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人是否自私是热议了一个世纪的话题,其中梁漱溟的观点非常独特,他从根本上怀疑中国人是否自私这个提问的合理性,认为中国人无所谓自私。梁漱溟是从一个极为宏大的文化视角出发理解民族自私性问题的,他把中西方社会差别理解为流派之别,不同意中国文化落后的说法,并把中国现代化进程理解为文化转向过程。在此基础上,他认为中国人有自己独特的、和其社会构造相适应的行为习惯,不能以西方人的行为标准来批评中国人。是否自私这个提问本身就是以西方人行为习惯为标准来评价中国人,因此是一个不恰当的提问。梁漱溟的这些观点对今日的文化自觉、本土化理论创新有极高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开展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思潮研究萧功秦一在中国历史上,从20世纪前夕到此后20年,是一个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时期,在西方挑战的持续冲击下,在民族危机所引起的强大生存压力下,中国人开始自觉地通过体制创新来谋求国家富强,此后中国便进入大规模变革的历史时代。人们...  相似文献   

3.
国际上宣扬的"中国威胁论"内容繁杂,有"经济威胁论"、"军事威胁论"、"生态威胁论"、"意识形态威胁论"、"文明威胁论"等."中国威胁论"与中国的发展强大不存在任何逻辑关系,主要是来自西方国家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曲解、冷战思维的继续以及用资本主义崛起的经验和西方国家关系理论来妄断中国的发展.事实上,中国的和平发展对世界不是威胁而是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20世纪晚期中西之间的知识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多世纪以来,中西之间知识交流有一个基本模式:西方的兴趣主要在于了解中国,而中国则主要着眼于学习西方。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部分程度上是由于西方人自己的优越感,部分程度上是非西方人对这种情况的认可。到20世纪晚期,情况变得复杂:许多西方人自己对西方在文化、道德领域中的优越提出质疑,对于把“西方”和“中国”作为两个各自独立、划分明确的实体的观念提出了越来越多的挑战;与此同时,中国人系统地输入海外的中学,通过西方人的研究来了解中国,以拓宽和深化关于中国自身的知识。总的说来,20世纪晚期中西之间的知识交流仍然处于不对称状态。  相似文献   

5.
中国艺术的最高审美范畴: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当中,无疑都有一个最高的审美范畴在统帅着整个的审美和艺术创造。这个范畴是什么?过去我们都毫无疑问地把它归之于“美”,认为无论是西方艺术还是中国艺术,它的最高审美范畴都是“美”。但是,我们只要稍加考察,就会发现这个结论是颇可怀疑的。我们说西方美学当中的最高审美范畴是美,这一点是可以成立的。西方人确实非常重视这个“美”,他们对“美”的本质不倦地探讨了两千多年就是一个明证。但是在中国美学当中,在中国艺术审美活动当中,是不是也以“美”为其最高范畴呢?笔者以前也是这样理解的,认为美学是…  相似文献   

6.
世纪之交的跨文化对话──评王宁《多元共生的时代》周靖波在东西方文化加强交流、日益走向整合的今天,对每一个关注中国文学的未来走向的人来说,西方的文学理论、批评和创作都是一个巨大的诱惑。面对这个巨大的诱惑,研究者的心态各不相同。有的将它当作一个静态的、与...  相似文献   

7.
在二十世纪初,中国陷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困境,“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提上了日程。为了回答这个世纪性的课题,在这个世纪中,中国人民已经进行了三种选择和试验。回顾这个世纪的历史进程,观看百年风云,把这三种选择试验及其后果作比较研究,对于我们清醒地进入二十...  相似文献   

8.
阿马蒂亚·森,印度人,在西方和印度早负盛名,但是中国人——首先是学术界——熟悉他,当在他荣获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之后。进入新世纪这几年,他的著作被陆续介绍到中国来,接二连三,看来有一些热。热是好事,  相似文献   

9.
20世纪西方教育管理理论评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西方教育管理理论评介崔秀芬王枫秋20世纪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最重要的阶段。在这个时期,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相继进入了现代化的进程。西方管理理论对中国教育管理的影响延续至今,回顾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20世纪西方经营管理理论思潮...  相似文献   

10.
(一)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是缓慢发展时期(公元前21世纪—前5世纪)。与西方※同期相比,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起步晚、速度慢、成果少。古埃及和巴比伦大约在公元前三千年就进入奴隶社会,中国进入奴隶社会的时间比它们晚一千年左右。据15项重要科研成果统计,西方的发明、发现时间比中国平均早一千五百年左右。第二个是蓬勃发展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14世纪)。公元前5世纪,中国提前进入了封建社会,这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腾飞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发展速度怏、成果多是这个时期的显著特点。据二十项重要科研成果统计,中国的发明发现时间平均比西方早一千年左右。从  相似文献   

11.
近代以来,随着殖民进程的开展,西方语言学家把世界语言分为若干种类,影响最大的是19世纪提出的形态三分法,其中把汉语定为最原始的语言。20世纪上半叶,一批中国语言学家提出汉语是一种最进步的语言,形态三分法乃是西人文化偏见的产物。但这一观点并不意味着中国学者因此把中国文明视为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这个观点的提出,既和他们谋求汉语语言学学术独立的目标有关,更和一个“独立”、“自主”、“和平”、“一切以等夷相视”的世界政治理想声气相通。它既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中国文化对“西方冲击”的被动“回应”,又不能简单地视之为“中国中心”的兴起,也并非“西方中心主义”的简单倒置;而是中国人利用古今中外的思想资源,对自己形象和世界理想的营造。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社会急速转型的民国时期,民众精神思想极度贫乏,因而封建鬼神的唯心主义思潮进入大众视野。刘文典用文章对封建的鬼神观进行严厉批判,同时引进了一些西方先进的哲学理念。他深信观念的改变对于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都具有重要作用,主张从西学的角度来改变国人的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13.
李明银在《真理的追求》今年第2期上撰文分析中国历史上科学技术落后的外因,指出在15世纪以前,中国在经济科技等方面领先世界达千年之久,但15世纪以后科学技术急剧地从先进变成了落后,其主要原因是西方一些国家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以后,把先进科学技术变成高价商品,被新兴资产阶级严格保密、封锁、垄断。在封建社会时代,先进科学技术没有成为商品,所以中国古代把“四大发明”为代表的先进科学技术,无保留无代价地传  相似文献   

14.
柏拉图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和诗人,是西方美学和诗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自亚里士多德以来,不少西方学者对柏拉图其人及其思想做出了许多肯定与否定的评价.自20世纪初以来,中国学人在柏拉图对话的译介和研究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柏拉图全集>中译本的正式出版,对于中国学界全面地认识和研究柏拉图的哲学、美学和诗学思想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为新世纪在中国开展柏拉图思想研究和中西古代文化比较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它标志着对柏拉图思想的研究在中国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5.
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在世界史上,三大强人统治着三大强国,即彼得一世(1682—1725年在位)的俄罗斯、路易十四(1643—1715年在位)的法兰西和康熙帝(1661—1722年在位)的清帝国.康熙帝以超群的魄力,打败了俄罗斯人的入侵,维护了帝国的主权与安全;又是同样靠着这种魄力,阻止了西方天主教的侵略先锋.然而,还不到两个世纪,在中国人看来,这个世界便“无道”了:彼得一世的后裔来了,无理地闯过了1689年平等划定的边界,野蛮地将彼得堡的梦想变成了现实——进入黑龙江流域,寻找到由远东通往太平洋的出海;路易十四的后代来了,在东方土地上树起了征服中国的十字架;康熙大帝的子孙则狼狈地逃离皇都,客死于“避暑山庄”,避到另一个世界去见了老祖宗.  相似文献   

16.
对新旧世纪的送往迎来,日历上虽只有短短一瞬,情感上则可能持续多年。与我们的区别是,在西方人心目中,对于逝去的19、18、17诸世纪和再往上的中世纪等时间单元,都有着清晰的定位(相当于我们对朝代的体认)。他们相对更容易将20世纪纳入完整的时间流程之中将这个百年视为既定文化传统的自然延续,即使西方式人文观念在20世纪曾发生突变性转捩,文化传统的变迁也是变异大于继承,但作为一种悠久灿烂的文明,他们不会也不必有中道崩裂之感。反观20世纪之进入中国,则如同一块时间上的飞来石,当我们进入它的怀抱时,为了象征…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同志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和深邃的智慧,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明确地回答了包括人权在内的一系列新问题,从而正确地指导了中国的外交工作和人权建设。1国权高于人权,人权从属于主权的思想。西方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攻击中国“把国权看得高于一切,要求人权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服从国权,实际上是在维护国权的名义下,维护中共的统治权力。”扬言“国际社会有权进入一国境内去保护人权和解决灾难。”人权与国权的关系之争,是当代国际人权领域斗争的一个焦点。针对西方某些国家利用人权问题干涉别国内政,特别是  相似文献   

18.
王锐生 《学术研究》2008,1(2):65-68
企业文化的以人为本,思想源头是近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其中,价值论的人本主义(人是目的等)与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直接相关.把以人为本纳入现代企业管理经历了一个过程,标志着文明与人道进入当代企业管理活动.20世纪80年代后期,企业文化刚进入中国时面临一个理论障碍:马克思主义者能否认同西方人本主义哲学?关键在于:澄清马克思的以人为本与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的同与异.作为具体范畴的以人为本不可以抽象地对待.在理解和运用时,要注意它的不同层次和语境.  相似文献   

19.
1996年,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欢呼一个社会阶层的崛起(参见拙作《苦土行吟》,1996年2月4日《河北广电报》)。这个“新阶层”,就是20年来在中国改革开放中作出巨大贡献的民营企业家。但三年来,这个阶层中的一些人倒下了,是金钱把他们击倒的,他们倒在了“温柔乡”里。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兴起和部分人的沦落,就像一次“农民起义”:“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家庭: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前瞻王明美在20世纪行将过去、21世纪即将来临的世纪之交,对中国家庭在过去一个世纪中的巨大演进来一个回顾,对其在未来世纪中的发展趋势作一个预测,应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一、20世纪:中国家庭发生巨大变革20世纪是中国社会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