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本文从多个层面说明了邓小平同志共同富裕理论的科学内涵;分析了我国现阶段贫富差距现象,从理论上论证了贫富差距现象与两极分化的本质区别;并进一步分析论证了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一系列具有可行性的政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3.
共同富裕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双重向度,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观的坚持发展,是百年大党主动应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不断巩固自身执政基础的实践进路,是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价值旨归的不懈追寻。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是共同富裕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前提,后者是前者的保障和支撑,二者辩证统一于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崭新征途上,统一推进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需要立足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统筹发展方式与办法、不断推动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挥第三次分配积极效用,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推动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取得根本性进步。 相似文献
4.
姚红星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25(4):6-9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全面落实需要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其必要的保证。现阶段,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以公平为基石,缩小贫富差距,使社会各阶层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激励,相互帮助,形成合力,以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5.
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重要范畴有特定的内涵。共同富裕与两极分化、平均主义、共同贫穷有着严格的区别。发展生产力,加强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和宏观调控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罗泉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3,(1):21-2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否存在两极分化现象 ?如果有的话 ,能不能允许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我国社会在一定范围内出现两极分化现象是不可避免的 ,其产生的社会条件是 :一定范围的两极分化现象有利于生产的发展 ,不会损害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并且将有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7.
倪伟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2):60-65
共同富裕由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共同构成,精神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内核。精神富裕不单是精神生活丰富的满足和享受状态,也是一种精神生产的能力和过程。中国追求精神富裕融于追求共同富裕的奋斗历程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了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呈现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革命精神、改革开放时期的进取精神、脱贫攻坚时期的公平精神以及共建共享共治时期的自觉精神等时代特征。这些时代精神激发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的内在驱动力。新时期追求精神富裕必须要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行多元协同治理、树立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在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是邓小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如何认识共同富裕关系到对当前存在的一些收入差距、贫富悬殊的正确理解问题,关系到对社会主义事业前途的信心问题.论文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乃至整个社会主义阶段的共同富裕,不是绝对的平均富裕,而是社会成员间存在一定收入差距的相对共同富裕.应该把这种共同富裕理解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成员的收入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绝对共同富裕--无差别的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9.
武克敏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共同富裕”是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贡献.共同富裕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平均主义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但也要防止两极分化. 相似文献
10.
李瑞茂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Z3)
“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了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政策,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生产力得到较快地发展,人民生活也得到了普遍地提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但由于各地的主客观条件不同,发展是不平衡的,现在地区之间,个人之间贫富差距悬殊已日益突出。如何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缓解和消除贫困,防止两极分化已成为当今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论和谐社会理论对"共同富裕"思想的承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共同富裕是构建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意.邓小平关于实现共同富裕起点的科学判断,关于实现共同富裕途径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关于防止两极分化的思考,为我国挣脱平均主义枷锁、摆脱贫穷、走向共同富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思想继承、丰富、发展了邓小平共同富裕的理论,赋予共同富裕丰富的社会特征,赋予发展更丰富的内涵,赋予共同富裕以直接的现实性,推进了邓小平实现共同富裕的未竟事业. 相似文献
12.
社会的和谐必须有赖于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富裕.在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走上和谐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根本要求和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共同富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冉兴国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2(3):99-10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对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本文分析和阐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及其与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并立足中国社会现状,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4.
姚荣东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4(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而且必须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和支柱,又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用实现共同理想阶段性的物质成果,来解决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用共同理想的精神力量,来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增强信心,凝聚力量,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15.
构建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胜康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5,(2):88-94
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本文重点拟从和谐社会的内涵、意义、内容、特征以及怎样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进行研讨。 相似文献
1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阎占定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5(5):160-16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理想和目标融合、和谐和不和谐并存、认识和行为统一的客观运动过程.文章重点分析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立体内涵,实现过程中存在的不和谐表象、产生的原因及客观必然性,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杜吉泽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4):37-4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有一定的环境,文章从空间层面、时间层面和社会整体结构三方面对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环境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创建这些环境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王体龙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2):46-50
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与自然和谐为基础,以人与人和谐为核心,以人与社会和谐为目标,生态、经济、政治、文化等系统要素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9.
从共同富裕视角深入剖析和谐消费的理论内涵,发现和谐消费包含消费力和谐、消费关系和谐以及和谐消费力与和谐消费关系的有机统一,其中,消费力和谐与消费关系和谐分别反映了共同富裕的效率与公平思想。为进一步明确中国和谐消费的发展状况及其经济增长效应,根据和谐消费的理论内涵,探索性地构建和谐消费力与和谐消费关系的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2007—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和谐消费水平,并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考察和谐消费的经济增长空间效应。实证结果表明:(1)从时间趋势来看,2007—2020年中国和谐消费水平呈波动上升态势,但整体而言,中国消费和谐度有待进一步提升;从空间分布来看,中国和谐消费水平呈现明显的“东高西低、沿海高内陆低”的空间分异格局。(2)和谐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在剔除异常值、增加控制变量与更换空间权重矩阵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旧成立。(3)进一步检验发现,和谐消费能够通过优化产业结构牵引高质量供给,形成促进经济增长的供需联动机制。据此,建议以居民收入提高与社会保障完善为主线,促进消费力和谐;以居民收入差距缩小与社会信用体制健全为抓手,改善消费关系;协同推进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改革,以高水平供需动态平衡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就是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殷实,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体现出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