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齐泽克代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及其文化逻辑的最新思考与回应。他通过创造性地回归黑格尔、拉康和马克思,建构了一种革命的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否定的意识形态批判走向更为激进的共产主义预设,齐泽克重新诠释了行动和政党在当下解放政治中的重要意义,为超越资本主义的左派实践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对象 a 是拉康晚年提出的哲学范畴。齐泽克意识形态理论中的崇高对象,与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对象 a 关系非常密切,崇高对象就是对象 a 在现实世界— — —即拉康所谓幻象 \符号界 \象征界中的赋形。如果说理解对象 a 是破解拉康哲学理论的关键,那么破解对象 a到崇高对象的逻辑,则尤为重要。对象 a 是一个幽灵式的虚在,但它通过崇高的位置、幻象的座架、双重的欺骗这三位一体的幻象机制,现形为崇高之物,它由一个卑俗的虚无的幽灵,现身为崇高的实在的实存之物。通过安提戈涅、法西斯主义意识形态中的犹太人、国王等例证,齐泽克有力地论证了崇高对象的生成过程。理解对象 a 的嬗变逻辑,为我们进一步理解拉康的精神分析哲学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齐泽克的意识形态幻象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拉康的主体理论是齐泽克意识形态学说的理论基础。拉康的主体是被阉割的主体,主体只有被阉割、分裂,才能进入象征秩序中。主体的阉割是不完全的,总会留有残余,这些残余作为创伤性的原质进入象征界,会形成能指秩序的不一致和空缺。意识形态幻象就是用来修饰、填补能指秩序的空缺,隐藏其非一致性,赋予社会以整合的意义。这种功能是通过主人能指、移情、认同等运作环节来完成的。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出发,齐泽克认为意识形态批评的主要任务,就是要穿透意识形态幻象,揭示其运作机制,破除其崇高之逻辑,通过征兆性解读,洞察意识形态的本质。  相似文献   

4.
意识形态与人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需要重点关注。齐泽克在精神分析视域下对意识形态的形式性和现实性及其辩证关系进行了探讨。一方面,意识形态的重要特质就是其形式性,它包含三重结构:意识形态文本、意识形态内容以及意识形态幻象结构社会现实时所遮掩了的实在界的内核。另一方面,意识形态的现实性也涉及三个维度:其一是意识形态通过意识形态幻象引导现实社会中人的行为而展现的现实性;其二是意识形态的实体化;其三是作为症候的意识形态。从面向变革社会现实这个维度看,意识形态的现实性更具基础性地位,同时,意识形态形式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换的。齐泽克关于意识形态的形式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的探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  相似文献   

5.
齐泽克以其高超的理论"表演"才能,将黑格尔的辩证法、拉康的精神分析学与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结合起来,展示了强大的理论效力。在他看来,黑格尔的辩证法不是消弭矛盾的"同一"的辩证法,而是保持着矛盾的分裂力量的"差异"的辩证法,正是这种差异的辩证法,构成了齐泽克理论思维的运作方式;在齐泽克的理论空间中,拉康的精神分析学居于中心地位,而他对拉康理论的阐释和运用又是以拉康的真实概念为中心的,拉康的真实及其相关概念(如"幻想"、"对象a"等),为齐泽克提供了理论分析的术语和概念框架;根据拉康的"幻想"概念,齐泽克重塑了意识形态概念,并介入了当代意识形态批判,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作出了有力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齐泽克认为,社会现实总是在意识形态幻象建构的作用下形成,即现实就是意识形态建构的产物,而意识形态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存在"。但意识形态化的社会存在并不等于社会现实本身,因为由意识形态建构起来的社会现实不是和谐完美的,而是存在着不可弥合的"分裂"。即意识形态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着"分裂"。这种"分裂"主要是指意识形态与经济、政治现实的分裂,并且这种"分裂"是不可弥合的,它只能通过"社会征兆"观察到。  相似文献   

7.
齐泽克认为,社会现实总是在意识形态幻象建构的作用下形成,即现实就是意识形态建构的产物,而意识形态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存在"。但意识形态化的社会存在并不等于社会现实本身,因为由意识形态建构起来的社会现实不是和谐完美的,而是存在着不可弥合的"分裂"。即意识形态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着"分裂"。这种"分裂"主要是指意识形态与经济、政治现实的分裂,并且这种"分裂"是不可弥合的,它只能通过"社会征兆"观察到。  相似文献   

8.
当代意识形态研究需要回答的迫切问题之一,就是如何深入微观层面阐释意识形态与社会现实的复杂关系。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有效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他的理论贡献可以简要归纳为三个层面:一是在方法论层面,推进了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使之成为当代意识形态研究重要的方法论;二是在理论视野层面,开启了当代意识形态研究的"他者"向度;三是在理论旨趣层面,实现了批判重心从观念批判到实践批判的转向。  相似文献   

9.
齐泽克认为,拉康精神分析的核心命意在于实在界与现实之对立。实在界对于符号化的抵制所产生的剩余快感,总是会污损那幅依靠意识形态支撑而获得虚幻一致性的现实图景。电影作为视觉艺术和大众文化产品,最生动地体现了实在界之快感的激进性。齐泽克的大量理论阐述,都是借助精神分析与电影文本的交互阅读而展开。齐泽克深入分析和评述了《卡萨布兰卡》、《城市之光》和《知情太多的人》等几部经典影片,集中阐发了观影心理过程中可能会调动起来的激进的快感,并确认其作为电影艺术魅力的根本所在。齐泽克所说的未完成之现实的本体论,为我们审视拉康精神分析的电影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齐泽克:意识形态的三种形态及其幽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意识形态的整体阐述中,齐泽克区分了三种形态的意识形态:自在的意识形态,也就是作为“观念复合体的意识形态”;自为的意识形态,也就是“以物质形式存在的意识形态”;自在自为的意识形态。并一再强调了意识形态的幽灵之所在:意识形态如幽灵一般作用于我们,我们力图走出一种意识形态的非意识形态努力,恰恰是在步入另一种意识形态。齐泽克对意识形态三种形态的描述可看作是他的“意识形态幻象”说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1.
齐泽克将马克思拜物教理论纳入到意识形态批判的视域下并以“镜像”和“符号”接管“拜物误认”机制,用剩余快感替代剩余价值,从而完成了“马克思拉康化”历程.实际上这个过程的内在线索是齐泽克依托拉康所作的自身拜物批判逻辑的展开,即“拉康理论的社会化”.由此,在齐泽克视域下,社会变革的可能也就告别历史进化的视野而走向了循环重复的实在界之“世界之夜”.  相似文献   

12.
齐泽克的后现代意识形态理论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之间,既存在着相同点,亦存在着不同点。我们可以分别从本体论的角度和方法论的角度对其进行比较研究。首先,在意识形态的本体论维度,齐泽克和马克思都为其意识形态理论论述设定了一个不可避免的二元对立的假说,即意识形态(虚假)与现实(真实)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但不同的是: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更偏重于从现实的意识形态属性出发来揭示实在的幻像属性,而马克思则更加偏重于从批判意识的虚假属性出发来凸显实践的首要性;其次,在意识形态的方法论维度,马克思强调的是具有实践唯物主义精神的实践批判和改造的维度,而齐泽克则强调的是具有伦理和审美色彩的“穿越”策略。  相似文献   

13.
齐泽克将意识形态界说为自在的、自为的、自在自为的3种意识形态,其理论的真实蕴含是指意识形态无所不是,无处不在。意识形态不但是一种社会意识,而且是一种社会存在。齐泽克的现实指向就是人们不能摆脱意识形态的缠绕,相反,人们还必须依赖意识形态而生活。  相似文献   

14.
作为拉康的当代传人,齐泽克面对更加稳固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从晚期拉康的实在界理论中发挥出否定的批判力量,进行激烈的思想批判。其电影批评散落着指涉实在界的各种术语(如客体小a、原质、征兆),它不仅标识电影文本的深度,而且意味着特殊的思辨逻辑与思维方式。齐泽克从黑格尔主仆互认的外在辩证法推进到拉康的内在否定辩证法,彰显出思辨的种种精彩。然而,电影作为具有完整结构的叙事体,其基本构成是基于因果逻辑的日常经验。深刻未必是电影艺术的唯一标准;电影批评也并非是把文本意义揭示得越深刻越好。从这个角度说,虽然实在界对于拉康以及齐泽克的理论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但对于电影及其批评来说,其重要性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15.
齐泽克从社会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的角度开创了他独特的意识形态新天地,在他看来,意识形态的生成与"无意识"、"欲望"紧密相联,社会政治领域的意识形态正悄然无声地步入了人们的精神家园.因此,齐泽克哲学在哲学思想史上实现了哲学的生活化和生活的哲学化.  相似文献   

16.
主体只有被阉割、分裂,方能进入能指秩序。主体的阉割是不完全的,总会有残余,这些残余作为创伤性的原质进入能指秩序,会形成能指秩序的不一致和空缺。意识形态幻象就是用来修饰、填补能指秩序的空缺,隐藏其非一致性,赋予社会以整合的意义。这种功能是通过能指、移情、认同等运作环节来完成的。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出发,齐泽克认为意识形态批判的主要任务,就是要穿透幻象,揭示意识形态的运作机制,通过征兆性解读,洞察意识形态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死亡驱力"经历了弗洛伊德、拉康、齐泽克三人的创造传承,它的含义终显清晰。在齐泽克笔下,它被等同于颠覆历史、开创文明的神性暴力,区别于致力于统一秩序的客观暴力、神话暴力。同时,死亡驱力也被确立为反抗超我、洞穿幻象的体验和毁灭符号界的"符号性死亡"。最后,笔者将其视为每个人于苦难历史中不容推脱的超越性职责。  相似文献   

18.
走向日常生活的审美意识形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审美与意识形态紧密相联,一方面,审美是意识形态的形式之一,另一方面,意识形态也多通过审美的方式表征出来。消费时代的日常生活越发呈现出这种联系的紧密。作为意识形态之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并非虚假意识,也不是对现实的虚幻再现,它并不提供逃避现实的乌托邦。审美意识形态再生产着真实的社会关系,是用来支撑我们“现实”的幻象建构;它形塑、组织、扩展并支配着我们的日常存在,是我们无从逃避的社会现实和社会存在本身。  相似文献   

19.
后马克思主义的新霸权理论是关于意识形态主导权和话语霸权的问题。在形形色色的霸权理论中,后马克思主义者拉克劳、墨菲、齐泽克、巴特勒等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结合起来,用颠覆与重构的方法,把权力话语作为社会活动的现实力量,从社会政治层面、性别身份层面、意识形态层面揭示出霸权的运行机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从微观政治哲学研究社会发展问题的新视角。后马克思主义新霸权理论停留于对资本主义主流文化、意识形态、日常生活状况的层面,这就使得他们的理论只能是从表面到表面、从语言到语言,缺乏深刻性。  相似文献   

20.
齐泽克赞扬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征兆性”批判,又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进行了反思批评。具体来说,齐泽克反对马克思主义将意识形态界定为“虚假意识”,认为该界定仍是从“知性”出发去理解意识形态。并认为意识形态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所理解的必将灭亡的“社会意识”,更是结构主义意义上的“社会存在”。而且齐泽克更注重意识形态的精神分析层面。二者的不同还体现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否定的意识形态”,而齐泽克意识形态理论主要是“描述意义上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