批评。章士钊与新文化派在文学思想上的分歧主要是由于双方的社会变革思想不同而引起的。新文化派的社会变革思想属于激进型,主张彻底改造现实和与传统决裂;章士钊的社会变革思想属于渐进型,主张新旧调和,反对除旧布新。由于章士钊的新旧调和论具有鲜明的保守色彩,所以章士钊在批评新文学运动过程中所提出的文学主张基本上是保守的。 相似文献
5.
关于信念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建群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分析了信念的形成及基本特征 ,信念的层次及类型 ,说明了信念在人们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及特点。认为信念一经形成便相对稳定 ,成为人们精神世界的支柱 ,但是信念也会由于赖以产生的基础的变化而动摇。信念中往往同时包含了理性与感性两个方面。情绪、情感、习惯等常常会成为支配信念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蒋成德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5):24-29
有关徐志摩的传记作品,在近三十年中已有数十种之多。这些传记作品有严肃的,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徐志摩其人其文;也有粗滥的,对徐志摩的风流韵事往往凭空编造,捕风捉影。无论从出版还是从研究来看,都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此,文章拟对近三十年来有关徐志摩的传记作品作一概述性的分析与总结,以期使徐志摩研究能更深入地发展与进一步地提高。 相似文献
7.
黄运丽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3):35-38
章士钊与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党人的关系及其中共情结有一个从初步建立、发展到进一步深化的演变过程,其深层原因,一是章士钊具有鲜明的独立人格和强烈的正义感,他不愿与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政客为伍;二是章士钊作为一名爱国民主人士,与中共党人有着爱国主义的共同政治思想基础;三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和对民主人士的关怀与重用,对章士钊的转变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沈伯俊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1,(2):52-57
新时期的《三国演义》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本文就其中争论最热烈、最引人注目的三个问题予以述评 :( 1 )关于罗贯中的籍贯 ;( 2 )关于《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 ;( 3)关于《三国演义》的版本源流。在评介诸家观点的基础上 ,作者就如何推动研究的深入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章士钊与姜高琦案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双林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2(6):45-50
章士钊与姜高琦案述论@郭双林$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北京100872~~ 相似文献
10.
教师信念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一钢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3):79-84
教师信念研究已经成为当前西方教师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研究主要着眼于教师教育对教师信念转变的作用,以及教师信念与教学实践之问的关系等。从研究的结论来看,教师信念是否可变与研究者如何界定信念及采取的研究方法有很大的关系,而教师信念能否直接引领教学实践则取决于教师个体对实践情境的感受与理解。 相似文献
11.
雷月梅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158-160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和徐志摩虽然处在不同的文化圈 ,但他们的作品在叙事角度、文体风格方面有着惊人的相合之处。曼斯菲尔德的作品主要通过人物的有限视角进行叙事 ,《幸福》就是通过女主人公贝萨的有限视角再现了她对人生的幻灭。徐志摩的短篇《浓得化不开》(新加坡 )也是通过人物廉枫的有限视角透视了他孤独悲哀的心境。曼斯菲尔德和徐志摩的作品在文体风格方面也极为相似 ,他们的作品都以含蓄为主要特征。其实 ,二位作家创作的异曲同工之妙有着坚实的基础 ,因为早在 192 2年徐志摩就拜访过曼斯菲尔德 ,且他是中国翻译这位女作家作品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12.
高力克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0(5):192-200
1925年和1926年,徐志摩与胡适这两位自由派知识分子好友先后游历莫斯科。莫斯科之旅使他们发生了深刻的思想逆转:徐因苏俄之梦的幻灭而回归自由主义,胡则激赏新俄“伟大的政治新试验”而引起“新的兴奋”。由此,徐胡之间发生了一场关于苏俄问题的论争。徐对俄罗斯文化的“吊古”情愫体现了他的诗人本色,而胡对新俄政治新试验的欣赏则体现了他的“士大夫”性格。胡徐苏俄观的分歧表征着自由知识分子深刻的思想冲突。在这场思想论争中,诗人徐志摩成为古典自由主义原则的守护者,而作为中国自由派知识分子精神领袖的胡适,则因心仪莫斯科新政而成为苏俄革命的同情者。胡徐围绕苏俄问题的歧争是20世纪前期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饶有意味的事件。 相似文献
13.
刘纪新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2(3):87-92
徐志摩的诗歌创作始终交织着内心的生命体验与外在创作观念的矛盾冲突。1926年前后,由于生命体验突破了创作观的束缚,使其在多个方面发生变化。他的诗不再拘泥于"健康"、"尊严"的原则,而是直面现代人痛苦、焦灼的内心世界;大自然不再是诗人的精神家园,而是反衬出生命的渺小甚至虚无;他的现实主义诗歌不再是肤浅的场景速写,而是渗透深切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4.
牟正甫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65-67
章士钊在个人与国家关系的问题上经历了由国家优先于个人到个人优先于国家的转变,这种转变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吸取了卢梭的“总意”理论和边沁的“功利主义”,但是他始终没有把二者中的任何一方放置于绝对的位置上,而是致力于调和二者的关系,以求二者以言论自由为中介在彼此妥协中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 相似文献
15.
文慧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7-30
李陆史是韩国著名的现代诗人,他十分欣赏现代新诗创作的代表人物徐志摩的诗歌,并予以高度评价。他认为徐志摩的诗歌近乎完美,所以他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竭力模仿徐志摩的诗歌创作风格,追求词藻的华丽和形式的完美,而在内容上,克服了徐志摩诗歌的局限性,促进了韩国现代诗歌的创作。文章通过比较研究李陆史与徐志摩的诗歌,探讨了汉文化对韩国诗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17.
宋传新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1(1):49-54
徐、王、张是明中叶至清初生活在浙江山阴的三位杰出人物。徐与张的先辈交往密切,王与张则有师生关系,王、张都推崇徐并视之为效法的榜样。受地域环境和文化渊源的影响,三人在精神气质上具有明显的相似性,而在美学思想和文学创作上则表现出一脉相承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林徽因的文学观和她作品中的徐志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徽因的文学观主要表现为"诚":一是指对文学的诚实态度;二是指"主观所体验"的情感的真诚。两者共同聚焦于心灵的"诚"。由此出发,她将与徐志摩之间的情感体验有意无意间写进了作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