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辛亥革命反封建专制斗争的历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联合各种反帝爱国力量,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延绵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客观上为“五四”以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以及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取得胜利,铺展了道路,准备了力量。辛亥革命是中国由封建专制开始走向民主自由的起点。  相似文献   

2.
百年前的今天,武昌城头的枪声,划破了清王朝统治下的沉重夜幕,宣布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以武昌起义为标志性事件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是中国乃至亚洲走向民主共和的开端,在中国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然而,在以往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仅限于肯定它在推翻腐朽的清王朝、结束两千多年封建  相似文献   

3.
十九世纪中叶,帝国主义的军事侵略和文化渗透加速着封建中国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化进程。当时,最能够振奋人心的号召是“保国保种”,最能够激动思想的问题是“何以自强”?围绕这一关系国家与民族命运的焦点,不同思想观念之间尖锐地冲突与斗争着。 1867年,清王朝最高统治集团内部爆发了一场激烈的论争。开始,论争是由同文馆扩大学科与招生范围是否妥当而触发的。随后,论争触及到了一个深刻的政治思想矛盾:“格心”与“洋务”二者在自强运动中的关系问题。这场论争的出现,是近代社会主要矛盾在封建上层社会的曲折反映,也是以“正德、利用、厚生”为核心的封建传统政治原则遇到挑战的前奏曲。在这场论争中,一方事实上偏离了以“正德”为首要的封建政治原则,突出了“利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和教训的认识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八年的清王朝,结束了延续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在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作为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它的失败也是明显的。孙中山愤慨地指出:“民国之政治,比之满清尤为不及,”“把持国事者,均系军阀武人,争权夺利,祸国误民,有国家共和之名,无国家共和之实,”人民“尚未见享有真正共和之幸福”。七十余年来,关于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各个阶级、各个时代都有不同的看法,评论不一。值得注意的是,作为辛亥革命主要领导人的孙中山,在失败以后的十几年中,对这场革命的失败原因是怎样认识的?总结出了什么经验教训?是一个有意义的课题。它不仅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领袖对本阶级实践活动的总结,也反映了促使这个伟大的民  相似文献   

5.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在为推翻清朝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和建立民主共和国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他面对清政府实施新政以图自救、立宪派为君主立宪而奔走呼号的局面,既点明了清朝的腐朽本质并认为清廷不能真正实现由封建专制向君主立宪的转轨,也辨明了革命与保皇的界限并指出清王朝已是“破屋漏舟”因而立宪法主张的君主立宪不可能实现,同时孙中山阐发了以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的思想内蕴并为之做出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6.
在自鸦片战争至戊戌维新的半个多世纪里 ,无数有识之士为探索中国近代化的道路而殚精竭虑 ,但始终没有找到中国落后挨打的真正根源———老朽的封建专制制度和腐败的清政府 ,因而也就一直没有找到打开近代化闸门的真正钥匙———彻底推翻清王朝并彻底废除封建专制制度。他们无不把实现近代化的希望寄托在清政府身上 ,并无不坚信清政府有能力肩负起领导中国近代化的重任。正因如此 ,他们总在想方设法为清王朝这座摇摇欲坠的破房子“补漏”。“补漏”意识及这种意识支配下的“补漏”实践 ,严重滞缓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是近代中国“补漏”意识的萌芽 ,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补漏”实践 ,而“百日维新”则终结了“补漏”意识及其实践  相似文献   

7.
“五四”时期,张闻天已经开始思考中国社会之根本变革问题。在“五四”的战斗篇章中,他表达了对中国未来政治的深刻思考:一是推翻封建专制统治,“铲除士大夫阶级”;二是建设民主共和政治,“以国利民福为归”;三是依靠“劳农界人”,以农村为根基“起革命”。这些精辟独到的见解,不仅在当时具有前瞻性和世界眼光,对百年后当前的中国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8.
日本对华侵略是近代中日关系史的本质内容。日本在侵华过程中,除了采取军事手段外,还在利用中国内部的矛盾,施展挑拨离间伎俩,进行分裂中国的谋略活动。本文试就此作一探讨。一、中国辛亥革命时期,日本支持“官”“革”互斗中国辛亥革命爆发后,日本曾试图武力干涉,因列强掣肘,乃施展政治谋略,采用两面手法,同时支持“官”“革”双方互斗,并策动宗社党和内蒙古王公叛乱,妄图使中国保存和复辟封建帝制,长久地处于分裂局面。这一谋略的本质在于,反对中国民主革命,阻挠中国实现共和统一,乘中国政局混乱之机,在华攫  相似文献   

9.
夏东元、刘学照所撰《洋务运动史研究述评》一文,在述评洋务运动兴起原因和目的时,提到三种不同的观点:一日:“洋务运动是适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需要而产生的。其目的是镇压农民起义、巩固清王朝的统治”。它“是中国封建势力勾结外国侵略者共同镇压中国人民革命的罪恶产物。”一曰:“洋务运动是作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运动发生”的,“封建主义衰败和向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向,才是洋务运动产生的基本原因”。它“不是中国封建势力与  相似文献   

10.
“万岁”!是历代皇帝妄图永生不灭,永掌大权的一种欲望。但是,孙中山先生领导国民革命推翻了清王朝,这个口号本应随着封建皇帝的倒台而告终止。可是,尽管往后的中国社会,统治的形式  相似文献   

11.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以后,许多人为中国成为亚洲第一个实行共和制度的国家感到欣慰或自豪,梁启超却有一种不祥的预感:“我国由五千年之专制一跃而进于共和,旧信条横亘脑中,新信条未尝熏受,欲求新政体之圆满发达难矣。”(《中国立国大方针》,《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八)这个预言很快就被日渐混乱的政治证实了。  相似文献   

12.
辛亥革命历史教训的艺术反映——鲁迅小说学习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一一年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一次民主主义革命运动。它在中国这一极为广大的政治舞台上,演出了极为威武雄壮的一幕。辛亥革命以它结束了清王朝二百多年的反动统治和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共和的丰功伟绩而彪炳于中国近代史册。然而,作为民主革命,它的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并没有完成。皇帝被打倒了,代之而统治中国的成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理人、帝国主义的走狗——北洋军阀。中国人民仍旧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承受着极其深重的灾难。因此,从民主革命的意义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一场举世瞩目的大革命由胜利而失败,这  相似文献   

13.
18 4 2年 8月 2 9日 ,在英国殖民者大炮的威逼下 ,中国的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这个条约的签订 ,标志着第一次鸦片战争以中国的失败告终 ,鸦片战争的失败不是偶然的 ,不是事件发生发展的某个具体环节决定的 ,而是当时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整体发展水平落后于西方的必然结果。在经济上 ,鸦片战争爆发前的英国 ,已经从根本上摧毁了封建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 ,体现了当时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因而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清王朝尽管一度创造了中国封建经济的最高成就 ,…  相似文献   

14.
<正> 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具有强烈权势欲的大阴谋家、大野心家和大独裁者。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他为了欺骗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尽快让出政权,由他来统一中国,所以在采取武力进攻的同时,复于1912年2月13日致电南京临时政府,假惺惺地表示:“共和为最良国体,世界之所公认”,要“永远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3月10日,他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的誓词中又信誓旦旦地重申:“世凯深愿竭其能力,发扬共和之精神,涤荡专制之瑕秽,谨守宪法”。但是,曾几何时,他这些话,  相似文献   

15.
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帝国——英国的统治者们为了保护鸦片贸易,扩大对华侵略而强加给中国的可耻战争。在这场战争中,西方殖民者的坚船利炮摧毁清王朝闭关锁国的封建藩篱,逼迫陶醉于“天朝上国”梦幻中的清王朝统治者签订《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丧权辱国的城下之盟。从此,中国失去独立自主的主权地位,向着半殖民地的深渊沉沦。然而,“历史的发展,好象是首先要麻醉这个国家的人民,然后才有可  相似文献   

16.
王建华 《人文杂志》2007,3(1):120-124
民初政党失败的深层原因是中西政治精神的巨大差异。建立在契约关系基础上的西方政治,强调“多元共存”的共和精神;建立在伦理关系基础上的中国政治,强调权力独占与以礼节情的道德力量。与此同时,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消解了“多元共存”的共和启蒙。反思中西制度成长的差异,“革命”取代“共和”成为现代中国政治生活的主题。  相似文献   

17.
论孙中山主权在民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权在民是孙中山民主共和思想的精髓。这一思想是孙中山以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人权等社会政治学说为理论基础,以欧美民主共和政作为楷模,在充分认识本国封建专制政体的腐朽的基础上确立的。如何实现主权在民?孙中山提出“权能分治”思想。此方案的核心是人民有权,政府有能,政府听从人民指挥。孙中山的主观愿望是好的,但“权能分治”实施的结果又必然使人民失去真正的政治权力。  相似文献   

18.
<正>武昌起义的胜利及随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建立,结束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统治。从武昌起义时期颁发的《鄂州约法》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一系列法规,确立了主权在民、三权分立、公民有参政权等资产阶级民主法则。从理论上说,在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制度已无可置辩地以宪法形式确认为国家的政体。封建专制的统治方式已被抛弃。武昌起义后清朝中央集权统治体系崩溃。如何构建一个符合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精神的新地方政制就摆在革命派面前,舆论界也作了不少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张之洞的道路——从清流党到洋务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为端绪,清廷统治核心逐渐分化成两个既相联系又相矛盾的集团——顽固派和洋务派。在维护清王朝及其封建专制制度、镇压人民革命运动方面,这两个集团完全一致。洋务派“留心西人秘巧”,致力于推行“西技”、“西艺”,并兼及“西政”,较之一味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的顽固派冥顽不灵的态度,毕竟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当然,洋务派并非新生阶级,它是行将就木的封建阶级在西方列强的影响和扶植下日益买办化的产物。正因为如此,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从封建顽固派那里转化来的。奕诉、文祥是如此,曾国藩、李鸿章也是如此,而张之洞则是顽固派转化为洋务派的完备典型。通过对这个人物生活道路的剖析,可以看出近代中国政治格局变迁的一种趋向。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清王朝的崩溃、西方列强的侵略、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又经历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以及其后的改革开放等一系列变迁,这都在中国人民的心中烙下深深的印记。中国国民的心理历程大致经历了羞辱痛苦期、困惑压抑期、爆发抗争期、解脱兴奋期、盲目狂热期、奋发创造期等六个阶段。这种心理历程是跌宕的历史在国民心理上的必然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