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雪中 《学术界》2005,(5):237-241
德国统一以后,十几年来中德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及其特点是令人鼓舞的,但其水平还不太符合两国在政治上良好的互信与合作的状况。究其原因,在中德两国经贸关系发展的过程中,有制约其发展的障碍因素存在。只有现在全面准确地认识两国经贸关系发展中的积极特点和不足之处,才能在以后做到趋利避害,继续保持两国在各个方面良好的发展势头,为此,特提出五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德自1972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以来,联邦德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中国大陆从昔日那个神秘的国度、敢于向苏联挑战的勇士和诱人的大市场,到今天已经成为德国全方位交流合作者,两国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40年间,最成功的合作交往当属邓小平的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成果,尤其是科技和经济领域的合作。尽管两国在价值观上有区别,在人权问题上有不同的看法,但高层的定期对话改善了政府层面的理解。德国不仅成为中国的重要合作伙伴,也是欧盟与华对话的重要中介者。  相似文献   

3.
中德两国在经济方面有着很强的互补性 ,而德国在其经合发展政策中所一贯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等 ,正是目前中国政府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中德经合发展的重点领域包括 :支持经济与法律的改革 ,促进非公经济发展 ;职业培训与再教育 ;保护环境和资源 ,保障可持续发展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生活保障与抗击贫困。中德经合发展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社会及环境方面  相似文献   

4.
纳粹党在1933年执掌德国政权后,出于对外扩张备战的需要在远东政策上对中国和日本采取"中立政策",使中德贸易迎来了繁荣兴盛的"蜜月期"。但在30年代中后期,由于经济备战日渐完成和对外侵略逐步开启,德国远东政策逐渐走上了"亲日弃华"的发展道路,这一变化对作为中德关系核心的两国贸易交往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成为中德贸易在30年代后期走向衰落的根本动因。  相似文献   

5.
基于2000~2011年中国苹果汁出口美国、日本、俄罗斯、德国和荷兰五国的出口量以及影响其出口量变化的多个变量面板数据的整理,建立个体固定变系数模型对中国苹果汁出口需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国别对于中国苹果汁需求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其政策含义是:外贸促进政策应针对不同的出口国采取不同的出口促进政策和补贴方式;苹果汁出口企业应针对不同的出口国别采取不同的营销手段和扩大国际市场需求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从19世纪以来,山东人民与德国帝国主义既有侵略与反侵略、掠夺与反掠夺的斗争,也不乏与德国人民和平友好交往的历史。山东人民反对德国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曾得到不少德国正直人士的声援和支持。也有不少德国人来到山东大地后,给山东人民带来了西方的文化、科学技术,也将古老的齐鲁文化介绍给德国人民,为促进中德两国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还有的德国人直接参加到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中去,有的甚至为此牺牲在中国的土地上。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汉斯·希伯(Hans Shippe)就是一位杰出的代表,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在山东的土地上流尽了自己最后一滴血。至今,他的忠骨葬在山东,受到中国人民的敬仰。  相似文献   

7.
为应对日本攻占青岛之军事行动,北京政府经多方筹议,仿日俄战争先例,向外宣告了行军区域。然而,日军无视中国的中立布告及其自身对行军区域界线的承诺,置国际法和国际条约于不顾,强占胶济铁路、侵扰地方、杀害人民。胶济铁路不是德国国有,而是归中德两国合办的铁路公司所有,不能被视为敌产。日军在行军区域内种种非法行为,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  相似文献   

8.
在袁世凯组织清廷责任内阁时期、袁世凯确立其在全国的统治地位时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中德关系客观上朝着互利并逐步趋向平等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方向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德两国同处于不利的国际环境和中德两国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客观互利需要。同时也说明,在辛亥革命模仿西式民主与西式外交精神的影响下,近代中国的对德外交逐步由被动走向主动。  相似文献   

9.
文章基于OECD和WTO开发的增加值贸易核算体系,比较中美两国增加值出口、能源消耗、CO2和PM2.5来源气体排放。研究表明,增加值贸易核算方法下,1995—2009年中美两国的出口规模均较传统的关境出口有一定程度的缩水,但中国更为明显,并且两国均有部分行业的出口规模出现大幅变化。同时,在2009年中国增加值出口仅小幅高于美国(17.96%)的情况下,消耗的能源与排放的CO2和PM2.5来源气体高出美国64%、155%和167%。短期看来,我国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与德国社会主义统一党在执政之初,内外环境决定了两党加入以苏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相同方针。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与东德因对苏关系的不同而走上了不同的探索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在东德和中国的不同结局,与中德两国共产党执政者的对苏政策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1.
统一后的德国成为欧洲第一强国。强大的经济实力推动德国走向政治大国之路。德国的大国战略的实施不会一帆风顺,但如不出现特殊情况,德国的政治大国增位最终当会得到确认。中、德都是当今世界上国力迅速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日益上升的大国的,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具有共同的战略利益。进一步发展中德友好关系,有利于两国和两国人民,也有利于促进世界力量的平衡以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地理标志的法律保护既是国际知识产权保护中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国内知识产权保护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我国运用三种制度保护地理标志,德国是运用商业标志法保护地理标志的国家的代表.中德两国的地理标志保护制度虽然都符合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的要求,但各有千秋.与德国的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相比,我国的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尚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3.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与1945~1949年的中国所爆发的恶性通货膨胀,是人类有史以来两例最经典的恶性通货膨胀。检索国内外文献,发现尚未有学者对此展开比较研究。比较两国的恶性通货膨胀可知:虽然两国恶性通货膨胀具有诸多共同特性,但也存在显著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两国货币发行量与物价涨幅有别和通货膨胀恶性程度不同两方面。通过对纸币发行量、物价上涨幅度、汇价贬值程度等几方面数据分析可知,中国恶性通货膨胀较德国更有过之而无不及。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中国与巴西双边经贸关系取得了稳步发展,两国的贸易总量持续扩大,2008年,中国是巴西第二大进口来源地和第三大出口目标市场.但中巴两国的综合贸易形式仍然是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两国的产业内贸易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其中,中国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中国与巴西贸易额的不断增加以及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中日经贸关系在日本钓鱼岛"国有化"事件后受到严重影响。按照全部产品、消费品和中间产品的分类,利用月度数据分解测度中日两国贸易变化的贸易深度边际和广度边际,可以发现,"钓鱼岛"事件在日本对华出口方面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而中国对日出口影响较小,中国对日的消费品出口所受到的负面影响要小于日本对华消费品出口,日本对华中间产品出口受到的影响要小于其消费品出口,而中国对日中间产品出口受到的影响要超过其消费品出口。日本对华出口下降主要来自贸易深度边际,消费品出口急剧下降影响最大的是贸易深度边际的数量效应,产品退出效应也很显著。研究显示,如果双边政治关系不改善,那么日本对华出口贸易将很难恢复,此外,中日两国通过东亚生产网络的贸易往来受到冲击相对较小,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货款回收与中国企业出口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出口贸易量的迅速增长,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遭遇出口低价竞争反倾销起诉最多的国家.关于中国企业出口低价竞争动因的分析也开始成为经济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这也正是本文选题的背景.根据国家统计局工业企业数据,本文研究发现,相对于无出口企业而言,出口企业的货款回收情况更好;在遭遇反倾销起诉较为严重的产业中,出口企业和无出口企业的货款回收情况差异更大.本文的研究对于探索中国企业低价出口竞争的原因,从而对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具有较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20年代是中德贸易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两国政府通过签订1921年《中德协定》,结束了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敌对状态,建立了友好、平等的政治关系。在此基础上,中德重新构建起因战争而中断的双边贸易。但此时的两国贸易已不同于之前殖民与被殖民性质的交往,体现出平等和互惠特征,并为30年代中德贸易的兴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 30年代 ,由于双方的相互需要 ,基于当时的国际形势 ,中德建立了密切的军事经济联系 ,德国与中国的抗日战备之间因此也有了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胡晓鹏  马蕾 《社会科学》2002,27(8):23-27
中国与俄罗斯两国都进行了经济改革和体制转轨 ,但两国改革所面对的国情不同 ,改革所选择的方式、路径不同 ,效果也就大相径庭。国际学术界对中俄改革的进程与成效有不同的解读 ,但一般以肯定中国改革的为多 ,支持俄罗斯改革的为少。本文从中、俄两国不同的经济转型方式大前提出发 ,比较两国经济转型的背景及其路径选择的过程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比较中、俄经济转型的绩效状况  相似文献   

20.
文化是影响一国贸易的重要因素.作为东方文化的重要代表,中国与 日本两国文化既相互联系,又存在差异.中国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现代传承,而日本文化则是将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相互交融形成的独有文化.以探寻文化差异对中国和日本出口的影响为目的,基于中国和日本2002-2016年SITC三位数编码出口数据建立引力模型,采用泊松伪极大似然估计法(PPML)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在文化差异阻碍对外贸易的主流观点下,中国文化差异的阻碍作用小于日本文化,"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倡导的民心相通之路,日本应积极响应以降低文化差异的出口阻碍效应;而中国要更加坚定文化自信,重视中国文化在新时代改革开放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