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曹操现存诗歌有四言、五言和杂言三种体式,这些诗歌内部存在着艺术水准差异较大的特点,这种差异是由东汉末世的消亡和建安时代的开启这一易代之际的时代背景所决定。诗歌发展至建安,出现了与汉代不同的新局面,而建安诗歌的觉醒正是发轫于曹操。这种觉醒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曹操诗歌创作的轨迹体现了由混沌到觉醒的过程,二是曹操开启了五言诗由言志到抒情的转型。从诗歌史发展历程看,曹操应是汉魏五言诗的真正奠基人。  相似文献   

2.
黄昌年 《船山学刊》2006,(2):114-116
曹操是汉末最重要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倥偬一生,身经百战,写下了不少军旅诗.曹操的军旅诗是曹操军事生活的反映,也是曹操战争经历的见证.曹操经历了汉末诸多的重大战争,如:中平六年(189年)起兵讨董卓;初平三年(192年)追击、收编黄巾军:建安三年(198年)擒杀吕布、陈宫;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袁绍军;建安九年(204年)攻克邺城;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乌桓;建安十三年(208年)与周瑜战于赤壁;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以后的战马超、讨张鲁、伐孙权、征刘备等.  相似文献   

3.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北方略定。他踌躇满志,胸怀天下。为巩固后方,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征乌桓,追歼袁绍残部。五月曹操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途中登临碣石山。他……  相似文献   

4.
钟峰在《诗品》中说;“自王扬枚马之徒,词赋党爽,而吟咏靡闻。……诗人之风,顿已缺丧。东京二百载中,谁有班固《咏史》,质木无文。陷及建安,曹公父子,驾好斯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刘帧王浆,为其羽翼。次有攀龙托凤,自致于属车者,盖将百计。彬彬之盛,大备于时矣!’在汉代文坛沉寂数百年之后,产生了建安文学,它以崭新的风貌崛起,带来了我国文人诗歌的第一次大丰收,并以其特有的“建安风骨”彪炳诗史。这都是与曹操的创作密不可分的。建安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不平凡的年代。时势把曹操这样的人物推上了历史舞台。他“以雄武之…  相似文献   

5.
闵虹 《殷都学刊》2002,(3):75-77,107
汉魏之际 ,文学与政治的亲和 ,自然而然地成了建安作家的共同选择 ,成了一个时代的倾向。”梗概多气”的建安风骨 ,为走向自觉和独立时期的文学争得了荣誉 ,也为文学得到社会及当权者的认可赢得了更多的支持。”雅好慷慨”成为建安大多数作家所追求的时代精神 ,也是这一时期文学创作表现出来的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作为其具体表现 ,就是建安作家群体对功名事业的追求。曹操的政治引领和文学实践正是这一群体追求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6.
建安诗歌山水题材的兴起,标志着华夏山水诗的发轫,除曹操的山水诗作之外,建安诗人对山水景物的观照,更多地表现在游宴题材、女性题材等其他题材之中,山水题材以及意象方式的开启,一诗止于一时一事的写作方法,标志着中国诗歌从原先的言志诗体制、赋比兴的表达方法向着山水诗及意象方式的转型。  相似文献   

7.
<正> 曹操是汉代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诗人。他的诗歌,保存到现在的虽只有二十几首,但它上继先秦两汉民歌的优良传统,下开建安时期慷慨激昂的现实主义诗风,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陈沆《诗比兴笺》云:“曹公苍莽、古直、悲凉。其诗上继变雅,无篇不奇。”方东树更推尊曹操是  相似文献   

8.
贾诩是汉末建安时期曹操集团的重要人物,名列曹操"四大谋士"之一。《三国志》将他和著名的颍川士族领袖荀?及其侄子荀攸合传,地位甚高。然而,为《三国志》作注的史家裴松之对此提出了明确的反对意见,认为陈寿对贾诩的评价过高,对其传纪的安排不伦不类,有背史法。陈寿的安排反映了史家个人识见及好恶等因素在史著撰写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建安九年,曹操控制河北之后,发出抑兼并令,着力抑制豪强廉并土地,减轻农民赋役负担,改革推广新的税制,以租调制代替两汉时期的租赋制,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二○八年),曹操率领十五、六万大军(号称八十三万),攻新野、占襄阳、克樊城,过江陵,顺江东下,企图一举灭掉刘备、孙权,称霸全国。在强大的曹军面前,孙刘为保各自利益,结成军事联盟,统军五万,溯江西上,与曹操初战于赤壁。曹军失利后,退守江北,屯兵乌林(今洪湖县境内)督练水师,与孙刘联  相似文献   

11.
平虏渠为曹操所开,是一条军粮漕渠。建安初,曹操征乌桓,为了保证军粮供给,令董昭开凿了平虏、泉州二渠。泉州渠在今河北,是引泃河入潞河的。而平虏渠究竟在何处,史书记载多有不同。《后汉书·郡国志》雁门郡“卤城”条下,梁刘昭注:“魏志曰:‘建安十年凿渠,自呼(滹沱)入汾,名平虏渠。’”此引文甚谬。魏志中关于这条的记载是:“建安十一年……凿渠,自呼池(滹沱  相似文献   

12.
《泰山梁甫行》是曹植诗作中著名的直接描写贫苦人民生活的作品,在曹植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曹植一生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即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二二○年)曹操去世、曹丕即位为界,分为前后两期,《泰山梁甫行》被普遍认为是曹植后期作品。最先提出该诗写作时间问题的,是清代的陈祚明。他在《采菽堂古诗选》中评道:“写得萧瑟,岂徙封临淄时作耶?”据《三国志·魏志》曹植本传,曹植“建安十六年封平原侯,十九年徙封临淄侯”,到黄初二年贬爵安乡侯,为临淄侯凡十年。但十年中,前九年曹操在世,为曹植创作前期;而后一年则入后期了。陈祚明判定《泰山梁甫行》是“徙封临淄时作”,但对于前后期的问题则未曾关涉。到了朱乾,他则基本上明确肯  相似文献   

13.
从魏晋文人三次著名的集会活动,我们可以看到曹操父子与建安诸子宴饮游园赋诗活动的影响;还可以看到,这类聚会由最高统治者出面组织逐步发展到成为由具有共同文学爱好的人士自由组成,文人的独立自由意识在增强。不仅如此,魏晋文人的集会活动还体现了某种哲学意蕴和民俗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14.
寿亭侯     
《三国蜀志·关羽传》:记关羽随曹操破袁绍于白马,斩绍将颜良之后,曹操“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东汉时封候分县、乡、亭三级,亭侯最小。袁曹官渡之战,两军一接触,关羽就斩了袁军主将,军威大振。曹操论功,以亭侯封关羽,这和建安元年(196),因刘备拒袁术于(?)眙、淮阴有功,曹操表封刘备为宜城亭侯(事见《蜀志·先主传》),事例正同。后来蜀群臣上汉帝表进刘备为汉中王时,所列衔名就有“荡寇将军汉寿亭侯臣关羽。”汉寿是东汉荆州武陵郡属县名,在现在湖南常德市的东北,这个汉寿亭是否就在汉寿县内?或另在一地,已无可考了。  相似文献   

15.
孔融论     
<正> (一) 曹丕把孔融列为“七子”之一,看上去是很古怪的,因为其余六人都可算是曹氐集团的文学侍从之臣,而孔融则是一个反对派。鲁迅先生早已指出:七子之中,特别的是孔融,他专喜欢和曹操捣乱。曹丕在《典论》里有说孔融的,因此也被拉进‘建安七子’一块儿去。其实不对,很两样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更早的是明朝人杨德周,他辑印《汇刻建安七子集》,即剔出孔融,另加曹植以凑足七人之数。曹操在赤壁之战前夜杀掉孔融,跟后代某些帝王大兴文字狱随便杀戮文人不尽相同。对  相似文献   

16.
曹操是三国时代的政治家、军事家 ,同时也是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文以四言诗成就突出 ,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 ,表现了新的时代精神 ,具有苍劲雄浑、慷慨悲凉的风格。诗歌反映了汉末的战乱和人民的苦难 ,高歌开明政治和统一的理想 ,充满了昂扬进取的豪迈精神 ,有力地表现了建安时代的特色 ,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建安文学占有重要地位。建安是东汉献帝的年号(196——220),作为文学史上的分期,建安文学指的是建安时期和在这以前的初平、兴平及在这以后的曹魏黄初、太和、青龙等时期的文学,时间大体有半个世纪左右。这段时间虽不很长,但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天下分崩、风云扰攘、政治思想文化发生了重要变化的时代。作为这种变化的突出一环,建安文学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而且无论题材内容还是形式风格比起两汉文学来都呈现出崭新的风貌,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一文学黄金时代的风云人物,计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蔡琰等人,三曹凭藉他们突出的政治地位、革新精神、文学才能和创作业绩,在其中占据着中坚地位。本文拟就三曹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和评价问题,谈一些粗浅的意见。  相似文献   

18.
“魏讽谋反案”析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安二十四年(219)九月,魏王曹操西拒刘备,屯兵长安,魏太子曹丕留镇邺城。这时,邺城发生了以相国西曹椽魏讽为首的谋反事件,旋即被曹丕镇压。“魏讽谋反案”暴露了建安末年曹操政权内部政治斗争的新动向,值得深人剖析。《通鉴》“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九月”条记载了魏讽谋反事件的始末,移录如下:初,沛国魏讽有惑众才,倾动邺都。魏相国钟繇辟以为西曹椽。荣阳任览与讽友善,同郡郑袤,泰之子也,每谓览曰:“讽奸雄,终必为乱。”九月,讽潜结徒党,与长乐卫尉陈锦谋袭邺。未及期,伟惧而告之。太子丕诛讽,连坐死者数千人。钟繇…  相似文献   

19.
曹操墓出土以后引起了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使人们对二号墓是曹操墓的真实性产生怀疑.在此我谈几点看法,与大家商讨. 一、关于曹操墓应该在山旁还是高岗上的问题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六月,曹操下诏令对身后事作出安排: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  相似文献   

20.
荀悦(148年—209年),字仲豫,颍川颍阴(今河南省许昌市)人。他幼而多才,“年十二,能说《春秋》”。学综儒史,尤长著述。因恨宦官专权,“讬疾隐居”乡里数十年。“时人莫之识,唯从弟彧特称敬焉。”建安元年,他己四十八岁,得知曹操采纳了荀彧的建议,决定奉迎汉廷都许,立即由荀彧引荐,到曹操的镇东将军府工作。不久,汉廷移都许昌,荀悦即任汉廷黄门侍郎,和荀彧、孔融“侍讲禁中,旦夕谈论”,积极为延续垂死的东汉王朝出谋画策。他于这期间(建安元年——二年)写成的《申鉴》五篇,即是这“旦夕谈论”的集结。建安三年,他任秘书监、给事中。时汉献帝雅好典籍,“常以班固《汉书》文繁难省,乃令悦依《左氏传》体以为《汉纪》三十篇”。建安五年,书成奏上,迁为侍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