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山水诗画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 ,从兴起原因、艺术创造、意境构成等方面 ,对我国古代山水诗与山水画的相同点 ,进行了考察 ;从灵感触动方式、色彩观念的变化、表现时空的方式等方面 ,对它们的不同点作了分析。本文认为 ,无论是山水诗和山水画 ,都是我国古代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其产生与发展 ,都是与人们对自身情感的重视同步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小说中的时空和现实时空存在巨大差异,并具有强烈的神秘感,这种神秘感来源于原始思维、神话思维和宗教观念对世界的神秘认识。中国文化和文学领域的时空观念体现了古代人们的生命意识,古代小说中的时空描绘更多反映出人们的生存理想、生存状态,是内心情感和心理愿望的文学表现。当具有神秘意味的文学时空和人物命运相结合时,非现实的小说时空就具备了创作层面的结构意义和叙事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小说与历史的密切关系,使虚实问题在小说观念中占有特殊位置。由于受到史学观念的巨大影响,唐代之前的小说创作和理论基本上为纪实观念所左右。渊源于宋元说书艺术的白话小说,为了满足市民阶层的独特审美需要,虚构想象在讲史小说中进一步突破纪实观念的束缚,初步建立起“虚实相半”的创作原则。明代小说理论进入黄金时代,对虚实关系的探讨屯更加深入。虽然纪实观念仍有较大的影响,但以谢肇浙、袁于令为代表的“贵幻”说异军突起,并很快以其高度的理论性成为虚实观念中的主要倾向。本文考察了明代小说观念中的虚实理论,分析了诸说的利弊及其价值,探索了古代小说虚实观念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4.
刘飞飞 《天府新论》2021,(6):142-148
梁治平先生的《为政:古代中国的致治理念》一书考察了“天下”“为公”“民本”“家国”“礼法”五个关于中国古代致治的观念,是近年来从观念史角度探讨中国古代政治的代表性著作。“为政”兼具伦理与政治的特点致使以上五个观念之间彼此相涉。观念演变轨辙的背后是人的生存处境的变化。五者之中,“天下”具有统摄地位,其观念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天下主义”“天下秩序”的狭隘化样貌。“天下”的规范性使为政者把“以民为本”“天下为公”作为施政方略,但由此导致的公私不分、家国一体、礼法纠缠构成了古人的生存处境。今人面临的许多纠葛与古代观念的延续不无关系。接受了新观念的人未必抛弃了旧观念。就此而言,从观念史角度考察中国古代政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那些“旧社会”的“新人”和“新社会”的“旧人”。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文化现象考察三则王新华一、古代神的观念及神话的发展汉民族神的观念产生非常早。《周礼·春官·大司乐》:“以祀天神。”注:“谓五帝及日月星辰也。”《易·系辞》:“阴阳不测之谓神。”古代神的观念,最早是以自然界的事物及现象为神。这一点从古代语言文字...  相似文献   

6.
时间和空间本是人类探索的两个具有终极意义的话题,对于包括文学在内的艺术,人们也多从时间和空间的两个维度进行探讨,而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因其语言性长期以来人们将其看成是时间性的艺术。一般而言,这种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就中国古代诗歌来说,时空之美虽然是其终极的审美追求,但其中空间之美则又是最本质的,因此中国古代诗歌如其说是时间性的艺术,毋宁说是空间性的艺术。而中国古代诗学作为对诗歌艺术的理论认识或总结,其基本理论范畴与观点都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揭示了其作为空间性艺术的特质,因此,空间或空间性既是研究中国古代诗学的重要维度,也是中国古代诗学的特质。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代小说批评史上,往往缺少对小说本身艺术规律的探讨,而以史学的标准作为评价的尺度。古代小说与史学关系的演变、史学意识对古代小说观念的渗透、古代小说与史学在艺术质素上的相通、创作主体的史学思维、接受群体的审美心理五个方面,则是这一具有民族特色的小说理论的文化成因。  相似文献   

8.
道教对中国古代小说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对唐传奇而言,相当一部分作品袭用了道教传说的结构模式。道教的神仙观念为唐传奇的人物形象注入了仙的活力。而神仙家虚幻的时空意识及其所向往的生活方式,又为唐传奇造成了审美上的陌生感、神秘感和惊奇感  相似文献   

9.
古人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时空观念,逐渐抽象成为关于时间和空间的特定哲学思维方式,儒、道为代表的时空意识深刻地影响到了中国古代的诗论。古代诗论时空意识的生发,是传统诗论内在理论逻辑的起点,这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理论方法运用上,传统诗论表现出对时空化的理论方法的不自觉采用;在理论术语使用上,传统诗论善于运用基于时空意识的诗意化语言;对理论效果的追求中,传统诗论达成了基于时空观的理性认识及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0.
"未完成作品"是西方古典主义艺术批评家对法国印象派与中国、日本古代绘画的批评.中国绘画以不求"形似"的再现而以意象化的表现为艺术的旨归,所谓"不患不了,而患于了","意周而笔不周"的"未完成作品",具有超越时空限制的艺术意义.本文对"意象"观念的发生、类型作了正本清源的梳理,对中国绘画的意象化历程作了阶段分明的回顾,认为20世纪之前东西方艺术分野的标识是"未完成"与"完成"、"意象"与"形象"、"表现"与"再现".从印象派的"未完成作品"到西方现代派绘画的"表现"风靡画坛,东西方艺术从接近到沟通;百年之后,当西方艺术在"异类殊形"的路上越走越远,东方艺术家该如何对待?  相似文献   

11.
殷琴 《学术探索》2013,(12):127-129
本文对后现代主义主要表现特征之一的“多元文化观”进行了分析,并以中国声乐艺术发展历程为主线,考察和研究了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于我国当代声乐艺术观念与实践的影响。同时,探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等社会思潮对于中国声乐艺术观念与实践及其发展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2.
空间观念作为中国古代宇宙观中的重要的也是主要的组成部分,许多古代哲人作了各种探讨和深刻论述,形成了与古代西方颇为不同的空间观。基于此,主要论述了中国古代宇宙观中有关空间观念的几个方面,包括:空间观念的形成、无限空间的观念、空间的运动观、生成观及空间时间转化的观念等。   相似文献   

13.
艺术能否定义,应该怎样定义,一直是人们思考和关注的一个难题。本文通过对历史上艺术定义的几种主要方式的考察,指出了艺术的独特存在方式决定了要想一劳永逸地为艺术作出一个终期规定,用一个抽象框架穷尽在时空中不断运动变化的艺术是不可能的。一种艺术理论的意义仅在于为时空中某种具体艺术作出规定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时间意识的空间化及其对艺术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中国古代时空观念问题上,不少学者倾向于“重时轻空”说。从方位隐喻思维、空间化象形字、阴阳五行四时配四方的结构模式看,中国古代非但不曾轻视空间,还透露出“空间方位情结”,隐含着时间空间化的根源。空间化时间在空间方位上铺展开来,成为意象化的、可逆的、趋于凝缩的封闭圆环,具有非线性发展的同时性结构,隐含着诗性本源。时间的空间化直接影响了中国古代的语言文字、思维方式,也使得传统艺术在内在精神上追求天人合一的虚空境界,在形式结构上呈现为“同时性”整体,形成了与西方线性时间观不同的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15.
现、当代记人散文与短篇小说的体裁区分,多年来是一个复杂而困难的问题。本文对其划分要点,表述有六:一、散文尚理趣,小说重形象;二、散文是直接感受的表现艺术,小说是间接熏染的再现艺术;三、散文乃“纯我”,小说是“设我”;四、散文时空观念淡,小说时空观念强;五、散文近于诗歌,小说类乎戏剧;六、散文笔调与小说笔调风格各异。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人格观念初探王兴国一、中国人格观念的起源及其历史影响在中国古代汉语中,没有“人格”(persona、personality)这个词。中文里的“人格”是到了近代才假道日本而来的。但是,这绝不意味着在中国古代没有人格的观念。实际上,在中国古代文化...  相似文献   

17.
崔海峰 《船山学刊》2003,(2):15-19,34
王夫之的天才论是对中国古代的艺术天才或艺术才能观念的总结和阐发。在王夫之那里,天才是诗人以灵心巧手,体悟天地之妙,呈现神理的艺术才能。天才诗人具有深远广大的审美心胸、高超的感兴能力和非凡的艺术才能。  相似文献   

18.
邱培成 《江淮论坛》2003,6(6):135-140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小说观念在不断地流变,在清末民初这个社会多变时期,小说观念的演变尤其突出。本文以前期《小说月报》(1910—1920)为例,通过具体考察它对小说的理解,对小说栏名称调整的用意以及对言情小说认识,来审视、解读清末民初小说观念的演变。  相似文献   

19.
借用社会学统计的方法,以《荆楚岁时记》、《古今图书集成·岁功典》、《中华节日风俗全书》等三种代表性岁时文献作为统计对象进行考察,总结出中国古代历法中的节日排列重前半年轻后半年、重春秋轻夏冬、重奇数月轻偶数月、重前半月轻后半月的排列法则.中国古代阴阳观念、自然界的阴阳变化、古代农耕生活的生产方式以及中国古代文化精神对节日排列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试论王建墓乐舞石刻的艺术史价值秦方瑜,朱舟音乐和舞蹈都是瞬间艺术,在中国古代尚不可能有录音录像设备的情况下,无论音乐或舞蹈,在表演完毕之后,其音声与形象即行消失。因此,我们现在研究古代音乐舞蹈历史,就只能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察:一是从历史文献记载的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