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信仰作为一种主体追求信仰对象的精神趋向活动,根源于人类精神活动的能动超越性,依赖于人类心理活动“知、信、情、意”各环节的综合作用。人类不仅仅是一种生物性存在,更是一种超生物性的精神存在,正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能动超越性,才给信仰活动提供了精神杠杆。而人类“知、信、情、意”的心理活动过程正是实现精神活动的超越性而达致信仰的基本环节,构成着信仰活动的心理活动基础。  相似文献   

2.
“两重真理说”提出的科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发展中具有普遍意义,也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今天,科学技术有了极大发展,但人类外在的生存环境和内在的精神信仰却日益恶化,人类社会已陷入科学与信仰、科学与道德尖锐对立的两难境地。近代以来,康德、韦伯等大思想家都对科学与宗教、科学与道德的关系问题作过深刻思考,而在科学之后重建道德与信仰,也正是当代社会所面临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3.
信仰是人类对自己永恒的普遍本质的一种眷恋与回归,信仰对现实的超越性、对终极价值的指向性,表明信仰自身就具有道德价值特性。在道德活动中,信仰为道德的形成提供神圣的价值根基和运作动力,促进了个体将伦理普遍性内化为自己的真实本质,并上升为主体。在一定意义上,信仰就是道德活动的核心。  相似文献   

4.
试论儒家道德信仰的根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儒家看来,道德信仰的根据有二,一是性本善,道德信仰是人的本质的确证,以此赋予信仰道德的内在根据;二是天人合一,道德信仰是人对天意的自觉体认,以此赋予信仰道德的外在权威性。立足于世俗的理想人格为人们将道德信仰付诸实践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儒家关于道德信仰根据的思想天才地猜测到了某种道德真理。  相似文献   

5.
道德信仰的生成涉及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人格等方面,道德认知是基础,道德情感能推动道德心理需要向道德意志和行为转化,道德人格的形成标志道德信仰的形成。在道德教育中,主要应该纠正错误的道德认知,培育道德情感,历练道德意志,同时将幸福观教育与道德信仰教育相结合,为道德信仰的形成提供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6.
人的觉解不同,事物就有不同的意义。意义不同,人所追求的超越性价值就有异。超越性价值或来自哲学追求,或来自道德践履,或来自宗教信仰。无论哪一种价值的实现,都只能是人类精神的内在超越。因为,实质上,主观意志无法超越客观现实。就此而言,冯友兰的"天地境界"所建构的超越性价值优于宗教信仰。  相似文献   

7.
道德信仰建设的目的在于使主体个体的道德人格永恒、引领整个社会的道德追求、弘扬善的真谛。一个社会道德信仰建设中的责任主体有三种:政府、文化工作者、社会成员。道德信仰建设中的三种责任主体之间有着紧密、内在的逻辑关系,共同促进一个社会的道德信仰建设。  相似文献   

8.
人类的信仰问题与生俱来,其植根于人类面对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状况及对主体有限性的超越性想象,指向对终极意义的求索。作为“人学”的文学一直对此情有独钟,以最鲜活的生命方式描述和表达着人类信仰,寻找人类在现实生活中的精神支点,而文论界对此鲜有论述。本文从此角度立论,提出伴随人类主客体关系的发展,文学中人类信仰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对神灵的信仰——对人类自身的信仰——信仰危机。反思这一发展历程有助于我们在当代寻找合理的意义建构方式,从而对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儒家君子人格的内涵,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缺失,认为当代大学生人格中存在着道德信仰缺失、知识水平和道德水平的不平衡、权利与责任的分离、认知与行为的脱节、自强意识淡化等现象。在此基础上,探讨将儒家君子人格论运用于当代大学生人格教育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0.
文化视野下道德教育的信仰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信仰位于道德结构的上位,是统辖道德方向和价值取舍的精神内核,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内蕴。文章指出当代道德教育实效性不高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道德信仰的缺失,在文化视野下重构道德信仰,为道德信仰寻求深层次的文化根基,是当代道德教育的出路之一。因而,建立科学的理性、开放的理性和有限的理性,树立科学的文化观是信仰重构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文艺与道德     
文艺与道德是社会意识的两种不同形态 ,二者既相互联系 ,又有较大区别。文艺包含道德的内容 ,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观念 ,道德以文艺为重要的传播手段。文艺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精神现象 ,是人们反映社会生活的有目的、有意义的创造活动 ,道德则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 ,以善恶评价为标准 ,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文艺忠实地反映人的道德品质和社会道德风尚 ,道德和政治为文艺的繁荣创造良好的环境 ,应当成为文艺与道德关系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理想的泯灭 ,信仰的危机 ,酿出了许多社会问题和思想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前提 ,是如何正视理想的存在。理想是与人类社会共始终的一种精神现象 ,是社会的一种精神性存在。理想的思维形式、思维内容、思维价值等是客观存在的。理想的主体、理想存在的社会领域、理想存在的时代都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13.
道德信仰的本质就是人在道德人格上的自我超越。具体表现为:道德信仰是人的社会之我对个体之我的超越;是精神之我对肉体之我的超越;是理想之我对现实之我的超越;是无限之我对有限之我的超越等。  相似文献   

14.
论陆九渊的人学伦理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陆九渊的伦理学是以“人当先理会所以为人”,“学为人”、“尽人道”为其出发点,所以称陆氏伦理学为人学伦理学。陆九渊人学伦理学认为,义利公私根于心,亦是性的内涵的一种形式,人通过心性的涵养、剥落、存心、养心,进入“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境界,获得人的价值和尊严,实现道德自由。陆九渊人学伦理学对化解和治疗当今人类所面临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心灵、文明之间的冲突和弊病仍有着启示作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小茅坡营苗族的生存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茅坡营苗族的生存环境是一个社会性的人为体系.依托自然环境使民族得以生存、繁衍;竭尽所能营造的和谐的内外关系构成生存的社会环境;为生存提供内在动力的精神背景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论奥尼尔戏剧人物的双重人格与悲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尤其是他提出的三重结构的人格学说深深影响了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创作 ,奥尼尔在戏剧中尝试用多种形象的手法来表现人物的两个“自我” ,效果独特。从幽灵、面具、旁白、内心独白 ,甚至从两个演员扮演同一人物的两种人格等角度深入分析了奥尼尔戏剧人物双重人格的特点 ,并指出人的内心矛盾和人格分裂是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17.
论苏轼的人格魅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轼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除了文学创作之外,还有他崇高的人格魅力。苏轼的人格魅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奋厉有当世志”。他追求的不是个人的地位和事功,而是爱民和为直道而献身,处穷时仍不忘兼济天下之志。二是忠言谠论,直而不随,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表现出刚正不阿、光明磊落的高风亮节。三是超然物外,旷达乐观,身处逆境而能保持心境的安适,超脱于世俗的苦乐和生死之外,追求进入一种超功利、超世俗的自由的精神境界。四是和诗歌共有着生命。他对自己平生功业的评价表现出独特的人生价值观。他有“诗能穷人”的深切体验,却认同“诗穷而后工”的观念,自觉地在穷蹇的境遇中追求诗艺达到新的境界,表现出极可宝贵的气骨与诗胆。  相似文献   

18.
论鲁迅早年的立人理想与精神向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战斗精神和批评性实践,是以其早年所确立的立人理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唯其在对古今中外的人类生存现象的考查中有深刻的发现,他才会把个性与精神作为人的建设或曰国民性改造的核心指标,作为自己立人理想的重中之重。这一立人理想,毋宁说正是鲁迅宗教文化人格的一种典型的概括与写照;而其对“精神界之战士”的热切吁求与亲力躬行,则又使他承受了一生的精神苦痛与心灵煎熬。所幸的是其业绩极大地感召了后人。  相似文献   

19.
审美人格作为"现实的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和精神凝结,其特质并非源自独断论式的主观臆断,而是其自身有着外在的和内在的运行逻辑:其内在的运行逻辑是"现实的人"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自我,其外在的运行逻辑则是"现实的人"的本质力量在实践的多层次积累过程中不断展开和丰富所带来的人格力量的精神凝结。审美人格独特的运行逻辑,使得审美人格的特质呈现出一种多层次积累和开放的结构,具体地表现在和谐、个性、超越等特质的层递关系和交互作用之中。  相似文献   

2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解决不断出现的矛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社会是在矛盾的运动中前进和发展的,在我国,人民内部矛盾是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矛盾,因此,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人民内部的矛盾和问题可能更加复杂,迫切需要解决,最重要的是要正确处理经济领域出现的人民内部矛盾,归根结底是要处理好人民内部的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