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而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思维方式变革。从认识论意义上讲,主体是指具有认识能力的理性存在者,他是信息的发送者,具有主动性、能动性,占据着主动地位,而客体在主客关系中被动地接受信息,主体客体的位置不能换。而在康德哲学中,对象要去符合的知识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在认识客体时所使用的知识,而是人在认识客体之前就拥有的先验知识。作为经验存在者,对象必须去适合的就是人作为理性存在者的这种先验存在方式,即先验知识。一切现实的对象都是先验知识构造的,这样,先验知识就成了本原,对象就成了派生物。所以对哥白尼式革命不应从认识论的角度去解读,而应从本体论的角度去解读。  相似文献   

2.
人的社会化是社会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这一理论的研究有助于搞清人是怎样成为社会的人,并进而成为改造社会主体的。我国理论界普遍把人的社会化定义为:人的社会化就是不断获得既定社会文化、规范、技能的过程。也就是趋向于把人的社会化仅仅看作一个把社会文化、规范和技能内化的过程,一个单向的过程。但是只要仔细分析人的社会化过程,就可以看到人的社会化不单表现为内化既定的社会文化这一单向过程,而且还包含外化已内化社会文化的过程,体现出双向性。一、人的客体性和主体性的统一,体现了个体社会化的双向性。人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的客体。人作为社会的客体是以客观自然物而存在于自然、存在于社会的。人是社会的客体这一属性决定了每一个人类个体来到这个世界,就必然面临既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既定的社会文化。这些既定的社会文化为每个人类个体进行种种活动创造了条件,而人类个体对这些条件只能接受,而不能自由地选择。人类个体只有不断学  相似文献   

3.
陈志良  杨耕 《求是学刊》2000,2(4):23-31
20世纪思维发展的巨大变化,就是知性思维向辩证思维“复归”,科学思维本身包含着“悖论”,变成一种新的辩证思维方式;从主体与客体、连续与间断、全面与方面的关系看,矛盾是思维的本质,“悖论”实质上是世界的无限性与认识的有限性、事物的多样性与逻辑手段的直线性矛盾的体现;与形式化和非形式化、完全性和非完全性相联系的是系统和非系统。现代思维的发展还表现为,当系统论扬弃机械论之后,它又自觉地意识到了非系统的存在;应从主体活动的三个层次来理解现代思维的发展,或者说,现代思维是在主体对象性活动、自我意识和反思的层次、完备的主体性和完备的客体性这三个层次中运动着的思维。  相似文献   

4.
陈伟功 《求是学刊》2013,40(5):39-44
怀特海的价值论所坚持的基本观点为:价值是现实存在内在固有的,现实存在的工具性价值等其他价值皆源于这种内在价值;价值也是随着现实存在的生成而不断生成的,因而它处于有限与无限的关系之中;持续的世界就是价值的世界;价值是具体的、现实的,具有主体性,并表现出一定的层级,但价值的层级性并不必然导致人类中心主义;道德价值则是与未来相关的现实的和谐与完美。  相似文献   

5.
一、情感是塑造大学生道德人格的重要内容 情感作为自我意识的产物,是人与客体在对象性关系中形成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伴随着主体对客体认识而产生的对客体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和体验。它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种长期稳定的心理态度。这种态度既是以外心理体验的结果又对新的社会体验发生定向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舍勒:道德建构中的情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道德建构角度展开对情感的研究,是舍勒的独特视角。舍勒指出,由人类基本情感体验构成的精神气质是充满伦理价值意义的系统,爱和恨是其中两种居于主导地位的激情建构形式。舍勒确立了一种"爱感优先论"的伦理学爱之本体论,认为理想道德的建构就是爱的秩序的建构。然而,随着基督教爱的伦理观的衰微,现代人情感之爱欲向怨恨转化。怨恨成了资本主义类型人的精神实质,它导致了伦理价值的颠覆。怨恨在现代社会伦理建构中惊人地活跃,它构成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动力。受怨恨支配的现代世界道德价值观的颠倒,意味着现代文明精神的"没落"。要摆脱这种没落,必须恢复和重建基督教爱的伦理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8,(3):34-37
法律思维方式是按照法律的精神、原理和具体规定来思考问题的方式,它具有讲法律、讲证据、讲程序、讲法理等基本要求,长期坚守它就会形成人的一种思维习惯与思维取向。由于法律规范是人的一种最底线要求以及现代社会中法律现象广泛存在,具备法律思维方式就成为了公民的一种必备素质要求。在法治中国的建设背景下,尤应如此。为此,法治教育工作者应大力通过法律知识与法律实践两个维度开展法律宣传教育以培养公民的这种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8.
社会调查或社会研究中有没有价值倾向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研究者在社会调查中能否保持“价值中立”的立场?即采取所谓公正、客观的态度,或者社会调查在客观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价值倾向?这个问题的回答只能是后者,即在社会调查中,研究者的价值倾向总是存在的,不论研究者在主观上是否意识到这一点。和对自然界的研究不同的是,在社会调查中,研究者既是研究的主体,同时又是研究的客体。他在研究社会时同时又是一个被研究者。所以,在社会调查中,研究者本身就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体,他不可能象天外来客一样对人类保持一种纯客观的立场。因此,研究者在研究自已的同类时,不可能不反映出自己的倾向。  相似文献   

9.
超前认识是人的思维依据生活实践的需要对未来活动过程和结果以及人们活动所牵涉到的环境的未来变化过程和结果的提前反映和设计,它植根于人类实践的创造本性,其基本依据是以主客体统一为特征的人的对象性活动。在这种意义上,超前认识的发生,与人类实践所包含的需要、价值、理性等基本要素密切相关。首先,超前认识与人的需其直接相关,其目标是为了设计和创造自然和社会中本不存在,但却为人所需要的过程、程序等,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主体需要;其次,超前认识与人的价值设计密切相关,从本质上讲,人的价值设计也就是超前认识,它是主体思维对未来主客体价值关系的可能运动过程的设计和反映,它遵循人类实践的规律和主体价值利益原则;再次,超前认识与人的理性活动密切相关,它是人类活动中理性色彩最强的一个部分乃至被看作是主体合理性行动的典范。基于此,超前认识是主体的一种对象性的创造活动,它集中地体现出人的实践的创造本性。  相似文献   

10.
论先秦思想文化的发生背景杨建华思想文化是人们主体精神在外部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制约下进行创造性活动的产物,是一种体系、形态,它有着一整套价值系统和行为模式,从根本上指导,制约着人类的思维,行为以至情感形成和表现方式。它在社会这一整合系统中,与社会经济结...  相似文献   

11.
内在否定性是辩证思维的基本特征之一,通过对它的揭示,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辩证思维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机理及运转机制,更深刻地理解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及内在动力。 一、内在否定性的一般含义 内在否定性是思维由于自身的矛盾决定的超出自身的特性。我们知道,矛盾是思维的本质,人类认识发展史表明,思维中充满着矛盾,它始终摆脱不了主观与客观、相对与绝对、连续与间断、有限与无限的矛盾,而这些矛盾就决定了思维将不断地解决矛盾、不断地克服自身的局限性、不断地超出自身。这也就是说,思维的矛盾引起了思维超越自身的特性,矛盾是内在否定…  相似文献   

12.
被采访人:李克富,41岁,青岛新阳光心理研究所心理医生,青岛心理咨询师协会秘书长轻生活是后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这是一个时代发展的必然。许多人进入了后现代,思维却停留在现代,就会活得很累。后现代人生活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有意思,没意义"。轻生活很有意思,但没有意义。现代社会是因果思维、逻辑思维,凡事讲规则;在后现代社会一切都可以随时建构,是一种果因思维,有了结果才去找原因。比如你喜欢轻娱乐,因为它让你快乐、放松,你不会去想"这浪费时间,没有学到有用的东西",凡事都可以随心所欲。  相似文献   

13.
主体——主体思维方式与公共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主体的思维方式是在对主体-客体思维方式批判的基础上,伴随着主体间性哲学的兴起和发展而形成的.主体-客体思维方式在充分张扬人的主体性,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主体性问题.由于主体-客体的思维方式的极端化导致公共权力被滥用,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关系扭曲.主体问性哲学引发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主体-客体思维方式的核心地位正在被主体-主体思维方式所取代.主体-主体思维方式昭示了许多新的理念,推动了公共治理方式的演变.新的治理方式强调通过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平等交往,重塑政府和社会公众关系,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和合法性.  相似文献   

14.
结束锁国状态的日本,在与西方社会的复杂交往中,不断积累着对西方的两种感情:一种是想要成为西方的欲望,一种是对西洋进行反抗的情感.然而从根本上讲,这种双重情感最终是在西方化框架内产生的,是西方近代世界史普遍主义的应有之义.在这种普遍性中,日本京都学派的哲学家们试图寻找日本在世界史中的主体性地位.他们构建了一种"精神即文化"的世界历史哲学,这种历史哲学理念作为一种精神的否定性概念,与西方的物质性历史终结概念相对立.而且,精神的否定性因素具有摆脱以普遍性为目的的西方近代思想的某种气质,是一种构建以特殊性为目的的东洋历史哲学的努力.  相似文献   

15.
网络文化的特征及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钟晓媚 《探求》2001,(4):62-63
跨入21世纪 ,网络文化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作为近30年来高新技术革命性发展的产物 ,互联网络不仅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巨大动力 ,而且在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网络文化的诞生 ,不仅为人类文化增添了又一朵奇葩 ,更重要的是它正在重塑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一、网络文化的基本特征网络文化 ,狭义地讲 ,就是通过电脑互联网络进行的各种文化活动及其文化价值观念 ;广义地讲 ,是指人们借助互联网进行的各种生产和交往活动的物质性和精神性产物 ,特别是互联网活动对人们的思维方…  相似文献   

16.
美国硅谷视域下的印度人华人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美国硅谷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印度人和华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通过对硅谷印度人和华人的对比分析发现,他们之间存在着非常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民族认同感、创业模式和动力、价值观、思维方式、处世方式、社会认知与形象等方面。产生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不同民族性格、文化心理和价值取向等。  相似文献   

17.
实践作为人们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决不只是一种反映,也不是反映的总和,而是一个发生在人与外部世界的不断扩展着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中的开放过程,是一个具有内部结构的动态系统。在这一结构中,又必然地包含有主体和客体两极因素,以及主客体之间的中介、实践过程、实践结果等要素。这一点已得到了大家的一致确认。但问题在于,实践这一动态结构是如何建构起来的,组成实践结构的诸要素系统及其相互关系又是如何发展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论必须回答的重要问题,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一粗浅探讨。一 实践是由主体和客体以及中介着…  相似文献   

18.
黄红生 《探求》2007,23(3):23-27
理性启蒙、市场自由、货币交换、世界交往等现代性内在地包含着走向现代性所承诺的价值目标的反面的潜在趋势。避免这种趋势也就是避免西方社会现代化的代价,成为中国社会研究现代性辩证法的直接导向。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遵循现代性辩证规律,把握现代性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建构中国的现代理念,解决市场分化与社会整合、贫困与富裕的矛盾,能够自觉地促进现代性在理性与价值之间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城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不只是生产、居住、交通、文化等子系统在空间上的统一体,而且是人的生存的物质、自然、社会和文化诸条件的有机联系的统一环境,是一种生活方式。马克思主义认为,现代社会生活中城市具有主导作用。对乡村来说,城市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效能高而且集中。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着统一的社会主义文化,统一的生活方式。由于城乡间还将长久地存在社会差别,消灭这一差别将是建设共产主义的重要任务之一,因而目前现实存在着  相似文献   

20.
人文科学作为关于人的价值及其精神表现的学科是正确反映了人文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它具有科学的一般属性.肯定和维护人文科学的科学地位和科学称号,符合人们的认识习惯和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体化趋势,也便于对科学系统的统一管理.但由于人文客体具有不同于自然客体和社会客体的诸多特点,使得人文科学包含了若干不同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特性与品格,因而也具有了自身相对独立的和不可取代的科学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