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人口不断涌入城市,一些流动人口聚集处出现了大规模的流动儿童。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为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处境奔走呼号,进行着政策上的倡导。但是NGO已经在以行动参与到流动儿童的教育当中,无论是在理念还是在专业队伍方面NGO参与流动儿童教育都有着十分明显的优势。本文应用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理论和社会支持理论对NGO参与流动儿童教育的功能和优势进行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口不断涌入城市,一些流动人口聚集处出现了大规模的流动儿童。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为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处境奔走呼号,进行着政策上的倡导。但是NGO已经在以行动参与到流动儿童的教育当中,无论是在理念还是在专业队伍方面NGO参与流动儿童教育都有着十分明显的优势。本文应用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理论和社会支持理论对NGO参与流动儿童教育的功能和优势进行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王建斌 《社科纵横》2009,24(6):131-133
中国的儿童教育明显地落后于美国,这一落后不仅表现在儿童教育现状上,还表现在儿童观的侧重上。导致中美儿童教育差异的原因很多,但文化心理、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的不同是是造成中美儿童教育差异的根本因素。  相似文献   

4.
刘伟 《创新》2017,11(4)
城市流动儿童是城市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专业社工机构在城市流动儿童教育服务中大有作为.南宁市X机构运用专业的社工理论与方法,从家庭、学校、社区和政府四个层面介入南宁市万秀村流动儿童阅读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实践中发现专业社工机构介入城市流动儿童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政策不完善、经费不足、专业社工人才缺乏、专业社工机构发展缓慢、社会认同偏低等.为此,要促进专业社工机构介入城市流动儿童教育服务,在政策上要让社工机构有更广阔的舞台,在经费上要不断完善以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为主体、多种筹资方式并存的筹资模式,在社区层面应坚持扎根社区、依托社区、回归社区的工作理念,在人才方面应培养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在机构方面应发展专一化的社会工作机构.  相似文献   

5.
《社科纵横》2015,(3):150-154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影响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大问题。通过对F县的实证调研,发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公共治理理论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思路启发。  相似文献   

6.
流动儿童教育与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流动儿童的规模不断扩大。流动儿童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暴露了我国教育制度、政策及观念等方面的僵化,反映了城乡分隔管理体制的弊端,对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提出了新挑战。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20世纪西方美学中的艺术情感理论进行了宏观梳理和整体分析,认为本世纪西方艺术情感理论呈现为多元形态,可以归纳为实体情感主义流脉和功能情感主义流脉,共同形成了一个声势浩大的主情主义潮流。这些情感美学观,从理论人体的美学取向来看,分为人本取向和文本取向;从情感本身的内外机制来看,深入探究了情与物的关系和情与理的关系;从情感表现的基本特征来看,具有非功利性和异己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海存福 《社科纵横》2008,23(3):141-142
本文指出,当前中国儿童教育的主要缺陷及其根源,在于广大家长、学校教师和社会教育工作者科学的儿童教育观的缺失和错位.文章阐述了卢梭的儿童观,特别是卢梭的儿童教育思想对当前中国儿童教育的启示--即在儿童教育设计及指导儿童的教育生活方面,要充分认识儿童"天性",要以儿童的视角和发展需要来设计儿童教育,以儿童发展的观念、因材施教、因性施教的观念来实施儿童教育.  相似文献   

9.
本文作者首先指出,以往的国际关系理论不能正确分析“人口的国际流动”现象。为了创建在理论上能够分析这一现象的国际关系论,首先必须掌握人口的国际流动的实际情况,对这一现象的形态进行分类,分析人口的国际流动发生的原因,并阐明人口的国际流动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谢双明 《社科纵横》2009,24(5):35-37,44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东方社会主义实践中农民问题的思想或理论,产生于不同的时代,是对不同国度社会主义实践中农民问题的分析和论述,他们的思想或理论既有各自鲜明的特点又有共同的价值取向。从理论上看,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的二重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是价值取向与科学认识二重维度的统一。通过对人的发展理论提出和展开过程的梳理可见,在价值取向上,马克思确定了人类活动的基本价值目标,将人的发展主体定位于个人,揭示了人的发展自由全面的特征;在认识上,马克思科学地界定了人的发展主体,阐明了实现人的发展的条件和途径。对人的发展理论二重维度的反思表明:在当代,推进人的发展理论研究,应关注时代和实践特征,从分析现实问题入手;应以深化价值取向、探究价值取向与科学认识的关系为主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12.
儿童友好型教育环境特征 教育环境包括与儿童成长相关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及其结构程度,还有成人的教育方法,所有这些构成了儿童教育的生态环境。如何理解儿童友好型的家庭生态环境呢?生态环境的分析通常需要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展开,  相似文献   

13.
1993年以后日本政坛频繁发生议员退党、新党产生等政界改组现象。议员在政党间频繁流动,使得各政治势力此消彼长。2009年,民主党在众议院选举中击败自民党,实现了政权更替。然而在民主党执政期间,围绕着消费税问题,民主党内部产生分歧并导致大量的反对增税的议员离党。学术界对于议员退党及在政党间流动的研究主要有两条路径,一为政党研究路径;二为联合政府理论。本文在借鉴上述理论的基础上,以民主党执政时期议员流动为例进行案列研究。通过案例研究来验证上述理论的同时,分析此次议员流动的行为逻辑。  相似文献   

14.
元代人口迁徙和流动浅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史料探讨了元代人口迁徒和流动产生的社会、自然原因,阐述了迁徙和流动的方向、地域范围,分析了人口迁徙和流动的影响;并以至元十六年(1279)为界,分析了元朝统一全国前后两个不同阶段人口迁徙和流动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15.
现有的城乡流动的社会网络的研究主要是把流动人口当作个体,及强调他们劳动的角色。然而近十年来,流动人口家庭化已经成为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个体流动的需求扩展到完整的家庭生活需求,也扩展到他们所在社区。考虑到家庭流动的趋势,本文介绍了社交网络的新形式城乡社区,通过描述一个案例从广州血缘网络和地缘社会网络增加移民社区。然后分析影响社交网络的新形式的因素,包括家庭和生育的需要,和性别视角。最后,本文说明了新的社交网络的重要性,能满足家庭流动人口的倾向的生育和定居城市的需求,改善移民社区的整合。  相似文献   

16.
西方抗逆力理论:转型、演进、争辩和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抗逆力最初是指个体(或组织)在逆境中克服困难,展示积极适应逆境的能力。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抗逆力理论由于主张对弱势群体资源或者优势的关注,实现了研究范式从问题取向到优势取向的转型,成为心理学、社会工作等学科新的理论分析和实践范式。抗逆力理论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在研究视角、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上都实现了转向。学界对抗逆力理论形成了两种批评意见:全盘否定和批判性审视。抗逆力理论未来发展方向是多元的、跨学科的整合性干预和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人口城乡分布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仍存在着人口流动大起大落和流动的无序性。作者以耗散结构理论来探索城乡间这种人口流动的性质和趋向,在计量模型验证和自组织学理论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了人口流动系根据经济变量和城市容量的变动而变动、调控城乡人口流动的无序化和不规则关键在于增强经济因素、调整经济结构、走优先发展大城市带动中小城市的道路等四点结论。  相似文献   

18.
发展经济学人口流动理论的新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口流动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盛行一时,从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的10年间,有关人口流动的研究文献寥寥无几,但80年代末以来人口流动理论再度趋热.重新成为热点的人口流动理论不仅改进了原有的模型,而且探讨了早期人口流动理论尚未涉足的一些新的领域,如人口流动与经济增长、人口流动、不平等与社会福利、人口流动与人力资本积累、人口流动的迁徙动机和汇款动机、人口流动与劳动力市场政策等等.本文旨在概述这一理论的新进展并作出简要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正政府、社会和家庭是儿童教育重要的支持和保障、对儿童教育负有重要的责任和义务。孤困儿童缺失家庭的支持和保障,民政部门及其各级政府部门则应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黑龙江省在对孤困儿童教育进行专题调研基础上,提出应通过加大教育资源利用、加强教育监管、加大教育救助保障,为孤围儿童建立有针对性的教育保障机制,切实提高孤困儿童的社会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关注人本主义是近年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旋律,但系统的理论探索和教育实践都成果不多。文章分析了以人本价值取向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阐述了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以人本价值取向系统地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性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