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韦朝烈 《探求》2009,(2):50-52
健全我国社会救助制度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消除贫困的必然要求。健全社会救助制度必须确立“管理统一、项目协调、对象明确、标准严格、实施简便、资金筹措多样”的改革目标;为此,应该遵循“明晰责权”、“科学划线”、“开征新税”、“国家立法”等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2.
《社科纵横》2015,(3):42-46
积极福利理念是20世纪末对西方各国福利改革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新型福利观念,该理论提出社会福利参与主体的多元化、事前预防、福利权利义务相统一等新福利观念。在积极福利观念下,医疗救助具有新的政策思路。依此来看,我国医疗救助存在救助方式、内容、主体及功能目标等多方面缺失。应吸收积极福利观念的合理成分,针对性地解决上述问题,从以上四个方面重构我国医疗救助制度。  相似文献   

3.
赤壁市自2005年4月启动医疗救助工作以来,始终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工作宗旨,不断完善医疗救助各项政策,不断改进医疗救助方式,以便民利民惠民为目标,锐意创新,规范管理,医疗救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赤壁市人民政府出台的《赤壁市城乡贫困群众医疗救助暂行办法》,进一步完善了大病医疗救助工作。  相似文献   

4.
张齐安 《社会福利》2006,(10):10-11
以“自愿受助、无偿救助、主动救助”为原则的新型社会救助制度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是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重大改革,对我国社会管理发展和文明进步都将产生长期而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吉林省通化市从解决困难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入手,以最低生活保障为主体,以医疗、住房、教育、应急等专项救助和就业援助为辅助,以资金救助、政策扶持、社会帮扶为主要措施,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救助的原则,切实解决好城乡特困群众的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救助中,社会工作应充分发挥其预防性功能。专业的社会工作能够在价值理念、理论模式、实务技巧及救助效果等四个方面指导、协助社会救助工作的展开,并使得社会救助的服务工作有效实施。社会救助与社会工作两者之间的有机衔接,将使得社会救助真正实现“从救济到救助、从保障到共生”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张威 《社会工作》2023,(6):42-53+101-103
人类思考贫困问题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维韦斯1525年创立的“贫困救助理论”标志着科学救助思想的出现,其核心是: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必须劳动并教育子女自食其力,以此摆脱贫困。这一理论思想推动了“社会工作的教育化”,对西方社会工作影响巨大,对当代社会救助体系的构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理论还提出人们真正应该给予受助者的,不是单纯的慈善和捐赠,而是能够推动其走向自立。这让救济贫民的视角发生转变:从自发无序的私人和社会行为(单方的慈善、济贫)转向有组织有计划的国家行为和科学(双方合作的)救助。尤其是“支持与要求”(既要对贫民提供救助和支持,也要对其提出一定要求)的辩证原则,也已成为社会工作和社会政策的辩证原则。  相似文献   

8.
李宝芳 《社会工作》2011,(14):91-93
目前我国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取得很大进步,但是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一些地方政府投入不足,积极性不够;现行救助保护政策中的返家政策难以有效救助流浪儿童;救助理念滞后等。为进一步完善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需要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出台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条例;需要国家出台具体的鼓励措施调动地方积极性,并加大投入力度;采取预防性干预措施,从源头减少流浪儿童,同时为返家儿童提供跟踪服务和制定儿童寄养服务政策;救助机构要以儿童为本,实现更人性化的管理。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实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搞好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对实现到2020年“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的奋斗目标有着重要意义,是当前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任务。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贫困主要表现在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等,但随着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农村扶贫标准的提高,中国农村的扶贫工作进入了“开发与救助”两轮驱动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0.
试论中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辛瑞萍 《社科纵横》2006,21(7):100-102
社会救助是一种有效的社会保障手段,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对缓解农村贫困问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因此需要不断地对其进行完善,才能更好地发挥社会“安全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社会救助,是指国家与社会面向贫困人口与不幸者组成的社会脆弱群体提供款物接济和扶助的一种生活保障政策,它通常被视为政府的当然责任或义务,采取的也是非供款制与无偿救助的方式,目标是帮助社会脆弱群体摆脱生存危机,以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社会救助的外延,则包括灾害救济、贫困救济和其他针对社会脆弱群体的扶助措施。  相似文献   

12.
郭明霞 《社科纵横》2006,21(2):57-58
农村社会救助是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基本手段之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极不平衡,贫困原因复杂,贫困程度各异,绝对贫困比较严重等等,致使我国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的完善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对现存的制度进行分析以解决面临的困境,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的整合对策,建立和完善有权威的农村社会救助管理机构与社会监督机制,使农村社会救助体系不断趋于健全和完善。  相似文献   

13.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灾害救助制度、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农村特困户救助制度和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制度已在全国颁布与实施;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法律援助等专项救助制度也在全国得到大力推进;社会救助单项制度亦在不断健全与完善,相互之间也越来越衔接与配套,这些都标志着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已步入了制度体系建设的新阶段,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14.
"十一五"期间,被称为经济发展的"减震器"和解决贫困问题的"最后一道安全网"的社会救助制度在山西省得以逐渐完善,社会救助水平不断提高,但终因社会救助缺乏统一的救助法规、现有政策法规出自不同部门、社会救助工作的具体实施多重部门操作等原因,目前社会救助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不到位的地方。本文立足于山西省社会救助现状,针对目前山西省社会救助立法、实施现状和存在问题,对建立山西省新型社会救助法律制度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5.
廖欣  曾卓 《社会福利》2010,(12):48-49
提高维稳认识转变救助观念 新型社会救助保障制度的实施充分体现了新一届政府关心民生、创建和谐社会的治国理念,从2003年新的救助管理制度实施至今,桂林市救助管理站共救助了流浪乞讨人员和困难群众2万9千多人。其中有贫困求助者,疾病求助者,务工不着求助者,未成年人求助者,  相似文献   

16.
内地灾害救助的发展及与港、澳的比较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地的灾害救助从灾害管理到灾害的统计、核定、评估,应急预案和响应,从生活救助到恢复重建,从资金物资储备到捐赠,已经形成了较具规模的主体框架,并在救灾实践中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当然也存在着一些局限。香港、澳门的灾害救助有着各自的特色,香港基金式管理方式和澳门部门联动与灾民中心,为内地灾害救助体系的发展提供了很多思考。  相似文献   

17.
一、全力做好社会救助工作,健全和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一方面,从救助体制上作文章,健全和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将现行的救助政策进行科学的整合,制定和完善生活救助制度、住房救助制度、医疗救助制度、教育救助制度、就业救助制度、科技救助制度、司法援助制度和其他临时性救助制度。切实解决城乡弱势群体的实际问题,他们有什么困难,就给予什么样的救助,真正做到为民分忧、为民解困、为民服务,使他们充分享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另一方面,从救助方式上找突破。建立起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体,以灾害救助、农村五保、流浪乞讨救助为重  相似文献   

18.
傅磊 《社会工作》2012,(10):32-34
低保救助与积极再就业相脱节是我国低保救助制度存在的突出问题。政府对有劳动能力低保对象再就业服务的缺位以及有劳动能力低保对象选择不就业是低保救助与积极再就业相脱节的主要原因。只有合理借鉴境外有益做法,落实相关部门的职责,提升再就业服务品质,提高低保对象的再就业收益,降低低保对象的再就业成本,激励低保对象积极再就业而不是消极等待救助,才能实现低保救助与积极再就业的有效衔接,根本上解决有劳动能力低保救助对象的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19.
英、法、德、美四国社会性弱势群体救助安排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明确社会性弱势群体含义的基础上,在分别阐释英、法、德、美4国救助社会性弱势群体的成功经验的同时,从制度、主体和目标三个层面进行探讨,以便揭示发达国家解决这一问题的成功经验以及对我国的借鉴作用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在救助保护工作中,不能采取强制粗放型的管理与中转型的工作方式,要把新的救助管理办法中的人性化、关爱性救助原则引申到中心救助保护教育中去,建立一种“激发型、启发式”的教育模式。建立专业化,具有爱心、耐心、细心、同情心,甘于为儿童事业奉献的队伍。队伍中要有能歌善舞,琴棋书画,既懂心理学又懂犯罪学的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