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方自苏格拉底—柏拉图到黑格尔两千多年间的哲学追问方式,就其占统治地位的方面而言,是以超感性、超时空的抽象概念为万事万物之根底的“在场形而上学”。现当代人文主义思潮的哲学家们实行了哲学追问方式的转向,认为任何当前“在场的东西”都以其背后无限与之相联系的、“不在场的东西”为根底,无限的不在场者也是现实的东西而非抽象的概念。这一哲学新方向带来了对终极关怀的新理解:人生的最高意义和价值在于不断超越有限的在场,与不在场的无限性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2.
思维与想象——兼谈中国古典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思维以把握事物间的相同性(同一性、普遍性)为己任,想象以把握不同事物间即在场的显现的事物与不在场的隐蔽的事物间的结合为目标。思维中,普遍性概念重在界定在场的某类事物,而想象则重在冲破界限,超越在场,不仅冲破某一个别事物的界限以想象到同事物中其它的个别事物,而且冲破同类的界限以想象到不同类的事物。西方哲学在从旧的“在场的形而上学”传统转向在场与不在场相结合的新思想以后,想象因其飞离在场的特性而受到尊崇。中国古典诗重隐秀和言外之意,其要旨就在于通过在场的东西(所谓“状溢目前曰秀”)想象到不在场的东西(所谓“情在词外曰隐”),让读者感到“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相似文献   

3.
两种哲学,两种语言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是一种“在场的形而上学”和“主体性形而上学” ,在语言观方面认为语言不过是说话人 (主体 )的活动 ,要求语言的意义直指感性的对象 (变动不居的在场物 )或抽象的概念 (恒常的在场物 )。现当代哲学反对主客关系的思维方式 ,反对抽象的概念哲学 ,主张在场物与不在场物都在现实世界之内 ,二者的相通相融是哲学的追求目标。这种哲学在语言观方面认为语言的意义主要源于在场与不在场的结合为一 ,不一定要求感性对象的出场或符合抽象概念 ,甚至不要求说话者 (主体 )的出场 ,诗的语言尤具这种特点  相似文献   

4.
思辨哲学是一种文化,属于文明范畴。近两个世纪以来,黑格尔主义始终成为或冷或热的话题。无论当代哲学家是反叛黑格尔、憎恨黑格尔、面对黑格尔,还是回到黑格尔、喜爱黑格尔、走进黑格尔,思辨哲学的在场都不可能等同于解构了的逻各斯元素;黑格尔哲学中的活东西和死东西,绝非因阐释者的视域而变幻不定。黑格尔的幽灵,暗示着德里达的马克思的幽灵。哲学不会永远停留在旧的形而上学,而黑格尔哲学是新的形而上学。形而上学高于本体论。当代哲学拒斥形而上学,但不等于有根基的形而上学的退场。要去发现哲学思考过程的结果,就要揭去哲学思考过程中的神秘的面纱。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古代哲学“名象观”和西方现象学意义观的启发下 ,说明在语际转换中保证译文语符中在场意义出现的同时 ,也要开通通往不在场意义的道路 ,才能在译文中保持原文意义的丰富性和生成性 ;翻译中的“直译”、“意译”和“化境说”的命名方式也分别类同于中国文论中“赋”、“比”、“兴”的命名方式 ;译者进入的是“神思”状态 ,还原的是原文的“第一自然” ,而不似西方文论的“想象”那样打造一个有别于原文“第一自然”的第二自然 ,这样译文取得了对原文的有机“化通”。  相似文献   

6.
从根本上说,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是一次本原思想的革命。马克思用社会性、活动性和对象性等原则破除了形而上学本体论中的个别性、非时间性和非关系性等原则,使哲学的基础从旧本原论转向了面向现实事物本身的新本原论,同时也使方法论从"实是求是"转向了"实事求是"。  相似文献   

7.
“爱智慧”奠定了西方哲学形而上学的基本框架 ,它在西方形而上学发展演进的历程中展开了一条“哲学之路”。这是一条伟大的哲学探索之路 ,却又是一条布满陷阱、充满迷途的运思之道。爱智范式的形而上学发展到顶点 ,必然回转到它的超始处或开端处。人们从对智慧的欲求、占有和追寻 (以人与智慧的对立为前提 )回转到重新思考人的生命与智慧的和谐一致就是一个必然的进程。从“爱智慧”到“弃绝智慧”之转折 ,反映了西方思想以此方式向人所生活的现实世界的转向。  相似文献   

8.
哲学的身份——哲学的非哲学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哲学史上,从柏拉图起,“哲学”一词就意味着召唤人们追求超感性的实在而疏离现实的感性世界,“哲学”成了“形而上学”的同义语。柏拉图主义在西方哲学史上长期占统治地位。中世纪的基督教形而上学和近代哲学创始人笛卡尔的主体性形而上学(主体性哲学)都不过是柏拉图主义的变种。但是,同此种意义的哲学之发展相伴随的,是对形而上学的不断批评的历史:从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起到近代哲学家休谟以至康德、黑格尔,都对这种旧形而上学进行了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批评。黑格尔所提出的现象学观念“关心事情本身”和“实体在本质上即是主体”的著名命题,使他成了以反传统形而上学为主要特征的胡塞尔、海德格尔的现代现象学的先驱。海德格尔以时间为存在的本质,宣告了崇尚超感性世界的传统形而上学意义下的“哲学”的终结,强调今后的“思之事”(与旧的“哲学之事”相对立)应是崇奉时间之内的现实有限性,而又注重“有限的超越”。哲学从此由疏离人生的超感性的天国下到了具有诗意的人世,西方现当代哲学正以不同形式实现着传统意义的哲学之非哲学化,亦即哲学的现实化,哲学在其他非哲学的人生活动如科学、道德、审美等活动中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位置。哲学的仙女,作为对人生各种凡俗活动的理性反思和追问之学,既来自人生,又高于人生。哲学永远在仙凡之间翱翔。  相似文献   

9.
托马斯.阿奎那在基督宗教语境中对作为传统西方形而上学核心范畴的esse和ens的语义分析和阐释标志着基督宗教存在论发展的新阶段。他把对希腊哲学传统存在(是)概念的本质主义式的理解转向存在主义式的理解,对近现代西方形而上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从语言哲学的角度审视阿奎那对esse和ens的语义分析,探讨它们所具有的形而上学意蕴和神学意蕴,可以彰显阿奎那关于esse和ens的意义理论对传统西方存在论的革新性质。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何种意义上以及究竟以何种方式批判甚至颠倒了德国观念论?回顾西方观念论的发展历程可见,柏拉图的观念论源于苏格拉底之死所带来的政治现实,其并非仅是哲学形而上学,同时也是规范性的实践哲学。近代观念论以主体为轴心所实现的表象哲学的建构,凸显了观念论作为哲学形而上学的一维。这一维度在康德批判哲学对同一性原则的质疑中趋于瓦解,却在黑格尔包含着差异性的思辨逻辑体系中重新被建立起来,使得黑格尔的"现实"在其"合乎理性"的意义上最终不过就是一种"观念"。在将黑格尔思辨观念论做主观主义误读的基础上,马克思对其进行了彻底批判,去除了西方观念论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形而上学色彩,让哲学再次成为直面现实社会政治体制的一种思想建构,被理性所吞噬的"现实"由此获得拯救。因此,马克思的哲学变革并非对德国观念论的颠倒,而是对这一哲学形而上学之同一性原则的拆解。  相似文献   

11.
从"知识"以"对象"为转移到"对象"以"知识"为转移的这种所谓康德"哥白尼式革命"并非单纯地是一种认识论的革命,而是一种新的哲学思维态度的确立。"旧形而上学""旧"就"旧"在"自然的认识方式"上,误以为"形而上学"是一种超验的"知识论";新的哲学思维态度,知道"知识"的限度,使"超验的"知识成为不可能,而使"超越的"实践成为可能,在这一限度内,才为"信仰"留了地盘。这种信仰其实就是对实践理性之自由的信仰。因此,新的哲学态度下的Metaphysik不再是按照"自然倾向"去认识的"形而上学",而是以道德实践之自由(道德行动)为目的的"行而上学",这才是康德哲学所实现的"哥白尼式革命"的实质。  相似文献   

12.
一般和个别视角下的形而上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什么是形而上学,形而上学在哲学以至整个科学文化中处于什么地位,如何研究形而上学等都是哲学一直在探讨的问题。对形而上学的理解体现了中西哲学精神一个十分重要的区别,但研究形而上学,我们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辨析它们的真实含义,更重要的工作在于将中西哲学精神结合起来,为我们的哲学发展寻找一种新的视角。实际上,研究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既可以实现西方哲学一直在追求的哲学为科学奠基的任务,也可以为中西哲学精神的融合开辟一条通道。中国形而上学的本质在于一般和个别的“道”、“器”之辨;西方哲学的精神在于哲学为科学奠基。由一般和个别的角度出发,提出形而上学研究的新的对象,目的在于引进这种西方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3.
黑格尔因其概念辩证法的强力完成了近代形而上学的终结,但也因此掩蔽了其力量的源头"经验的辩证运动".海德格尔对此提出质疑,他认为这是黑格尔因畏惧经验的辩证运动背后的不在场的东西所致.本文指出,黑格尔对经验的打压、遗忘其实质就是要以在场的形而上学抹杀更为本真、深藏不露的不在场的东西,进而将不在场的东西逻辑化、概念化,以求得知识论意义上的绝对的主体确定性.其实,这也是整个近代形而上学的根本性的局限与痼疾所在.黑格尔对意识本性的经验及其道说,不仅暗示了尼采、叔本华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兴起,同时也为海德格尔通过对经验的原始回声的聆听走上一条护送存在之到达、在场并应合存在者之存在的呼唤之思想大道,作了思想先导.  相似文献   

14.
西方传统政治哲学因其形而上学性的谬误,已经偏离了政治实践的要旨并丧失了对人的生存处境的关切,这种形而上学积弊深重根源于它囿限于理性主体性的方法论立场。依赖于对亚里斯多德实践范畴的深刻的海德格尔式的重新思考,阿伦特建构一种新的政治语用学方法论,企图借此摆脱传统政治“理智论”的谬误,实现政治哲学在现当代的存在论转向,并形成对马克思政治哲学批判的态势。但是,政治语用学方法论所凸现的现代形而上学性,在对抗马克思政治哲学中自身已陷入困境;并且,其形而上学的弊病最终逃脱不了来自马克思倡导的现实的历史的方法论立场的批判与祛除。  相似文献   

15.
西方形而上学整体演进的理论视域下,实在一词具有核心性价值。当代实在论、反实在论思想的特定形态,是由哲学传统中不同形态的本体论,经过认识论的过渡,最终转向语言从而生成的。这为西方形而上学发展脉络的明晰提供了关键支撑。代表不同哲学发展阶段具体形态的实在论思想,定会引发与之对应的反实在论。这种构成各个阶段的形而上学主题的方式,应被视为“实在—反实在”哲学范式。西方形而上学的整体发展在这一独特视角下呈现为二者具体理论形态之演进。戴维森、达米特的实在论、反实在论之争是以此为理论渊源,基于现代逻辑、当代意义理论的新进展所形成的西方哲学后语言转向的新产物。继弗雷格、维特根斯坦之后,戴维森、达米特开启的基于意义与真的实在问题之争,决定了各类不同程度、形态的实在论观点所坚守的共同理论底线。这一理论临界点和论争焦点就是是否坚持二值原则。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实践哲学呈现出浓厚的现象学意蕴,其表现为:在方法原则上,马克思实践哲学展现出"回到事物本身"的现象学方法;在人学维度上,马克思实践哲学表现为"此在"式的"人的存在的现象学";在形式内容上,马克思实践哲学呈现出现象学内在的"超越性"。这种对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现象学诠释,一方面,以实践现象学的视角去蔽归澄,合理地诠释了存在问题,走出了传统形而上学的桎梏,并找到了通向存在澄明之境的智慧之路;另一方面,以实践现象学的视角关注现实,在对象化、具体化的实践活动中人的价值和意义得以展现,并在实践中追寻通向"共产主义"的现实之路。  相似文献   

17.
维特根斯坦在前期哲学中通过语言的逻辑分析,在语言中划出一条界限:凡是可说的东西,都可以明白地说,凡是不可说的东西,则必须对之沉默。维特根斯坦是以可说意谓不可说,不可说的东西才是他的全部心意所在。不可说的是世界之外的神秘的东西,以形而上学主体为核心构成了一个超验形而上学体系。不可说的形而上学有积极的理论价值但也对他的哲学产生了消极的后果。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哲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影响着马克思哲学的走向.在现象学视域中,还原形而上学的多种含义,可以得出结论:马克思哲学颠覆了作为旧哲学的形而上学,终结了作为理性思辨体系的形而上学,超越了作为僵化思维方式的形而上学.同时,在后形而上学转向中,马克思哲学在精神气质、内容和方法上仍有形而上学的维度和底蕴.这正体现了马克思哲学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功能的完整统一.  相似文献   

19.
当代西方哲学宣布了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这是否意味着向例作为其存在方式的辩证法,也随之进到了“后辩证法”时代?本文追寻西方传统哲学在本世纪被放弃的踪迹,指出以存在学派为急先锋的当代哲学革命,实质在于消解旧形而上学安身立命的主客体之分裂和对立,但也只是用存在论的形而上学否弃、替代了科学知识论的形而上学,因此,辩证法在当代的存在不仅是必然的,也是合法的.  相似文献   

20.
传统哲学追求世界不变的基始或本原,以一种终极存在去把握一切事物。马克思哲学以实践为第一原则,为世界的统一性找到了现实的基础,也为本体论问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无论是实践本体论、生产本体论、社会存在本体论都是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一种揭示。实践哲学把万事万物与现象看成人的活动及其相关物,哲学变成了人生活之内的东西。马克思哲学与旧哲学是在新的基地上相互解释的关系,而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