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近代史的知识分子堆里,梁启超的才能无人能及。24岁之时,就名满天下。袁世凯对他的才华,都是敬佩有加。“戊戌变法”失败,流亡日本12年之后,梁启超在袁世凯函电不断的催促下,回国就任法务次官。袁世凯在梁启超刚刚踏上中国的土地时,给予梁启超空前的礼遇。给他住贤良寺,贤良寺那是当年曾国藩、李鸿章做封疆大吏入京时住的地方。给予一个手无寸铁只有一支笔的梁启超这样的礼遇,对于善玩政治的袁世凯来讲,肯定有着自己的政治目的。知识分子总有知识分子的可爱,他们不复杂,看问题总爱从好的方面去考虑,不愿把人看得太坏。梁启超并不知道…  相似文献   

2.
规则与规矩     
光绪二十二年(1896),李鸿章访问英国.其间,英国首相索尔兹伯里,组织阁僚为李鸿章踢了一场足球.看台上,李鸿章问索尔兹伯里:"众人踢一个球,何不一人一个?"首相回答:"这是规则."李鸿章不解,说:"下人看主人踢球,不合规矩." 显然,这一问一答,透出文化不同,认知不同现状.李鸿章讲"规矩",索尔兹伯里奉"规则".两者...  相似文献   

3.
张鸣 《领导文萃》2014,(24):37-40
正在晚清重臣中,张之洞属于跨世纪的人物,从19世纪活到了20世纪,因此有照片传世,还不止一张。照片上的张之洞,是个一把胡子的干巴老头,没有什么招人喜欢的地方,当然也没有什么讨人嫌之处。说他是"可人",当然不是因为长相,而是此老的为官之道。曾国藩说李鸿章拼命做官,俞樾拼命做学问,言外之意是李鸿章为官有道,会做官而且能做官、做能官。但是,如果跟张之洞  相似文献   

4.
刚刚热播的59集大型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将纷繁复杂的清末故事与斑驳陆离的民国历史搬上荧屏,创作人员与演艺人员煞费苦心,在不少方面是有了创新与突破的。但余以为,电视剧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殊难还历史真相,殊难研究好历史。《走向共和》也难走出这个规律。对李鸿章的过分美化就说明了这一问题。20世纪80年代本人出版了全国第一部描写清代名将左宗棠的长篇历史小说《名将吁天记》,书的开头就写了左、李廷辩,揭示了塞防与海防之争的内幕。由于左宗棠与李鸿章是政敌,要写透左宗棠,我对李鸿章也着力研究过。《走向共和》对李鸿章是过于美化…  相似文献   

5.
李鸿章之死     
刘澍 《领导文萃》2013,(3):84-87
李鸿章知道中国局势有大变,他问英国人卜力:"我听洋人说如果北京公使都被杀了,那么列强就有权进行干预,并宣布要立一个皇帝,如果是这样,你们会选谁?也许是个汉人?"卜力感到李鸿章暗示自己想当皇帝,便说:"西方大概会征求中国最强有力的人的意见,看他认为谁最好。"李鸿章眯起眼睛,过一会儿才说:"慈禧是中国最强有力的人。"此间,孙中山派两个革命党人来见李鸿章,想让他举起推翻  相似文献   

6.
《走向共和》是否美化了李鸿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段时间在央视一套热播的大型历史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成为广大电视观众关注的焦点,剧中北洋大臣李鸿章励精图治的形象更是引起了不小的争论。历史上的李鸿章到底是卖国贼还是忧国为民的忠臣?记者采访了目前国内研究李鸿章的权威和专家,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史学博士翁飞先生和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朱浒先生。李鸿章的形象基本符合史实翁飞先生认为,《走向共和》剧中对李鸿章这个形象的刻画非常传神,改变了以前一贯的卖国贼形象,基本符合历史原貌,但有少许拔高。历史上的李鸿章可以说是一个悲剧式的人物。他确实眼…  相似文献   

7.
正很多当代中国人的历史知识仅限于中小学的教育,在那些重意识形态轻历史原本的教科书中,李鸿章的头上的大帽子是"镇压太平天国的刽子手"、"签署《马关条约》的卖国贼"。其实历史上的李鸿章对他那个时代的中国的政治经济内政外交所做的贡献远远超过同时代的任何一个人。梁任公百年前对李鸿章的历史眼光远远超过一些当代中国人对李鸿章的历史认识。梁先生认为:"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  相似文献   

8.
正又逢甲午年,自然而然我想起了李鸿章——这位悲剧主角,洋人称赞他为"领航员",他却自称是"裱糊匠"。甲午年后,那座风雨飘摇的"纸房子"(清王朝)已千疮百孔,李鸿章纵有回天之心,也无回天之力。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初夏,李鸿章出任专使,赴俄国庆贺沙皇加冕礼是虚,签署《中俄密约》是实。此后行程便是游历和考察欧美。他访问法兰西期间,恰逢万国运动会(奥运会前身)在  相似文献   

9.
人岂易知耶?     
袁晞 《领导文萃》2014,(8):75-78
很多当代中国人的历史知识仅限于中小学的教育.在那些重意识形态轻历史原本的教科书中.李鸿章的头上的大帽子是“镇压太平天国的刽子手”、“签署《马关条约》的卖国贼”。其实历史上的李鸿章对他那个时代的中国的政治经济内政外交所做的贡献远远超过同时代的任何一个人。梁任公百年前对李鸿章的历史眼光远远超过一些当代中国人对李鸿章的历史认识。梁先生认为:“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  相似文献   

10.
位于土默特右旗美岱召镇,地处大青山山脚。由城墙和建筑群组成塞北明代著名“城寺”,它的前身是大板升城。1606年称灵觉寺,清乾隆赐名寿灵寺,又写作灵照寺,俗称美岱召。它背倚大青山,前临土默川,召庙东侧还有一条沟谷称为美岱沟,俗名清水沟。这一带山势险峻、水源丰富、树木繁茂,自古以来是个得天独厚的地方。  相似文献   

11.
<正>转眼之间,距离那场给整个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和屈辱的甲午战争已经过去了两个甲子。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对那场战争的绝对主角李鸿章的认识也越来越脸谱化了。李鸿章一辈子主要干了三件事——做官、办洋务、搞外交,这也是认识李鸿章的三个视角。这三个视角给李鸿章形成了三张脸谱。  相似文献   

12.
讨价还价     
《领导文萃》2007,(12):95-95
1895年,李鸿章前往马关和日相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这是其中一段对话:李:昨日我派经方至贵大臣面谈各节,一一回告。贵大臣丝毫不放松,不肯稍让。  相似文献   

13.
刘大庆 《经理人》2014,(11):104-109
正藏地的神秘,天葬可谓第一。位于藏地扎耶巴寺的天葬台,由于一次神鹰的大批死去,被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但它也因为失去了神鹰的眷顾,使得这里变得荒芜一片,但这里的藏人还在等纯洁恢复的那一刻。说起藏地的神秘,天葬可谓第一。由于民族的差异,汉人很少有机会亲眼目睹,但是如果有天葬台被废弃,情况就不同了。这次正好又要去藏地的扎耶巴寺,便要去探望这一神秘中的神秘。藏地江南这是我第三次去拉萨的扎耶巴寺了。扎耶巴寺地貌特点就是悬崖上洞窟群,它是吐蕃时期西藏  相似文献   

14.
<正>李鸿章(1823—1901),字渐甫,号少荃,安徽庐州府合肥县人。他少年时期拜李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为师,攻读经史,打下了扎实的学问功底。道光二十四年,他第一次科考落榜后,进入曾国藩幕府学习,成为曾国藩的重要幕僚。道光二十七年,李鸿章考中进士,被选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李鸿章以翰林院编修身份回家乡组织团练与太平军作战,曾国藩攻下安庆后,命李鸿章在安徽募组淮军,和湘军一起剿灭太平天国。接着李鸿章参与平定了捻军叛乱,保住了即将  相似文献   

15.
刘畅 《领导文萃》2010,(4):98-101
<正>李鸿章的一生,伴随着清王朝走过风风雨雨四十载,从鼎盛走向衰落,直至灭亡。无论生前还是死后,他都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康有为称李鸿章是"维新之同志";梁启超评价他:"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毛泽东在《讲堂集》说  相似文献   

16.
做官五帖     
孙香我 《领导文萃》2009,(24):79-80
一李鸿章曾有言曰:"天下最容易的事便是做官。倘使这人连官都不会做,那就太不中用了。"李鸿章乃官场中老油子,此话当是有感而发,大概不是骗人的。连官也不会做,世上有这样的人吗?若有,我倒想见见他呢,如此"太不中用"之人,该是多么拙朴可爱,教人心窍慕之,忍不住想和他坐下来弄壶茶吃吃,谈谈心。如今世上,会的人太多——会做官、会挣钱、会讲《论语》,不稀奇,不会才稀奇。  相似文献   

17.
慧眼识才     
李鸿章曾带了三个人去拜见曾国藩,请曾国藩给他们分派职务。不巧曾国藩散步去了,李鸿章示意那三个人在厅外等候。不久,曾国藩散步回来。李鸿章说明来意,请曾国藩考察那三人。曾国藩说:不必了,面向厅门、站在左边的那位是个忠厚人,办事小心,让  相似文献   

18.
王战初 《领导广角》2001,(10):44-44
8月18日,风和日丽,阳光灿烂,市委覃远通书记、县里的莫书记、覃县长一行到我镇调研。领导们一进镇政府大院,就笑着对我们说:“这里好啊!山青水秀,环境幽雅,不错,是个好地方!”我代表镇党委和政府做了汇报,并用四句话概括了我镇现状:“山高路烂阻发展,民贫镇穷财力薄,山多田少有潜力,人杰地灵有希望。”覃书记说:“进出寺面这条道路的路况确实太差了,全市所有的乡镇我都到过了,  相似文献   

19.
重识李鸿章     
作为晚清第一重臣的李鸿章,由于所处的世代是中国积弱积贫的时期,在艰难之世李鸿章只手补天,到底力所不逮没有挽救大清王朝的衰败的命运。他通过一系列的自强球求富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但是由于李鸿章所代表当时的清政府签定过重大的不平约极大的损害了中国的利益,为时人所恨后人所误。作为一个非常复杂的历史人物,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其功过誉毁可谓欲说还休。  相似文献   

20.
<正>湘淮党争是晚清最突出的朋党之争。以李鸿章、左宗棠分别为首的湘淮两党,不顾外敌压境,在窝里斗方面不遗余力,乃至衍生出无能之辈去前敌"挑大梁",毁人又误国。左宗棠因湘淮派系之争,以及对国防政策之歧见,与李鸿章素来不睦,甚至势同水火。湘淮党争不仅耗去了左宗棠与李鸿章的有限才华,同时,还直接导致了人才选拔上的腐败。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亦与用人腐败有关。光绪初年,李鸿章奉命创建北洋水师,从国外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