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当今时代,人类社会步人了一个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重要时期,也步入了一个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的重要时期”。他接着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他最后强调,“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2.
孔子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编辑家,在我国编辑历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他在编订六经的实践过程中所反映出的“述而不作”的编辑原则、“无征不信”的编辑理念、“多闻阙疑”的编辑方法和“择善而从”的编辑标准都值得我们编辑工作者好好地学习传承。  相似文献   

3.
孙健敏 《经理人》2006,(10):60-60
未来的领导,不在于你说了什么和知道什么,而在于你做了什么和如何做十多年前,我第一次去国内一家通讯公司,机场有司机接,坐上车,接下来的对话,却令我至今难以忘怀。“孙教授了解我们公司吗?”“不太了解。”“那利用到公司前的这个时间,我给你介绍一下我们公司吧。我们公司啊,……”听着他的介绍,作为管理学教授的我,顿时生出许多感慨:他对公司很熟悉,从历史到产品;他对公司很有感情,其内心深处的认同、自豪和满足溢于言表。这在当时的民营企业中是不多见的。“我们公司是私人公司,但我们老板没有自己的专车。”听到他的这个介绍,我不以为然…  相似文献   

4.
苏东坡是一个留下了多方面影响的历史人物。作为封建官吏,从政自然是他的“业”;为官之“余”,他也很有作为,其诗词歌赋,无论是水平之高,还是数量之多,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屈指可数,堪称一代文豪。他留下了“苏堤垂柳”、“东坡赤壁”,至今文人喜吟“大江东去”,百姓不忘东坡德政,可谓“业”显“余”彰。这种历史现象耐人回味。  相似文献   

5.
我们对陈独秀曾误解多年。一提到他的名字.就会不假思索地说,哦,他是个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前中共领导人。既然是“右倾”,单凭想象,他大概是个软弱无能、任人摆布、仰人鼻息、一身媚骨的人。但随着历史档案的解密、历史真相的披露,我们这才知道,他原来是一个特立独行、铁骨铮铮、光明磊落的硬汉子、伟丈夫。当然,人品是人品。错误归错误,不妨分而论之。  相似文献   

6.
张玮 《领导科学》2004,(7):14-16
日前,有报纸“重磅”报道了关于仇和在担任中共江苏沭阳县委书记与宿迁市委书记期间,以非常手段推进的一场又一场的“激进”改革。他的改革成效卓著,而他本人也成了一个“最富有争议的市委书记”。文章甫发,一石激起千层浪,各方评价纷至沓来。仇和是酷吏还是青天?他是改革闯将还是在开历史倒车?“仇和模式”能否推广,能不能用人治来推动法治、用不民主的方式来推进民主?尽管各有论说,但笔者以为在全面建设现代化的今天,我们必须对“仇和模式”保持足够的警醒。“仇和模式”的出现仇和,是一个“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农家孩子”,1977年考入江…  相似文献   

7.
德国哲学家马尔库塞在批评资本主义制度的负面效应时,提出过“单面人”概念。“单面人”,是资本主义制度不可避免的产物,是人类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难以避免的现象,这是一种“异化人”。他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人在其自身发展中的片面性和残缺性。许多西方学者对这一历史现象,作出了许多深刻而具体的揭露和批判。今天,我们为了抵御和防止西方反动势力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西化”、“分化”和瓦解,需要提出另一个新概念——“两面人”。  相似文献   

8.
季雨 《决策探索》2004,(7):91-91
“遵义会议”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邓小平是当年的参加者之一。他清楚地记得当年会议在哪个房间里召开,自己坐在什么位置.讨论的什么问题。但“文革”期间,这一历史事实却被林彪、“四人帮”否定,林彪、“四人帮”诬蔑他“篡改历史.硬将自己塞进遵义会议”,“是捞取政治资本”。邓小平的照片也被人从遵义会议纪念馆的墙上取了下来。面对林彪、“四人帮”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理论是对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科学概括和总结,是建立在对建国以来的历史进行正确分析和认识基础之上的。邓小平作为党中央第一代核心领导集体的成员、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熟悉我们党从开头到现在的历史,对许多重大事件的历史过程都比较了解”。(《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72页)因此,他对建国以来历史的分析和评价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国史,总结历史经验的指导思想,也为我们分析和研究国史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中,“有曲折、有错误”,存在着两种发展趋向 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  相似文献   

10.
学济南交警     
1.大禹堪称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水利专家,他治理水患,改“堵”为“疏”,成效斐然。2.我刚接手“黑松林”时,由于管理混乱,纪律松懈,人心惶惶,企业濒临倒闭。我深感纪律不抓如一盘散沙,人心不齐,泰山难移。3.抓考勤的第一天,许多员工的焦点都关注在我们从严管理的“第一把火”上。4.第一个员工迟到3分钟,他看到大家很严肃,只好掏钱认罚。然而,我们要的并不是罚款,而是心灵的震撼。5.我们并未对这个迟到的员工罚款,而是学济南交警的做法,让他协助我们抓考勤,等第二个迟到者接替,他再换岗,以此类推。6.这一招还真灵,第二天竟无一人迟到。看来,…  相似文献   

11.
我们是否提“邓小平思想”? 跨时15年的中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历程,是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一段历史辉煌。 指导这场实践的亦是中国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辉煌。 这个理论的来源是邓小平——他  相似文献   

12.
俗人宗庆后     
杨吉 《经营管理者》2009,(4):106-106
在他身上我们能看到很多时代烙印和历史痕迹,而这一些恰恰是中国体制开放后第一代创业者的普遍特征:出身贫寒而心有不甘,信奉“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的“斗争”哲学,能吃苦、愿耐劳、勇拼搏、敢冒险,清于世故、圆融通达。  相似文献   

13.
<正> 史蒂夫·乔布斯——苹果公司的创办人,富有传奇色彩的个人经历几乎就是“苹果”的发展历史。美国《时代》周刊说,“乔布斯无论做什么,世人总在关注。”他曾被称作“硅谷狂夫”、“工作狂人”,他霸道专制的作风令他的属下议论纷纷。不过人们对他怎样评价从来不是乔布斯最重视的问题,他始终不变的还是他对苹果公司的一往情深。  相似文献   

14.
大家不会对海因茨(HenryJHeinz)这个人感到陌生吧?因为我们至今还在享用着他的创造。比如,你肯定吃过番茄酱吧?吃过汉堡包、炸薯条吧?海因茨生于1844年,在美国历史上被称为“腌菜之王”。他是世界上最大的食品加工企业的创始人,他的腌黄瓜、番茄酱及冷冻马铃薯,至今外销量仍居全美国第一位,一百多年来独步全球,并带动了汉堡包与薯条业的兴起。他成功的哲学是:“忍耐着结实”。最近读到张文亮的《东山再起》一文,别有意味地探讨和剖析了什么是海因茨式的“忍耐”,以及这种忍耐力的来源———在欧洲莱茵河畔,有一块物产丰富的…  相似文献   

15.
《领导文萃》2008,(22):38-40
卡拉季奇.1995年被前南国际法庭以种族清洗和反人类罪通缉,在躲过近乎传奇的13年的追捕后,终于落网。西方称他为“欧洲的拉丹”,穆斯林、克罗地亚人视他为“魔鬼”,但许多塞尔维亚人则称他是骄傲与英雄。然而,所有这些评价对卡拉季奇来说都过于极端。他的手上沾满鲜血,但那更多的是一个历史悲剧,卡拉季奇只是一个当局者,他逃不出历史的魔咒。  相似文献   

16.
史学家刘大年说:“胡乔木同志长期主管思想理论工作,对于如何加强祖国历史的研究,他倾注的心血是不少的。”党史专家胡绳这样评论胡乔木:“他在填写有关自己经历的表格时,把他自己称为党史学者,这是因为他在科学工作上的成就特别表现于党史学上的原故。”史学家沙键孙也认为,胡乔木是“中共党史研究的权威学者,  相似文献   

17.
随着“法轮大法研究会”被取缔,李洪志在现代文明社会搬演的一出历史荒诞剧终于草草收场。“法轮功”这一邪教将成为历史的陈迹,“法轮大法”也变成了人们谈论的笑料。然而,历史并不轻松,“法轮功”现象留给了我们大多的课题和思考。思考一:“法轮功”的要害在于它的政治目的性尽管李洪志一再表白他对政治不感兴趣,“法轮功”的所做所为毕竟无法掩盖其明显的政治意图。从围攻新闻单位到对各级政府施压;从挑动制造事端到在中南海聚集示威,所有这些,无一不暴露出其政治本性,那就是反科学、反政府、反社会。这也正是邪教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8.
“人类终将战胜非典型肺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洪涛4月26日在香港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历史已经多次证明,人类不会被传染病征服,而是征服了多种传染病毒。他说,“非典”是一种新的传染疾病,这也是病毒学面临的新课题。虽然目前还没有特别有效的方法来治疗和预防,但我们有信心可以战胜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控制与应急处理办公室主任杨维中说,尽管“非  相似文献   

19.
侯会 《决策》2010,(8):90-91
沈榜的所作所为,是中国历史上“政务公开”的首次尝试。他并非打着“公开”的旗号,罗列一堆“同比”、“环比”的百分数,故意让人摸不着头脑。他的作法简单而明了,就是把政府财政档案全部公开。  相似文献   

20.
历史是一条河,不能切割,筑坝拦截也只是蓄势待发而已。虽然我们讳言“文革”,但“文革”的幽灵却总要纠缠我们。中国要从“文革”的阴影中走出来,人际关系要由互相猜疑、防范变为互相信任和关爱,必须正视历史,让年轻一代了解历史。只有这样,才谈得上汲取历史教训,才能消除“文革”爆发的社会条件。“投鼠忌器”而任鼠辈逍遥、肆虐,“器”将焉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