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古代游记散文中的人与自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历代游记散文创作的基本理念 ,然而不同时代 ,不同作家对山水自然的审美描述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在考察历代游记写作中人 (创作主体 )与自然的关系时 ,演绎出古代游记散文发展流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2.
柳宗元与袁宏道山水游记散文的艺术风格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宗元和袁宏道作为不同时代山水游记作家之代表,其游记散文具有不同的艺术风格。本文拟从抒情方式、写作笔法、修辞手段三方面着手,对两者进行比较,力求发掘出其不同特色之所在,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中国山水游记散文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胶东作家綦国瑞的散文创作成就突出,最有价值的有两类.一类是自我生活书写.这类散文不仅显露了作家的个性,而且散发着人类共同的情感追求,包涵着丰富的时代气息.这种自我书写的散文向度也代表了新时期胶东散文以及全国散文创作的主要倾向.另一类是纪游之作,其山水游记以工笔细画的功力穷尽大自然的天成之美,复原生命的自然本性;其人文游记流露着作者的爱国情怀、平民意识与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现代山水游记散文审美精神的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山水游记散文,具有进退失据,沉陷自然与人事的纠葛;感悟自然,归隐安闲宁静的憩园;拥抱山水,融入自然的理想王国三种形态.与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相比,中国现代山水游记散文体现出寄寓自然的主体性、寄情自然的社会性和寄迹自然的自由性等突出特征."士"的传统与现代知识分子的觉醒与担当,顺适自然的隐逸文化与普世价值关怀的向度,对古典游记本体论的潜在认同与对西方浪漫主义思潮的偏爱接受,是形成其超越性特征的源流.  相似文献   

5.
探讨古代游记文学的发展,首先必须界定游记伪内涵。笔者认为,游记作为中国古代散文的一个门类,是地理与文学的结合体。具体地说,游记是以描摹山水名胜、记叙游踪风情为内容的散文。它必须具备地理因素和文学色彩。所谓地理因素,是指作品中一定要涉及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包括名山大)11、名胜古迹、地形地貌、游览线索等。这可以区别一般的散文。所谓文学色彩,是指作品不是纯客观地模山范水,而是进行文学性的描绘,景中有情,事中见理,或者通过山水描摹,透露出作家的思想境界,感情流向。这可以区别一般的地理书。地理因素和文学色…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典散文源远流长,种类繁多。山水游记是中国文化地理的一个构成部分,系散文园地中的一朵奇葩。游记与地理,相当于传记与历史;游记以地方为对象,传记则以人物为中心。随着国内外旅游事业的兴盛,山水游记日益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因此,总结和研究我国的山水游记,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永贞革新失败,柳宗元被贬永州.十年贬谪生活,柳宗元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如果就数量而论,其在中国古典山水游记中仅为凤毛麟角,然而其内容的博大深邃、表现方式的精湛独到,恐怕却又为历代山水游记作家们望尘莫及.山水游记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领域之一,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秀美宜人的山川风物,为作家们提供了一个纵情挥洒笔墨的广阔天地,无数作家勤耕不辍、流连忘返,使得山水游记大放异彩.然而一般来说,山水游记在不同作家笔下,因时空的变化,作家自身际遇的差异,其内蕴与外现的角度尽管不一,但侧重客观再现景物,继之而抒情却是显而易见的,它几乎成为固定的模式而为历代山水游记作家们所效仿.柳宗元永州山水游记对此的借鉴自然不可否认,但标志一个作家的成功却不仅仅是对文学传统精华的继承,发展创新才是艺术生命力的精髓所在.这种发展创新在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中即表现为在精神与自然的完美融合中再现山川风物、真情、人格.仅此可以说是其之所以被誉为“游记之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中国山水游记散文产生的背景及其与社会思想、文学观念、审美情趣的变革和发展的密切关系 ,这些变革直到唐代中叶方告全面完成 ,因此 ,本文认为唐代中期的元结开了中国山水游记散文的先河  相似文献   

9.
北宋青年诗人王令的《润州游山记》,是记载镇江山水风物的一篇重要作品。宋以前,题咏镇江山水的篇什多为诗作;宋时叙写镇江名胜的游记散文虽已出现于不少作家笔下,但多为一地一景之作;而象《润州游山记》这样的遍览概述,确属罕见。此文是作者考察所记,内容翔实,为后代修镇江山水志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作者文笔洗炼生动,运用了记叙、描写、说明、抒情和议论各种表达方式,模山范水,载录传闻,介绍风土民情,议论人生哲理,给我们留下了一篇优秀的游记散文。  相似文献   

10.
论山水游记的起源和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所说的山水游记散文,是狭义的文学散文中的一类,是一种独立的文体。就山水游记的特质来说,须有三个要素:第一,对游历途中的山川景物作了具体而真实的描绘。第二,有游踪的记途。第三,有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前人对山水游记的起源也曾提出过一些精辟的见解。清人刘熙载说:“都道元叙山水,峻洁层深。奄有(楚辞·山鬼)、(把隐士)胜景。柳柳州游记,此其先导耶。”(’)自刘氏此论一出,今天不少研究者都认为(水经注)是山水游记的源头。近人刘师培把山水游记的起源又向前推进了一步。他提出:“赵至入关之作,鲍照大雷之将,…  相似文献   

11.
新世纪的女性散文写作中,伍荔霞的散文集《风中雨路》重新回归自然,在散文的素材和行文风格上,作品体现了生命意识、女性意识、生态意识,这三者在文中互相渗透,给人以一种全新的散文阅读享受。  相似文献   

12.
熊育群在散文中坚持从自己的生命体验出发,表达了他对大自然中每个生命的敬畏与赞颂,体现了一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庄严美,具有一定的生态意识.同时,强烈的“异乡人”心态让他关注迁徙者的历史,深情而忧郁地表达其对人类精神家园的绵远乡愁.其注重生命体验的散文语言具有浓郁的诗性美,拓展了散文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13.
陈启文的《漂泊与岸》一书,基于以自然为中心的“生态主义”立场,反思和预警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带来的生态危机和现实危险,表达出对自然与生命的尊重与敬畏,对 “天人合一”理想境界的向往,堪称一部优秀的生态散文著作。  相似文献   

14.
生态美学是一门崭新的学科,但生态美意识由来已久。欧阳修词中的生态关倾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生态美,主要是指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文化生态美:主要有节日词所展现的文化生态关、歌妓制度所透露的文化生态美和传统文化品格中的文化生态美。这些词在客观反映作者的生态美意识与人们的生存状况的同时,也反映了词与正统文学处于相背离与修补的状态及作者面对这种情况的徘徊感。因此用诗化的笔法阐释生态美意识成了作者的一个选择。  相似文献   

15.
爱默生的经典散文作品,尤其是散文《论自然》,自发表以来一直得到诸多学者的分析和赏鉴。随着当今文学批评理论的新发展及人们生活理念的新变化,爱默生散文作品的文本内容也随之增添了新的内涵。其作品中对自然美与爱的深刻体会,对融入自然的精神追求,对个体与整体联系之和谐生态美的独特阐释,不仅能使人们从中体悟到爱默生朴素的生态美意识,而且能促使当今人们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反思个体生命与整个生态环境中不同物种之间的密切关系及和谐共生的重要性,从而为时下沉没于物质和功利追求的现代人回归自然,释解生活压力,提升精神境界,找回本真的自我以极大的生态美学启示。  相似文献   

16.
生态产品是能够满足人类需要的与自然生态要素或生态系统有较为直接关系的产品.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深入理解生态产品概念、功能和特点,树立正确的生态产品理念,其意义在于体现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增强新形势下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进一步推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需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物质生产生态化系统平衡.  相似文献   

17.
王珂 《东方论坛》2003,(3):33-40
散文诗是一种世界文学体裁 ,散文诗文体在生成发展过程中与诗、散文等文体相互作用。二十世纪中国散文诗是中外类似于散文诗的文体在特定时代契合的产物 ,是西方散文诗文体在中国本土化的结果 ,文体特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西方偏向于散文 ,在中国偏向于诗 ,甚至被长期视为新诗的一种诗体 ,极大地影响了新诗的诗体建设。“散文诗”作为这一文体的“称谓”是不准确的 ,造成了这种文体与诗和散文两种文体的串义现象 ,导致了中国散文诗的文体建设与新诗的文体建设的混乱。  相似文献   

18.
朱自清的文学创作当以其散文成就最大,而又以写景最为突出。他以自然为出发点,调动各种语言表现手段,融绘画艺术于景物描写之中,使景物描写与内心情感融为一体,把读者带入了如中国山水画一般丰满、自由、宽泛的意境中,使他的作品呈现出气韵与静谧、惬意与新奇、率真与谐和,达到自然和谐与人性自由相统一,蕴含了巨大的生态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19.
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发展是解决中国各种问题的关键。代价与发展密不可分,人们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过程中要理智对待代价问题,要坚持低代价发展原则。环境问题是发展代价的重要表现之一。关注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和推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建设生态文明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0.
生态视域设置了过去凭啥活着、现在怎样活着、未来如何活得更好三个时段的维度问题,壮族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散文体和韵文体结合,对于族群起源有着自身特有的生态想象;活态仪式的善待万物展现了和谐的生态实践;诉求自由、探求真知为未来向好的生态建构——将人与人、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诗意生活感性的、审美的呈现为民间文学的艺术创造,以其特有的神话、传说、歌谣、仪式等成就了稻作文明——“那[na^2]”文化生态叙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