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一次明确提出“技术立国”方针的日本官方文件,是1980年3月日本通产省产业结构审议会制定的“80年代通商产业构想”。但是,“技术立国”作为一种思想、理论、方针、国策,则有着一个很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早在70年代初,当日本实现了持续十几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成长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的“经济大国”,基本完成了明治维新百年来追赶欧美先进国家的战略目标,在日本就展开了有关今后日本向何处去的大讨论,“技术立国”论就是在这场大讨论中产生的。进入80年代,尽管“技术立国”方针已被明确载入官方文件,但从日本科学技术的实际发展和一系列有关科学技术的官方文件可以看出,“技术立国”论仍处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之中。  相似文献   

2.
“日本模式”的基本特征是 :(1 )“日本模式”的核心是“追赶”(注意 :不是赶超 ) ,目标是以实现重工业化学工业化为开端 ,赶上欧美先进工业国 ,或称之为“追赶型现代化”;(2 )“日本模式”的基础是“后发效益”;(3)以市场失败论”作为理论根据 ,加强政府干预 ;(4)以引进技术为主的技术政策 ,是追赶欧美的主要手段。战后日本的落后首先是技术上的落后 ,从而导致其产品的落后和产业结构的落后 ;(5)坚持“贸易立国”和“出口主导”,以保证“追赶型现代化”所需的外汇 ;(6)实行统制金融 ,以保证“追赶”所需要的低成本的巨额资金。“日本模式”…  相似文献   

3.
论日本的“立国论”东北师范大学日本研究所宋绍英日本近代以来曾提出和推行了一系列的“立国论”,诸如战前的“殖产兴业立国”、“产业立国”,战后的“加工贸易立国”、“技术立国”等等。实际上,这是国家发展战略思想和战略方向的表达方式,即以殖产兴业、发展产业、...  相似文献   

4.
自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一直十分重视职业技术教育,把培养产业界所需要的人材作为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出发点。日本在战后随着日本经济的不断发展,职业训练更是政府所经常研究的问题,日本国会还通过工业技术教育促进法,明言“日本工业教育成为发展我国工业和经济的基础”,并代表日本主要经济团体呼吁:“日本的教育必须改革,才能适应日本的经济发展。如果日本在这个经济高速增长的年代里,不是有目的地发展培养工程师和专业技术教育人才的训练计划,以确保未来工业科技的继续进步,我们的工业科技将会一天比一天地落后于国际水平,使日本无法和其它国家竞争”。  相似文献   

5.
孔凡静 《日本学刊》2003,(1):139-152
战后高速增长时期的日本经济应该定位为“追赶型现代化” ,而不是“赶超型现代化”。“赶”与“超”是先后相继的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日本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在西方各国中最强有力的 ,但还不是“政府主导型”经济 ,而是政府强有力干预下的民间投资主导型经济。“贸易立国”长期作为日本基本国策 ,其初衷确与日本是“资源小国”有密切联系 ,但就总体而言 ,“贸易立国”主要不是为了换取外国资源 ,而是为了换取昂贵的外国先进技术和设备。“贸易立国”的实质是“以引进为主导的技术立国”。  相似文献   

6.
对于战后日本产业技术现代化所走过的道路,许多人都强调日本是如何引进技术的,并得出了如下模式:引进——改良——创新。就是说,日本在战后没有什么技术发明,而是采取购买外国的技术专利,再加以“日本式”的改良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术体系。因此它至多使技术更接近于生产而发挥更大的作用。的确,40——70年代的世界主要技术发明大部分与日本人无缘(日本仅发明了高速列车——新干线),而在此期间却输入甲种技术18153件,乙种技术9,532件,为此支付了66.12亿美元。日本人也被贯以“模仿国”的称号。但是,“模仿”也是一种技术发展水平的体现。它表明日本人能够掌握先进技术,而且至关重要的是,日本人更比欧美等技术发明国懂得如何使先进技术更好地应用于生产过程。因此,本文认为对技术现代化起根本作用的是它的内部因素。它包括宏观的、微观的、政治的、经济等诸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一、技术劣势中的技术优势 根据日本国内外的近期文献资料,到80年代中期,不论是在传统产业技术领域还是在高技术领域,日本都已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技术大国”。日本的技术实力与美国相比有如下一些特点: 第一,技术水平劣势,产品竞争能力优势。  相似文献   

8.
日本知识产权战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发展模式的转换和知识产权立国   (一 )从“物品制造”到“知识创造”  上世纪 50— 60年代 ,日本通过大量引进美欧各国的先进技术 ,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实行技术创新 ,不仅成功地实现了重化学工业化 ,而且还大大加快了技术革新和技术进步。由此 ,日本不仅迅速缩小了与欧美各国的差距 ,而且以加工组装型产业为中心 ,在“物品制造”方面形成了世界领先的技术优势。 70年代中期前后 ,日本的汽车和家用电器已开始席卷世界市场。 80年代以后 ,日本以科学技术立国战略为中心 ,在继续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加强自主开发研究 ,又很快确立了半导体…  相似文献   

9.
国家创新系统中的日本成人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彻 《日本研究》2004,(4):83-88
自 19世纪的明治维新到现在 ,日本主要是一个追赶型的国家。无论是“贸易立国”、“技术立国”,还是“知识创新立国”、“技术创新立国”等战略目标的实施 ,都离不开教育这一最根本的推动力。而日本的成人教育既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一种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10.
“信息网络时代与日本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本刊通讯员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25周年,由山东大学和山东省日本学会主办的“信息网络时代与日本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7年9月19日至22日在山东大学举行。随着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电脑...  相似文献   

11.
由于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占有日益重要的地位,特別是由于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兴起,重视发展科学技术,已成为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一个共同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说,日本提出“技术立国”方针并非是它所特有的现象,而是重视科学技术达一当代的普遍趋势在日本的发展战略上的具体体现。 另一方面,日本的“技术立国”方针是针对当今日本的具体国情、针对日本历来的国家发展战略及其科技发展模式而提出的。就历史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了国际竞争环境变化背景下的日本企业国际竞争的宏观模式与运行机理.日本企业在宏观上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贸易-投资-技术转移一体化模式;企业竞争微观机理上,日本企业在充分发挥“最小交易成本”——TCM模式优点的同时,认识到融合“开发特殊品市场”——SMD模式的重要性,正在形成“最优市场”和“次优市场”上的比较优势,并初步制定了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娄雨婷 《日本研究》2013,(2):112-118
家庭羁绊不断弱化,地域意识渐趋淡薄,社会关系走向冷漠,孤独占据着人间主流,这是当今日本“无缘社会”的真实写照。从客观角度讲,日本国内经济的高速成长与城市化的飞速进展、经济全球化与西方观念的影响以及IT技术的产业化直接导致并不断加剧了日本社会的“无缘化”。然而,如果从“以死为美”的生死观、“物哀”、家意识淡薄、集团稻作文化传统观念的沦陷以及耻感文化与文化融合性等文化根源来分析的话,日本“无缘社会”的到来似乎又有一定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4.
去了几次日本,感觉现在日本有一个“热门课题”,即“日本的国际化”问题。在这个课题的背后,实际上是日本的一些“有识之士”不满足于日本目前的“经济强国”的地位,而想使不久的日本成为一个“政治强国”、“军事强国”之类的“世界大国”。当然,由于目前日本宪法的限制,谈论成为“军事强  相似文献   

15.
“富士通”是当今日本最大的电脑制造厂商。而且,是日本唯一不依赖国外技术,完全凭自己的力量发展电脑生产的。“富士通”创建于1935年。当时仅有资本300万日元,连生产厂房还是从“富士电机”借用的。但它创业伊始就大胆地瞄准了电脑生产。经过不懈的努力,现在,“富士通”已发展成为拥有资产1兆日元、年销售总额9000亿日元、职工总数3万人的日本电脑生产业的骄子。  相似文献   

16.
“高度的文化教育水平是日本在十九世纪成功赶上技术先进的西方,随后又取得经济上的领导地位的重要原因。事实上,对日本社会影响最大、使日本获得成功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它的教育制度”。日本历来有重视教育的传统。从明治维新时期开始,日本就对教育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国策的指导下,日本全面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文化和教育制度。1893年,日本成立了  相似文献   

17.
贾付强 《日本研究》2012,(1):99-104
小泽一郎在《日本改造计划》中提出要使日本成为“普通国家”,认为“和平宪法”第九条和联合国宪章的“敌国条款”使日本成为了不“普通”的国家,但事实上,日本通过一系列立法已使日本和平宪法第九条名存实亡,而“敌国条款”早已无实质意义,且日本对外拥有平等权,也拥有自卫权.因此,日本是一个真正的普通国家.  相似文献   

18.
近十年来,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推行,全国上下对近邻日本骤然发生了极大的兴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残破不堪的日本,却在二十余年间,发展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如此惊人的速度和成就,怎能不使我们惊讶和瞠目呢?于是乎,一股“日本热”出现了。日本的经济管理经验、日本的技术成为人们研究的热门课题。有人主张输入“日本  相似文献   

19.
蔡孟瀚 《日本学刊》2007,(2):123-132
作为对日本制造业的组织与技术特征的概括,近年来“物造”这一词语风行日本。尽管“物造”一词是典型的日文,但是其被用来描述日本制造业的历史却不长。本文分析物造在日本突然流行的经过及其政治经济背景,认为物造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日本制造业精髓的一种提炼,但其理论基础与重商主义经济学有关,可能演变成经济民族主义的一种新形式并与全球化和地域经济一体化所体现的精神相悖。  相似文献   

20.
一、什么是高度信息化 日本政府的决策者、大企业家和很多“脑库”,历来重视展望未来,重视远景规划。2000年的日本将变成什么样?跨进80年代不久,他们就左一个政策设想,右一个研究报告,雄心勃勃地吹响了奔向高度信息化社会的进军号。 早在1969年,日本著名未来学家林雄二郎曾把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的观点,结合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加以发挥,认为所谓“后工业社会”就是“信息化社会”,并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