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哈罗德·品特代表作之一,《回家》反映了在男权社会里。传统女性己成为“他者”并被放运到社会的“边缘地带”,但在另一方面。以鲁丝为代表的“新女性”敢于挑战男权思想和文化。直至取得“性”的胜利,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作者的“女权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2.
在《驯悍记》中,莎士比亚以男权视角塑造了凯瑟丽娜这一“悍妇”形象,并让“悍妇”被其丈夫驯服,最终成为失去自我的“贤妻”,这一模式流露出作家的男权思想。文章通过形象塑造、情节发展、人物语言来解读《驯悍记》所表现的男权思想,进一步分析了男权思想在莎士比亚其他作品中的体现,同时指出:莎士比亚的男权思想是与时代、性别的局限和个人经历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3.
《镜花缘》中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女性的解放意识。从表面上看,《镜花缘》一书承认女性的才华,认为女性有参政议政的权利,勾画了女权社会的雏形;但从深层次来看,此书依旧未能摆脱男权思想的影响,对女性才华、参政能力的表面认可只是男权意识的一种变形表现。从“女子的参政思想”、“才女意识”和“易位书写的背后”三方面对《镜花缘》的男权意识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天使”与“妖妇”是男权社会中在男性作家笔下经常出现的两种不同的女性形象。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塑造了娜塔莎和艾伦这一组相互对立的人物形象。这两种形象都体现了男权社会的男性们对女性的期待、仇恨、恐惧和丑化,是不真实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作者对女性的男权中心主义偏见。  相似文献   

5.
新历史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斯蒂芬·格林布拉特(Stephen Greenblatt)提出了“颠覆”与“抑制”概念。颠覆指的是传统的统治秩序被颠覆,抑制则指这种颠覆性行为方式被遏制,无法达到实质性效果。试以“颠覆”与“抑制”为切入点,分析发现伊丽莎白·乔利作品《井》中女主人公海斯特·哈珀在试图颠覆异性恋生理性别、社会性别、性向三者关系的同时,受到了代表男权社会异性恋价值观的“入侵者”的抑制,从而反映了挑战男权社会异性恋价值观的艰难。  相似文献   

6.
艾米莉·狄金森并未真正受到女性主义运动及其思想的影响,但从女性主义角度考察她的诗歌。可以发现,女性身份、女性自我意识等在其名誉、死亡、爱情、婚姻等主题中均有明显体现,其创作抛弃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他者”身份,早已具有后现代女性主义的思想精髓。  相似文献   

7.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里,实际上存在着性别的歧视和性别的不平等。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土壤,滋生并繁衍了男权中心文化。张爱玲的著名中篇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从解剖“对的世界”、逆转“红”“白”世界、以及颠覆“既定的世界”等三个方面,质疑并颠覆了男权中心文化语境中的性别观念。作品中的“红玫瑰”(指王娇蕊)与“白玫瑰”(指孟烟鸸)的相互转化,使男权中心主义者的婚姻指向和“性”期待互相矛盾、严重冲突,使男性自我中心主义的统治地位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和消解。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名知识女性,乔治·艾略特敢于挑战维多利亚时代的男权社会,通过其笔下女性的命运表达出非常强烈的女性意识。本文尝试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乔治·艾略特的第二部小说《弗罗斯河上的磨房》,从“内在力量”Vs“外部法则”的角度入手来揭示其先进的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9.
李清照生活在距今几百年前的社会,那可以说是一个“完全男权化”的社会,在那样的社会中,强大的男权化阴影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她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对于李清照词创作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笔者从这一角度入手,谈一谈强大的男权文化对于她词作的风格、题材及审美情趣等方面的消极影响。这对于更全面地了解李清照及其创作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刘绿宇 《南都学坛》2000,20(4):50-51
中国文学史上“弃妇”形象大批涌现 ,这与专制的男权社会密切相关。具体来自以男性为轴心的家庭形式 ,来自极欠公平的婚姻形式———一夫多妻制。社会文明的发展 ,旧的婚姻形式的废止并没有遏制“弃妇”形象的再生 ,更出现一批不离家的“精神弃妇” ,社会道德同情人身被弃的女子 ,而对精神被弃的女子却置若罔闻 ,这既是男权文化的遗风 ,更显出传统文化中的“弱者意识”。“道德批判一切”的社会文化氛围 ,抑制了国民健全人格、强者精神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玛丽·卡森的“魔鬼”形象是男权社会文化对她的偏见。事实上,她是女权主义的极端代表,追求事业,力图改变命运,同时渴望爱情,但又拒绝虚伪,甚至反抗虚伪。这在当时的男权社会无疑是具有积极进步意义的,在妇女解放运动中起到了榜样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女性主义视域下,《白鹿原》是一部缺乏女性关怀的男权文本,突出表现在作品中男尊女卑的女性观、扭曲的女性形象、菲勒斯中心主义思考的性别关系等。“女人祸水”论、把女人视为糊窗户的一层纸、当作生儿育女的工具,表现出落后的女性观。对亦妻亦母型女性的充分肯定,对反抗叛逆型女性的彻底否定,无一不是在扭曲和异化女性。宣扬菲勒斯崇拜的性爱观,暴露了根深蒂固的男权思想。文学作品需要以理性和健全的自审精神检视男权集体无意识,清除男权文化积淀,树立男女平等的思想,营造性别平等对话的文学空间。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女性“疯癫”症候袒露的是男权社会的痼疾,是女性以异端的身份来表达个体生命在生存焦虑的压抑下的激烈反抗,是女性为了避免被吞没保护自身存在的一种极端方式,因此它是女性自我意识的体现。“疯癫”的形成既来自外部环境男权社会的压抑,又来自因女性主体性缺失而造成的男性依赖和内心指令的强迫,“疯癫”成为女性反叛的悲剧性宿命。  相似文献   

14.
《蝴蝶梦》中的两位女主人公——吕蓓卡和“我”,分别是传统男性社会标准下的“妖妇”与“天使”.但在父权社会失语的吕蓓卡实为一个女性意识已经觉醒的双性同体,而拥有话语权的“我”却不过是一个被男性社会操控的木偶.她们二人最终的结局固然有时代的原因及顺从男权的成分,但这种伪装无法掩盖隐藏在小说题目和吕蓓卡影响力中的女性的呼喊.正是这种巧妙的双声话语,使得这部小说不仅颇有艺术价值,更有思想深度,从而成为一部典型的女性主义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5.
在《驯悍记》中,莎士比亚以男权视角塑造了凯瑟丽娜这一悍妇形象,并让悍妇被其丈夫驯服,最终成为失去自我的贤妻,这一模式流露出作家的男权思想。文章通过形象塑造、情节发展、人物语言来解读《驯悍记》所表现的男权思想,进一步分析了男权思想在莎士比亚其他作品中的体现,同时指出:莎士比亚的男权思想是与时代、性别的局限和个人经历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6.
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里 ,男权主宰着一切。女性则被男权社会、被道德礼教规范成了逆来顺受、温良贤惠和最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一种角色——女人的妻性。综观中国古今文学 ,绝大多数的女性形象突出地显示出妻性的特质。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再一次突出地塑造了几位妻化的形象 ,构成了该作在男权思想统照下的女性世界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了一个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自己性别并产生对抗的名词,“男权社会”。然而,本文所用的“男权社会”并非人们所想像的男性绝对掌权的社会,它所要剖析的是从父系社会开始就形成的,并对男性和女性都产生影响包括痛苦的影响的价值体系。本文通过西方两位实权在握的参政妇女对决策和发动现代战争的作用,深刻反思了在男权社会的价值体系中孕育出来的女性参政。提出参政妇女要关注妇女命运才是真正意义的妇女参政;并提出在现阶段,为了改变妇女的整体命运,追寻平等的理想,妇女运动为妇女争取普遍的权利比为少数不能关注妇女命运的女性争取权力更具实际意义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夏洛蒂·勃朗特,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向传统的男权社会挑战,创作了其代表作《简.爱》。她成功塑造了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对爱情、生活、社会以及宗教都采取了独立自主的积极进取态度和敢于斗争、敢于争取自由平等地位的新女性形象,较早地表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女性的抗争,闪耀着女权主义思想的光辉。本文通过阐释男权社会下女权运动思潮,探索女性的觉醒和归宿,从而进一步理解简.爱这位男权社会的新女性形象,体悟女性运动成为男权社会不可忽视的力量。  相似文献   

19.
重理智、轻身体的哲学思想和长期的男权文化对女性身体进行精心的规训和惩罚,使之自觉履行被男权文化规训的“女儿性”、“妻性”和“母性”价值观,忽视了自我身体的丰富性。小说《秀拉》的同名女主人用身体抗击这种被男权文化规训的女性定义,以反叛男权统治和男权文化,寻求自我价值,确立自己的自主地位。  相似文献   

20.
我国男女地位大体上经历了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女尊男卑、男尊女卑、男女平等.而整个封建王朝主要是处于男尊女卑时期,当然在整个大的男尊女卑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之下又有很多次小男女社会地位的博弈.先秦时期的“三从四德”、两汉时期的“三纲五常”、唐时期的“大有胡风”以及宋元明时期的“守节持义”就是四次博弈的结果.总体上看不管是女权对男权的斗争还是男权对女权的斗争其实在上都是为了压制对方的力量而实现“男女平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