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5月14日,正当全中国都在为汶川地震而震惊和哀悼之际,一首为震灾中死难的孩子们所作的诗歌悄然流传开来。这首诗的诗名为“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该诗原文附后)。这首诗传出后,众多报纸频频报道,国家级电视台在特别节目里纷纷引用,有人甚至为其谱曲,制作成视频MV发布在网络上。这首诗很短,却打动了无数人,读者最多的留言是:“看了这首诗,我哭了。”  相似文献   

2.
“天地细蕴夏日长,金银两宝结鸳鸯,山盟不以风霜改,处处同心岁岁香。”这首诗赞美的就是金银花。每当夏令,便是金银花爬满绿篱的时候。清风吹过,满藤满架地沙沙作响,散发出阵阵清香。  相似文献   

3.
我的父亲     
父亲是我心中的一首诗。他辞世快3年了,我时时还在怀念他。父亲生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只读过4年私塾,但悟性极高,凭一套木刻本《康熙字典》自学,成为方圆几十里数得着的文化人。但他又是一个地道的农民,一个作田的好把式。他力气大得惊人,一个人背起百把斤重的圆扮桶能穿垅过坳,引得我小时候好生自豪。父亲给我的最深印象是为人乐观,哪怕明天没米下锅,他今晚还会拿起笛子、唢呐吹起来,吹得满垅的人向他靠拢。母亲常说他是“叫化子穷快活”,父亲回她:“黄连树下弹琵琶———苦中作乐倒也乐。”要不是父亲深谙苦中…  相似文献   

4.
原铭 《现代交际》2010,(4):75-75
第八届桃李杯舞蹈比赛获得古典舞表演一等奖的《爱莲说》看完之后让人感触颇深!细腻柔美、刚柔相济、别出心裁的舞蹈语汇,使整个舞蹈作品变得活灵活现!舞蹈创作的根源来自于周敦颐的这首诗歌《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莲,花之君子者也!”这是诗歌《爱莲说》当中最经典的部分。舞蹈编导赵小刚深入地剖析了《爱莲说》这首诗,把它编排成舞蹈,主题环环相扣、特点新颖别致,呈献给大家。当下,大多数人都明白《爱莲说》这首诗要表达什么样的一个情感,但真正能做到像诗中所描述的却微乎其微。所以编导通过编排《爱莲说》舞蹈颂扬东方女性“不染污泥,洁身自好”的高尚品质。  相似文献   

5.
张祉浩 《当代老年》2013,(11):51-51
从前有位私塾先生要学童们做一首诗,要求诗里写100只麻雀,但不能出现“白”字。学童们想了很久,都写不出来。过了一会儿,  相似文献   

6.
王凯 《老年世界》2009,(2):12-12
冯玉祥将军虽然出身行伍却喜欢舞文弄墨,他的诗通俗易懂,明白如话,自成一体,人称“丘八诗”,故冯玉祥便自称为“丘八诗人”。当年驻防徐州时,将军曾写过一首《植树诗》,名噪一时:“老冯驻徐州,大树绿油油。谁砍我的树,我砍谁的头。”  相似文献   

7.
《老年人》杂志的编辑别出心裁,启发读者评诗改诗,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活动,不仅丰富了《湘江秋钓》这首诗的内涵和意境,也调动了众人的兴致,交流了写诗的技巧。希望能延续这一活动,将“老年大学”这块园地进一步办活办好。我读了《湘江秋钓》这首诗,也有些怦然心动,因不是诗人,谈不上改诗,只能仿作一首《观钓》:冷眼随观钓晚秋,柳荫石壑惴心谋。林纾嚼铺鱼犹智,晚节自珍赞白头。清人林纾《畏庐文集·西湖诗序》中写了一段观鱼争食的故事,有灵性的鱼儿,明晓一个道理:“下食者必有钩,贪食必遭暗算。作者有一番感慨:“名利之…  相似文献   

8.
享受平淡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的这首《饮酒》诗,道出了无论在如何喧闹的环境下,自己都要有保持宁静心态的能力,使心灵避离尘俗获得自然幽静。我想这也应该是我们社工对人生的态度。  相似文献   

9.
在一家超市里,父亲、母亲、年轻的儿子一家三口在完成了家庭购物计划之后,父亲让儿子将使用过的购物手推车送回到原来的地方。“爸爸,你看到没有,手推车扔得到处都是,没有一个人送还,这也是超市专门雇人负责归拢手推车的原因。”父亲耐心地教导着儿子:“那么,儿子,你认为送还手推车是不是一件有益的事情呢?”  相似文献   

10.
最近改诗,发现《湘江秋钓》这首诗较有特色。原稿为:“久立持竿钓晚秋,麓山云树入吟眸。乃翁不计鱼多少,聊遣闲情到白头。”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写深秋季节作者在湘江边垂钓的事。诗有形象,有意境,守律也严。但我觉得有几个字词若调换一下位置,末一句换一种说法,或许能创造出更融洽、更高远的意境来。元代诗人范椁说:“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深。”绝句的第一句是“起”,第二句是“承”,第三句是“转”,第四句是“合”。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起承转合”。律诗的篇幅很小,绝句尤其如此,仅有4句,因此…  相似文献   

11.
故乡的竹园     
这首诗题为《清化道中》,作者是曾任明朝兵部尚书的于谦,1457年以“谋逆罪”被害。他是一位与岳飞齐名的民族英雄,又是一位廉洁、正直的清官,可与包拯、海瑞同垂青史。这首诗中的“琅歼”系竹子的美称。“吾乡”即于谦的家乡钱塘,也就是今浙江杭州。题目中的“清化”乃原清化镇,今河南博爱县城所在地。  相似文献   

12.
父亲的拐杖     
骆明 《中外书摘》2006,(10):25-25
小时候父亲曾让我猜过一个谜语,“生出来四条腿,长大了两条腿,老了三条腿.”我怎么也猜不出来,父亲哈哈大笑:“那是人啊!”这笑声还在耳边回荡,父亲却已拄上了拐杖。  相似文献   

13.
中国向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历来看重人际真挚交往,亲朋好友贵在相知,恰如古人所云,“黄金易得,知己难求”。古代由于关山辽远,交通闭塞,信息传递方式落后,所以极为珍惜难得的逢聚良机,往往加以作诗抒怀。这些逢聚诗是人情的浓缩、世态的画图,从侧面反映了古人彼时彼地喜怒哀乐的心迹。逢聚诗约有几类:(-)初运诗如孟浩然《过故人庄人“故人具鸡索,送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料。开轩面场围,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首诗记述诗人被邀请到田家作客的过程。友人早已准备了佳肴,三、四句描绘村边绿树青山…  相似文献   

14.
人生随笔     
《老年人》1999,(5)
常说文学是人学。说到底,文学就是人生学。远离人生,也就远离了人,远离了文学。文学的最大功能,就是冶人情愫,启人心智,有利于塑造美好的人生。诗不例外。只有具备了浓郁的人生真味的诗,才能动人心旌,助人向上。这个认识,对我来说,是经过了困厄的磨砺之后,才渐渐形成的。认识形成了,写人生的诗便多起来。二行一首的,有:“人生的最大痛苦/是他没有痛苦过”;“人生的陷阱/往往是他自己亲手掘成的”;“人生是一部大书,脚印是文字/写出来了,便无法修改”。看得出,这是经历过痛苦,对痛苦的价值有了全新的审视之后,才能写…  相似文献   

15.
南宋时期,文人许及之就曾写过一首著名的海参烹饪诗,当时的海参名叫“沙巽”。我们从此诗所咏海参“访寻不惜百金直”之句,知道了海参身价之贵;又从“外脆中膏美无度”的形容中,了解到海参的美味程度;更是从“调之滑甘至芳辛”的讴歌中,探讨当时烹饪的某些意念。  相似文献   

16.
书画     
王志民 《老年世界》2011,(23):33-33
《老年世界》2011年13期发表了我纪念父亲王威的文章“父亲的戍疆岁月”,时年又值父亲诞辰百周年纪念,为此,我以诗明志,深表对父亲的怀念。  相似文献   

17.
文化宫     
《老年人》1996,(11)
文化宫贤妻教夫一男子嗜赌,端阳节家里无米下锅,其妻伤心地在墙上题诗一首:“苦命女子嫁赌徒,今日端阳百样无。莫待良辰空手过,且将白水煮菖蒲。”丈夫见了,有些惭愧,第二天也提笔在旁写道:“昨日端阳我不知,为何墙上乱题诗?石头也能翻身转,懒龙自有上天时”诗...  相似文献   

18.
刘德醇 《老年人》2005,(3):15-15
冯玉祥不忘母亲养育之恩,一辈子都把自己的生日当作“母难日”纪念。这天,他不见客,不吃饭,更不参加外面的应酬活动。后来上了年纪,不吃饭受不了,他才改为晚上吃一餐。他写过一首《十月怀胎诗》,请人刻在石碑上,立于母亲墓前。这首《十月怀胎诗》是这样写的:“娘怀儿一个月不  相似文献   

19.
父亲的背影     
很难记得确切的时间了,只知道那时候“四人帮”已经垮台,父亲头上那顶莫须有的帽子摘掉了,恢复了看病行医的职业,也恢复了每月58元的薪水。但是,父亲受迫害几年扣发的工资却没有补偿,家里的日子依然过得不轻松。父亲在镇里的医院工作,医龄比我的年龄还要长。解放前,他就跟当地的老郎中当学徒。抗美援朝时,他应征当了志愿军,在弹片如同爆竹屑般飞的战场上,父亲又学会了西医,还能做手术。不曾想,这到“文化大革命”竟成了被打倒的罪证。父亲怎么也不理解,可是愈想不通就愈挨批斗。他彻底失望了,摇着头对我说:“这世道没救了…  相似文献   

20.
小故事     
《老年人》2004,(1)
一字诗清代女诗人何佩玉写过一首“一”字诗:“一花一柳一鱼矶,一抹斜阳一鸟飞。一山一水中一寺,一一山一水中一寺,一林黄叶一僧归。”诗中连续运用十个“一”字,将夕阳西下、黄叶满地、飞鸟回林、僧人归寺几个画面生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给人以恬静之美。(古月明中国最早的“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