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李辉 《社会科学论坛》2007,(10):111-113,117
在抗战初期,国民党政府实施的战时教育政策,是适应战时需要而制定的,具有战时性特点。但同时又是中国近代教育制度和思想的自身变化发展的结果。对该时期国民政府教育政策尤其是高等教育政策的变化进行历史考察,可以窥见历史表层背后的现代民族国家与教育之间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李辉 《社会科学论坛》2007,(20):111-113
在抗战初期,国民党政府实施的战时教育政策,是适应战时需要而制定的,具有战时性特点,但同时又是中国近代教育制度和思想的自身变化发展的结果.对该时期国民政府教育政策尤其是高等教育政策的变化进行历史考察,可以窥见历史表层背后的现代民族国家与教育之间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将合作社纳入战时经济体制,积极制定诸多扶助性政策,从法律、金融、人力、组织等层面为合作社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尽管国民政府的战时合作社政策存有一定不足,但总体看来对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稳定以及支援抗战,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抗战初期国民党经济政策研究余信红1935年,华北危机日益加深,严重威胁和动摇了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地位。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提出,全国人民抗日救亡共赴国难的呼声,国民党及其政府内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主张对日抗战,以及英美开始逐渐改变其过去对日所采取...  相似文献   

5.
抗战期间流行的“战时新闻学”与战时新闻政策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战时新闻学为战时新闻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思想基础和学理依据;另一方面,战时新闻政策反过来又为战时新闻学提供了“法理”支持和政治导向。随着战争的进程,国内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对自由民主的诉求开始复苏,由战争初期的“服从统制”到积极进行反统制的斗争。这种阶段性流变的特点必然反映到新闻与文化传播活动中来。这一变化趋势,与整个大后方思想文化运动的发展趋势是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6.
山东抗日根据地的财经政策及基本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文瑄 《东岳论丛》2002,23(4):90-96
抗战时期 ,中共山东抗日根据地财经政策的产生、制定 ,是随着抗日战争之对敌斗争形势的发展和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与巩固而不断发展完善的 ;根据地在“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 ,“发展经济 ,保证供给”的战时经济总政策的指导下 ,适时制定了各项财政经济政策 ,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根据地财政经济体制 ,在落后的农村建立起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 ,有力地促进了根据地经济的发展 ,创造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基础 ,为夺取抗战的胜利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同时 ,根据地培养了一支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财经工作队伍 ,根据地的财经工作实践 ,也为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乃至建国后全国范围内的财政经济建设提供了丰富经验  相似文献   

7.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为建设大后方工业,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和法令,不仅明确规定了战时工业建设的原则、方针和办法,确立了大后方工业发展布局,而且界定了国营、省营、民营工矿企业的经营范围和界限.同时,为确保战时工业政策的推行,国民政府还采取了制定工业发展规划、调查工业资源、开展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工业投资及贷款、对工业器材实行统制等相关措施.这些政策和措施的施行,不仅促进了大后方国营和民营工业的发展,有力地支持了抗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原有的不合理的工业布局和工业内部结构,使重工业获得较大发展,工业门类比较齐全,基本上保障了战时军需民用,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使国民党政府的对日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九一八”以来的不抵抗主义转变为对日作战。国民党政府之所以能一改过去的不抵抗政策而实行抗战,决非偶然,从根本上说这是国内政治形势和阶级关系发生新变化的结果。本文试就这个问题略作探讨。一、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强大压力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浪潮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不断扩大而愈益汹涌澎拜,对国民党政府走上抗战道路产生了强大的压力,并显示了如下特点;首先,参加阶层广泛。日本疯狂侵华使中日民族矛…  相似文献   

9.
1937年对日全面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主张抗战与建设并重。在金融方面,对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在战前经济金融政策的基础上,国民政府制定实施了战时金融统制政策,在此过程中邮政储金汇业局的经营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四联总处下属的“四行二局”之一,邮政储金汇业局在战时的金融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利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的邮政储金汇业局、四联总处等机构的资料,重点分析邮政储金汇业局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经营活动。这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经济金融政策实施的过程及成效,也可以清楚地认识到邮政储蓄在抗战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七七事变”后,沿海各产盐区先后沦于敌手,大批存盐滞留盐场。为避免存盐资敌,满足战时军需民食对食盐的需求,国民政府根据当时“商疲力竭”的盐业运输实际现状,及时调整盐务运输政策,实行官商并运。抗战初期成立的国民政府最高经济与金融机构四联总处,根据战时盐业运输政策调整的实际需要,大力实施战时盐务贷款政策,利用国家各大银行的金融力量大力开展贴现与放款业务,尽力向国家所属盐运机关、盐商提供贷款。从资金方面确保战时盐业运输的顺利进行,为将沿海大批食盐抢运到内地创造了条件。伴随着战时盐业“官运”规模的扩大,四联总处提高对战时盐业运输的认识,将盐务贷款上升到关系抗战胜利的高度,对于国家所属盐务机关及各地盐运商的盐业运输贷款需求,尽量给予协助办理。历史证明,四联总处所实施的战时盐务贷款,在促进战时盐业运输,满足大后方军民食盐需求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有助于战时食盐的抢运与运销。从而支持了抗战的胜利。  相似文献   

11.
1937年对日全面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主张抗战与建设并重.在金融方面,时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在战前经济金融政策的基础上,国民政府制定实施了战时金融统制政策,在此过程中邮政储金汇业局的经营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四联总处下属的"四行二局"之一,邮政储金汇业局在战时的金融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利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的邮政储金汇业局、四联总处等机构的资料,重点分析邮政储金汇业局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经营活动.这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经济金融政策实施的过程及成效,也可以清楚地认识到邮政储蓄在抗战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对桐油采取了统制政策,但是在战时特殊环境下统购统销政策的出台和修订远远适应不了时局的变化。两湖地区作为国内桐油重要的产销地区,实际实施情况虽未收到预期效果,但还是取得了一定成效,对支持抗战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以西南地区为政治军事战略基地的重大举措对于后来抗日战争的胜利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这一举措客观上也使西南地区得到开发.西南的航空事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不断发展的,尤其是1941年、1943年航空货运量呈现飞跃发展的态势,这与国民政府统治区域的缩小、国民政府战时经济、新的国际战略空运通道的开辟以及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对两次飞跃原因的分析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西南战略基地的确立过程和中国地缘政治的演变,也进一步印证了国民政府立足于外援的抗战政策。  相似文献   

14.
全面抗战开始后中国的整个国民经济陷于战时阶段,农村经济极度枯竭,农业金融已达到恐慌的严重程度。国民政府为解救农业金融恐慌,恢复农村经济以促战事,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即成立专门的农业金融机构,颁布救济农业的政策,实施农贷政策,开展农贷业务,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业金融恐慌不断恶化的形势,但由于货币总量不足,使得战事与救济农业所需要货币产生了二元对立的矛盾,致使另类流弊滋生。  相似文献   

15.
梁晨 《东岳论丛》2004,25(6):178-183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对中国发动了一场全面的侵略战争,其侵略包括了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经济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因素,经济政策是运用经济和发挥经济力量的一把双刃剑,如果不能很好地使用这把剑,不但不能解决好战时的经济问题,更会造成军事失败。为此,日本方面在侵华战争中发动了一场没有硝烟但却一样激烈的货币金融侵略战。日本在中国各地以货币手段,或伪造中方通货或在占领区滥发伪币,聚敛财富,并妄图以此破坏我之金融体系,遏制我战时经济命脉,摧毁我抗战的物质基础。理清全面抗战爆发后日本及其控制下的伪政府在华的货币政策,分析其政策变化的原因与目的,可以展示日本对华金融侵略的真相。  相似文献   

16.
李殿元 《天府新论》2005,32(5):115-119
日本帝国主义于1931年9月18日入侵中国后,虽然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而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以及不顾禁令的军队在内的中国人民就自发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在人民“反蒋抗日”运动的推动下,国民党政府于1936年开始转变立场,决定抗战,并在日本发动全面侵华后担起了组织全国抗战的责任。人民是国家的主体。不能因为政府抗战迟缓只有八年抗战史,而否认中国人民早已抗战且有长达十四年抗战史之事实。  相似文献   

17.
全面抗战期间,国民党为积聚人力、物力、财力以应对战争之需,不断强化对经济的渗透与管制,逐渐形成以统制经济为特征的战时经济。中共对战时统制经济的态度是支持中有批评、反对中有赞同。在抗战初期,中共主张大力发展国防经济,改善人民生活;随着统制经济力度的加强,国家资本逐渐膨胀,私人资本发展空间日渐萎缩,中共呼吁节制国家资本,发展私人资本;到抗战后期,尤其是豫湘桂战役后,中共呼吁取消统制经济,争取政治民主。中共对统制经济的态度既受其作为工农利益代表的政党底色、国共关系演变的影响,也与统制经济实行过程中的流弊等诸多因素有关。中共有关统制经济的的考察,丰富了对抗战时期统制经济理论的观察维度,也为中共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治理水平提供了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8.
论近代末期西北地区的金融财政危机向达之近代后期,由于政治腐败,战乱、天灾频仍,超经济剥夺的极端发展等诸多因素合力所致,西北社会经济总体出现崩溃趋势.特别是抗日战争胜利之后,西北战时后方的地位不复存在,战时后方经济的发展势头亦迅即消失.抗战开始后西北物...  相似文献   

19.
由于战争的破坏,加上战时内迁高校教师群体的收入锐减、实际购买能力的低下,及迁入地房屋资源供应的相对不足,内迁高校教师群体住房困难、问题严重。虽然国民政府加强管理,采取补助措施,制定内迁高校教师的保障政策,教育部也拨巨款救助各级教员,但由于战时国内经济状况的恶化,通货膨胀等因素影响,依旧杯水车薪,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内迁高校教师的住房问题,战时整体教育状况在退化。同时,内迁高校教师群体在艰苦环境下,延续了中华文明的火种,为改变东西部文化教育不平衡的状况和抗战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0.
抗战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也是学术研究的重要领域。现阶段有关抗战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抗战文化本体、抗战精神、中国共产党与抗战文化、区域战时文化、战时社会思潮与学术、战时文艺、战时教育与文化名人、抗战文化遗址保护和利用等多个方面。回顾这些成果,有助于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推动抗战文化研究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