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新世纪领导者》2006,(9):59-59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东山恤孤院31号(现恤孤院路3号)召开。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陈潭秋、恽代英、瞿秋白、张国焘、李立三、项英等来自全国各地及莫斯科的代表近40人出席大会,他们代表了全国420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参加了会议。陈独秀主持会议并代表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作报告。  相似文献   

2.
孙郁 《领导文萃》2010,(14):76-79
<正>陈独秀与张国焘,按天分,都可以成为很好的学者,当时的环境,却让他们做了另外一种选择,即由学术转向政治。他们自愿放弃学人身份,甘愿做一个革命者,把"五四"的文化风潮,从书斋转向社会。  相似文献   

3.
党的二大     
《新世纪领导者》2006,(8):52-52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共12名(有一名代表姓名不详),代表全国195名党员。这些代表是:中央局委员陈独秀、张国焘、李达,上海的杨明斋,北京的罗章龙,山东的王尽美,湖北的许白昊,湖南的蔡和森,广州的谭平山,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代表李震瀛,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中央局代表施存统。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领导者》2006,(10):50-51
张国焘设宴拉拢彭德怀、聂荣臻 毛泽东和张国焘彼此失去信息是在太革命失败后。在一片白色恐怖中,毛泽东去了中国农民中间,张国焘则去了遥远的莫斯科。两年后,张国焘回国即被中央派往鄂豫皖根据地,那时毛泽东正率领着一支红色武装转战于井冈山的密林之中。  相似文献   

5.
张国焘出走     
当张国焘从王明的口中获悉李特、黄超被处决的消息,精神受到极大的震动。王明奉共产国际的指示从苏联启程回到延安后,俨然以钦差大臣和中共领袖自居。张国焘挨过王明的整,对他表示冷淡。当王明与张国焘单独谈话时,问起在草地的那场争论的症结。张国焘说:“除批评党中央的政治路线外,可以说是争夺军事领导权。”王明说:“这不尽然,另一个主要原因是托派在暗中作怪。”他告诉张国焘:“李特、黄超就是托派。他们在迪化经邓发审问,已招认是托派,并已枪决了。”张国焘听到他信任的部下竟被处决,痛心地说:“李特、黄超是托派,那任何人都可被指为托…  相似文献   

6.
王树增 《领导文萃》2007,(1):124-129
在欢迎张国焘的酒会上,大家都有意回避着不同意见 毛泽东和张国焘彼此失去联系是在大革命失败后。在一片白色恐怖中,毛泽东去了中国农民中间,张国焘则去了遥远的莫斯科。两年后,张国焘回国即被中央派往鄂豫皖根据地,那时毛泽东正率领着一支红色武装转战于井冈山的密林之中。  相似文献   

7.
韩璐 《领导文萃》2011,(Z2):88-91
许世友曾说:"党内除了主席,谁也不是张国焘的对手"。而在毛泽东的记忆中,与张国焘的斗争是他一生中最灰暗的时刻。任何一本中共党史,都跳不过张国焘这个名字,他在历史上的功绩和错误都无比鲜明,有文章用A面和B面来解读他的一生,  相似文献   

8.
1935年6月12日,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夹金山下懋功胜利会师。可是,两军会师的欢乐气氛不久就被张国焘反党分裂行径冲淡了。中共中央为了团结和争取张国焘,派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及林伯渠、李富  相似文献   

9.
金一南 《领导文萃》2014,(14):56-58
正毛泽东在中央苏区,张国焘在鄂豫皖苏区,他们都取得农民出身将领的衷心拥护。中央苏区鼎盛时期,红军兵力超过十万,鄂豫皖苏区转移到川北苏区时,达到八万多人。两个人还有一个共同点,讲话极富鼓动力。毛泽东的讲话,语言直入普通将士、普通民众的心里,张国焘也是这样。刚开始,张国焘在北大当学生的时候,据他回忆,自己演讲是不行的。在北大上学时,他担任讲演部部长。"五四"运动中,有一次街头演讲,一开始,听众有一百多人,张国焘和同学喊得声嘶力竭、满头大汗,只有一位老牧师站在一旁,一直耐心听到最  相似文献   

10.
张琴 《经营管理者》2013,(15):356-356
陈独秀是五四时期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宣传者。五四时期陈独秀对东西文化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本文旨在厘清五四时期陈独秀的东西文化差异观及对其东西文化观进行简要评价。研究五四时期陈独秀的东西文化差异观,对于研究陈独秀的思想、深入开展中西文化问题的讨论,都具有巨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书推荐     
《领导文萃》2013,(22):128-129
《陈独秀全传》 尽管陈独秀的传记有不少了,但唐宝林的心血力作《陈独秀全传》是最有学界影响的。陈独秀复杂的人生被各种肯定和否定,也被各种误解和抹杀,但在真实的历史面前,一切不辩自明。这本书为陈独秀做了最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1927年八七会议后,陈独秀到上 海隐居。因生活困难,加上寂寞难熬,陈独秀埋头写《中国拼音文字草案》。书稿写成后,陈独秀想卖给商务印书馆,于是想到了胡适。  相似文献   

13.
《新世纪领导者》2006,(11):52-54
在中央的一再催促下,1935年9月1日,张国焘终于下达了东进的命令。但是,左路红军部队东移的第三天,张国焘突然发来了电报,说由于嘎曲河水上涨无法渡河.不但已经命令部队返回阿坝,而且还要求右路军掉头重新向南进攻松潘:  相似文献   

14.
<正>陈独秀喜欢毛泽东的韧劲:"我喜欢湖南人的奋斗精神。"毛泽东追忆陈独秀:"我们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学生","他对我的影响也许比其他任何人的影响都大。"毛泽东说,陈独秀是思想界明星青年毛泽东是《新青年》的热心读者。他在读过陈独秀的《今日之教育方针》后,深受启发,写下《体育之研究》。他的老师杨昌济读后,十分赞赏,将此文推荐于陈独秀,并发表于《新青年》,这是毛泽东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此文与陈独秀的《今日之教育方针》如出一辙,都提倡武勇刚强的世风和朝气蓬勃的人生。  相似文献   

15.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新青年》“一枝独秀”,使陈独秀声名鹊起。1917年1月4日,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同月,蔡元培聘请了只有秀才学历的陈独秀任北大文科学长一职(相当于副校长),陈独秀与胡适等人在北大以《新青年》为阵地,掀起了新文化运动,遭到了守旧势力的仇恨,社会及学校的各方旧势力集结在一起,对新文化进行围剿。他们造谣陈独秀嫖妓,而且陈独秀与人为争一个妓女而抓伤妓女的下体隐私部位,1919年3月,陈独秀被迫离开北大。1919年6月11日,陈独秀在北京新世界游艺场顶部露天平台上散发传单而被捕,在各方的营救下,1919年9月16日陈独秀以胃病为由,被保释出狱,但其行动仍然被北洋政府严密监视。1920年2月,为了防止警察的追捕,李大钊赶着一辆驴车化妆成年关下乡收账的账房先生,陈独秀坐在车内,装成东家模样,还把帽子压得低低的以防引入注意,  相似文献   

16.
提起周恩来总理,不论"敌"、"我"、"友",无不给他以极高的评价,具有显而易见的认同性。曾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高级领导人,尔后以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身份叛变投敌的张国焘,在论及周恩来时说了句自己内心的看法:周恩来为人和顺,善于结交朋友,从不走极端,总是能使自己适应现状。当年,张国焘从陕甘宁去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公干,擅自出走,在武汉八路军办事处  相似文献   

17.
由于政治主张相悖,陈独秀、胡适分道扬镳,但这并没有影响他们之间的友谊。陈独秀一生遭绑架一次,四次被捕。遭绑架那时他与胡适还不相识。后来的四次被捕,胡适均不遗余力地积极营救他。1919年6月11日,陈独秀因散发反对北洋军阀政府的《北京市民宣言》被捕。胡适利用在京的安徽名人与时任警察厅长的皖人吴炳湘的同乡关系,去打通关节。他给张东荪主编的《时事新报》写文披露陈独秀在狱中受到的非人道待遇。在《每周评论》发表《威权》一诗,抨击北洋政府无视人权的专制统治。在强大舆论压力之下,北洋政府不得不释放陈独秀。1921年10月4日,陈独…  相似文献   

18.
1931年,张国焘作为中央代表来到鄂豫皖苏区,任鄂豫皖中央分局书记兼鄂豫皖军事委员会主席。是时徐向前则任红四军军长、红四方面军总指挥。这对“搭档”在历史的大潮中决裂,各奔前程:一个后来成为共和国开国元帅,另一个投敌叛变、最后在国外凄凉死去。这里讲述的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与四方面军会师后,徐向前拥护中央北上决策,但又不愿将四方面军拆为两半,在毛泽东与张国焘之间所作的艰难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安庆江边,陈家的老屋早被拆毁,原址上竖立着一块碑,说明这是革命烈士陈延年、陈乔年家的旧址,并没提到他们的父亲陈独秀。受到"托匪"的牵连,陈独秀的子女们,自然处于被遮蔽的状态。  相似文献   

20.
正1921年、1922年,陈独秀两次被捕,此事引起了党中央的注意:需要加强保密和保卫工作。于是,党的工作机构进一步隐蔽化,特别是对陈独秀,决定让他单独隐蔽起来,其住址不告诉任何人,包括党中央和其家里人。平时陈独秀自己到党中央机关来办公,阅看和签发文件,他走后谁也不知道他住在哪里。这样,他就与高君曼和两个孩子——陈鹤年、陈子美隔离分居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