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政府和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对国有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除目前规定的企业负责人管理、企业重大事项管理、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外,还要搞好对公有企业的经营治理制度管理,包括法人治理结构、民主制度、决策制度、监督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购销制度等的管理。这是既不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又能规范生产经营活动、真正实现所有者到位而又不越位从而搞好国有企业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在向市场经济转化的过程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保障所有者资本权益的独立和完整,进而推动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所谓现代企业制度,主要要具备企业法人财产制度,企业财产信托制度和以管理、监督、约束为重点的企业经营有限责任制度三大特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除新建企业要按上述特点要求组建外,目前主要是对大量的国有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造,使其转化为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特征的新型企业,途径如下: 一、建立科学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把国有资产的管理与经营区别开 要通过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所有权管理职能的分离,确立独立经营的国有企业所有权的法人机构,这种机构的地位与企业是平等的,没有特权的,不能干涉企业经营活动。不同的只是它是经营企业资本的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首先是要解决如何选择国有股东的组织形式并端正其行为的问题。因为国有股董事、企业经理的行为最终是受国有股东的行为决定的。国有股东的组织形式不解决,国有企业的地位就不能真正独立,经营机制也不可能转换,董事和经理的行为也必然会扭曲。选择国有股东的形式和端正国有股东的行为,必须要把国有资产的管理与经营区别开。  相似文献   

3.
论国有资产形态转换的法律规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国有资产形态转换过程的管理是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内容,以社会责任为本位的经济法在对国有资产管理进行法律调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国有资产形态转换的过程中,必须加强监督管理,全面贯彻经济责任制原则、效益优先、保值增值原则以及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原则,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进一步完善相关的经济法律制度,是当前加强国有资产形态转换法律规制的重点和关键。  相似文献   

4.
企业作为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经营活动中必须承担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首先应该是一种法律责任,法律为企业社会责任设定了最低的标准。我国公司法第五条第一款对企业社会责任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实现了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5.
论政府责任法制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政府责任法制化,是责任政府、法治政府、服务政府的题中应有之意。责任政府讲的是政府责任,包括政府的道义责任、政治责任和法律责任,其中的法律责任是核心责任而应该被重视和强调。用道义责任和政治责任代替法律责任是与法治政府的要求背道而驰的。服务政府是当代服务行政、授益行政发展的客观需要,应当在法律的框架内、在法律责任的约束下、在法律监督的环境中进行。法治政府要求政府责任的法制化,要求明确政府法律责任的内容范围、承担方式以及追究其责任的方法。政府的法律责任包括公民权利保护法律责任,公共利益保护法律责任,公共环境保护法律责任和公共安全保护法律责任。政府的所谓行政补偿责任和行政赔偿责任并非政府法律责任内容本身,而是政府法律责任的承担方式,是一种救济责任。  相似文献   

6.
法律责任是指在逻辑上相互衔接的法律关系组成、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对象承担的社会责难,而法律责任条款是指在法律文本中表达法律责任内容的条款。法律责任条款的设置规则是在设置理念的统领下,在设置原则的基础上所衍生出的一系列具体规则。法律责任条款的科学设置需要有效的规则指引,在确定责任条款设置依据的基础上,责任条款设置的规则主要包括责任条款表述的科学性,责任条款内容的准确性,责任条款逻辑的合理性,责任条款语言的规范性等。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解析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着手,厘清公司社会责任包括道德责任和法律责任,其中法律责任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底线,道德责任是企业社会责任的理想.而实现对企业社会责任规制的关键在于探寻企业社会责任由法律约束通向道德规制的径路.现阶段,可以从法律对"社会契约"的维护和法律对"公司治理"的完善两方面,构建企业社会责任在法律与道德之间的桥梁.而未来,则应构建具有光谱化特点的法律规范体系,以实现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全面规制.  相似文献   

8.
企业经营责任制是根据国有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原则设计的一种以实行厂长负责制、强化厂长(经理)的作用,调动经营者及企业职工积极性、改善企业运行机制为特点的企业制度。①它在全国部分城市试点中显示强大的生命力,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笔者认为,企业经营责任制能够博采租赁制、承包制、股份制和资产经营责任制的长处,并将它们融为一个有机整体,是搞活国有企业的一种较好方式,但同时又存在着待完善和值得进一步商讨的地方。本文试就企业经营责任制的性质、企业经营责任合同的主体和内容、企业所有权等法律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民营企业虽有别于国有企业,但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也是责无旁贷的。把握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发展态势,分析民营企业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等四个方面的内容,有助于改善企业生态环境,加快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  相似文献   

10.
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的局限与出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现阶段有关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的规定看,授权经营的性质非驴非马,授权经营的内容不清不楚,从而导致授权方(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与被授权企业的关系不明不白,本该在授权经营中成为“主角”的被授权企业却落得不尴不尬。为改变这种状况,有必要借用信托制度来改造现行的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制度,即从法律上明确授权方与被授权企业之间为信托关系,进而依据信托法原理来界定授权经营中各方的权利、义务及责任。  相似文献   

11.
国资委的成立使政府、国有企业经营者、和职工的权利义务关系产生了新的变化,为制定新的法律制度提供了契机.健全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制度,完善国有企业的监督机制,是国有企业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的有利保障.  相似文献   

12.
国有资本运营的基础性法律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有资本的有效运营,关键并不在于投资方案的设计、投资方式的策划、投资操作的技巧等技术性问题,而在于国有资本运营的基础性制度的科学构建。我国的国有资本要想得到有效的运营,必须在企业的产权结构、用人机制、权责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以及外部制度环境等六个方面进行重大的改革。  相似文献   

13.
国有独资公司是国企转轨公司制运作的较为常见的实现形式,一方面这是国有企业建立企业制度的积极探索,另一方面又因其具有股东唯一的特殊产权结构造成内部法人治理制度的局限性.文章分析了国有独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缺陷,明确应以董事会建设为核心,以引进外部董事为措施,完善国有独自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4.
如何对国有企业经营者进行有效激励,一直是理论界和企业家们研究、探讨和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也是多年来政府想解决却一直没有完全解决好的问题。本文从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薪酬激励历史沿革、存在的问题、目前国有企业经营者薪酬激励推进改革的主要方式等方面进行阐述,并进一步提出完善国有企业经营者薪酬激励模式的对策和思考。  相似文献   

15.
对国有企业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国有企业改革是目前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 ,应结合国有资本退出采取股份制改造等方式 ,通过建立健全配套法规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引入独立董事 ,完善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 ,把国有企业改造成为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企业法人。  相似文献   

16.
选配好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已成为国企改革至关重要的一道关口。试图通过对目前国有企业领导班子选配中存在的弊端进行剖析 ,并建设性地提出一些解决办法 ,以待解决好国企改革中这个最关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中南地区某大型国企的调查发现:与管理人员相较,普通工人在收入分配、权力占有、受教育程度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皆处于弱势,资源占有的失衡使普通工人不平等境遇凸显,双方对自身地位、企业出路等问题的感知存在较大分歧。然而,在分化的过程中,双方对国企改革、社会转型暴露出的社会不平等状况存在相似评价,特别是普通工人受市场退出机制的约束,对管理者高度依赖;中低层管理人员与普通工人在国企变革中亦共同经历着不利阶层位置上不同程度的分配不平等,扮演着"缓冲层"的角色,规避了普通工人与管理人员对立局面的形成。以马克思的阶级理论来考量,双方的阶层分化还处于过程之中,尚未最后定型。  相似文献   

18.
邹燕秋 《南都学坛》2000,20(2):65-66
国有企业未能摆脱困境的根本原因是对经营管理者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对此亟待加强对经营管理者的内部监督、产权监督、财务监督、制度和法律监督、社会监督及经营管理者自我监督力度  相似文献   

19.
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一直以来都是企业管理创新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特别是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它们在拉动GDP增长的同时,还要承担相当大的社会责任,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活动显得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相关理论的简述,针对现今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20.
论企业国有资产的诉讼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国有资产可以通过诉讼的方式进行保护,企业自身负有提起诉讼保护企业国有资产的责任,但由于企业国有资产缺乏所有人的终极关怀,缺乏人格化、具体化的初始委托人,仅有企业自身的保护是明显不够的。必须建立起企业自身提起诉讼保护、国有股权代表提起股东诉讼保护、检察机关提起公诉保护和国有企业职工提起公益诉讼保护的多重诉讼保护体系,以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