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实践本体论”与“实事求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体论的本质和魅力在于追求“终极”,这是由人类思维的本性决定的。传统本体论的失败,在于它总是以某种抽象的概念来框定未知的“终极”,物质本体论也难以摆脱传统本体论的阴影。实践本体论的合理性在于:实践是人的存在形式;实践既是人的最本真的存在,又是人通向终极境界的唯一途径。因此实践本体论正是对传统本体论的超越。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它蕴含着实践本体论的三个本体性的要素:具象本体——“实事”;抽象本体——“是”;能动本体——人。这是实践本体论的最基本的操作原则和操作原理。因此,确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实践本体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我们现实理论与实践的自然归结  相似文献   

2.
在贝克的《风险社会》中 ,“反身性现代化”和“风险问题”是两个相互关联的核心主题 ,而“个体化”是一个核心概念。文章借助这三个概念 ,集中介绍了贝克对性别身份、婚姻家庭的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3.
“劳动”概念在马克思哲学中具有本体论(存在论)的意义。无论在《巴黎手稿》或《资本论》中,马克思都把劳动(即人的社会性存在)理解为人类存在于世界的基础和动因,由此得以确立一种区别于西方传统本体论哲学的“社会存在本体论”,亦即“实践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4.
“法制”与“法治”概念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制”与“法治”概念再分析孙育玮笔者曾在1987年写过《“法制”与“法治”概念分析》一文,发表于《学术交流》杂志1987年第6期上。当时该文的基础观点认为:“法制”与“法治”是法学和法律生活实践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十分重要的概念。由于它们意义有...  相似文献   

5.
李建明 《唐都学刊》2006,22(5):48-50
《道德经》是一部有着宏伟完整思想体系的智慧之作,它以其特有的视角,探究了宇宙的形成、万物的本源、国家的治理等一系列重大的哲学和政治问题。“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概念,也是老子哲学中最根本的概念。就整个中国古代哲学而言,对于“道”的解释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哲学特质。因此,要了解老子的思想及影响,必须首先探讨老子“道”,揭示老子“道”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6.
魏晋“言意之辨”的前期学术语境即是“经”与“道”两种诗学本体论的傅立与冲突。本文把“言”与“意”的冲突归属到两种本体论范畴“经”与“道”的傅立上,认为“言”就是“立言”,即崇尚在儒家诗学命定的终极本体──“经”的范畴上“立言”,“意”就是“立意”,即崇尚在道家诗学命定的终极本体──“道”的范畴上“立意”。在修辞学意义上,“经”与“道”均是超感性的抽象能指,是生命主体在本体论意义上设定的两个外延最大而内涵最小且具有恒定意义的本体范畴。“经”是一个遮蔽的本体范畴,而“道”是一个敞开的本体范畴。西方古典诗学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在理论和思维形式上对应于儒家诗学的经学中心主义,而不是道家诗学的体“道”本体论。道家诗学的本体在敞开中没构筑起一个中心主义,因此道家诗学理论的直觉体验没有形成一种封闭而剥夺他者思想自由的权力话语。而儒家诗学的本体论建构者以语言游戏在本体──“经”的范畴上遮蔽了这个世界,在剥夺芸芸众生的意志自由中把思想统治者个人的“唯我自由”写真在本体论的语境表象上。  相似文献   

7.
帛书《道原》和《淮南子·原道》《文子·道原》是三篇反映道家道论思想的重要文献。首先,这三篇文献从本体论的角度对“道”做了深刻论述,肯定“道体”具有“无”与“一”的特性;不过它们的具体诠释又是有差别的,如“无”有“虚无”“,一”有“统一性“”唯一性”和“本原性”的涵义。其次,这三篇文献都从“道用”的层面来展示了本体之“道”,但其如何展示有差异和侧重,如对于“道用”之“无”的诠释即有“虚无”和“无欲”两种。归纳起来看,这三篇文献所反映的早期道家的道论思想在宏观上是大体一致的,但亦有一定的差别、变化和发展,其中从帛书《道原》到《淮南子·原道》的间距较大。  相似文献   

8.
朱崇科 《浙江学刊》2003,(1):132-136
本文从“现代性的追求”与“考问现代性内核、他者与另度理路”两个层面对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一书作了深入的分析,并从“上海现代性的想象与重构”方面对此书的价值作了评论。  相似文献   

9.
“知识经济”和“新经济”这两个概念都是在1996年诞生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表的研究报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标志着“知识经济”的诞生,而美国《商业周刊》发表的一组文章则宣告了“新经济”的问世,两个经济之战也由此拉开了帷幕。主张知识经济的学者认为新经济就是知识经济,美国总统克林顿也持有这种观点;  相似文献   

10.
在西方哲学中上,客观逻辑和主观逻辑是黑格尔在《逻辑学》中首先明确作出的划分。他把“存在论”和“本质论”称作“客观逻辑”,把“概念论”称作“主观逻辑”。黑格尔所说的“逻辑”应作广义的理解,“逻辑”与哲学思维方式实际上具有同等的意义。在黑格尔看来,哲学思维的功能是要从表象上升为思想,从经验上升为思辨,对事物作“思维着的考察”,即作概念式的认识。而“对于一个概念,除了思维那个概念本身以外,更没有别的可以思维。”①因此,黑格尔的客观逻辑使本体论认识论化,主观逻辑使认识论本体论化。从本体论和认识论相统一的思辨逻辑出…  相似文献   

11.
陈习刚 《唐都学刊》2010,26(4):29-34
唐代对老子的尊崇在皇室的主导下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唐代皇室对老子的尊崇主要体现在认祖与追封,升《道德经》、习《老子》、崇玄学、准明经例考试,重视老子思想理论,以通《老子》者进讲、侍读,作为对外赏赐与交流的重要文化,讲老子符瑞,祭奠老子,设祠立像,尊老子庙等方面。但这种尊崇在有唐一代,不同时期仍有一定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杨贺 《唐都学刊》2013,29(3):116-120
在诗歌题材上,李洞发扬了贾岛善于吟苦与悟道的诗歌传统。在诗歌艺术技巧上,李洞延续了贾岛师法杜甫,将杜诗技巧移入五律。在意境营造上,李洞沿袭贾岛善取幽寂清雅的意象以营造幽微纡曲、深情绵邈之境。李洞顺应诗歌发展规律,通过对贾岛诗风的扬弃,完成了自我诗风的建构。立意上,李洞的诗歌较贾岛更新警;语言上,较贾岛更奇峭精切;风格上,李洞在贾岛“清新典雅”的基础上新创“玄远幽微”一格。李洞对贾岛诗风的扬弃为晚唐苦吟诗风注入了新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为后续大家的创作积累的经验,具有重要的诗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
老子的自然观念:自我的自己而然与他者的自己而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庆节 《求是学刊》2004,31(6):41-50
通过对老子的"自然"观念的重新解读和解释,本文试图展现老子的自然观念中的两个方面的意义,即"让自身的自己而然"的"肯定意义"与反对任何对"自身的自己而然"的进行干涉的"消极意义"。因此,任何一种事物,无论它低贱如无生命的岩石还是高贵如有意识、有思想的人,当它以一种自己而然(self-so-ing)的方式自生、自长、自成、自衰、自灭之际,并由于这种自己而然而向自身产生出一种肯定性的要求之时,他就展现出老子自然观念中的"积极意义"或"肯定性意义"。与之相应,当它根据同样的理由要求自己对他人、他物的"他者的自己而然"(other-ing),或者要求他人对作为他者的他者的"自我"的"自己而然"加以尊重和不得干涉之际,它就展现出老子自然观念中的"消极意义"或"否定性意义"。我们将会看到,老子"自然"观念中这一消极或否定层面的意义又通过老子以及道家哲学中的著名的"无为"概念表达出来。这一"无为",在老子那里,无论是表述为"无事"、"无欲"、"无心",还是"让先"、"取柔"、"守雌",其核心和要害均在于让"他者"、任"他者"或者辅"他者"自己而然。所以,本文结论,老子"自然"概念在哲学上予以"他者"合法性,为"自我"设限,建立起"他者"的界域并要求对之加以尊重。  相似文献   

14.
刘林魁  普慧 《唐都学刊》2007,23(3):66-70
通道观是周武帝禁断佛道二教后设置的官方机构。该机构位于长安城中,职能为融通三教。其属员称通道观学士,来自儒士和还俗的僧人、道士。其设置目的在于统一思想文化。通道观存在了近十年时间,其间既讲论三教,又编纂道教经目和类书,对三教融合和此后佛、道二教的发展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15.
宋濂"文""道"思想及其婺学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元末明初天下纷争之际,宋濂作为浙东之士,受婺州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强调并论述了文道合一。宋濂注重经世致用,强调文人的社会责任感,这一思想有着明显的婺学烙印。其婺学渊源有非常清晰的传承,宋濂在婺学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宋濂和刘基因与朱元璋的君臣遇合,将婺学的内核思想提升到一种文化政策和官方意识形态,对明初文化制度的制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许正文 《唐都学刊》2001,17(3):19-21
汉唐两代最初设置州、道监察区的目的在于维护中央集权。而到了两朝中期以后,随着地方豪强的土地兼并和监察区在转化为行政区的过程中本身所暴露出来的矛盾,不但未能继续起到维护中央集权的作用,反而削弱了中央集权。问题的实质是因监察区转化为行政区后所辖区域过大,权力过于集中,有足以与中央抗衡的物质与经济、军事基础。  相似文献   

17.
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创始者,"道"是其本体论的最高范畴,他对中国古代"哲学的突破"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然而,被奉为道家始祖的老子是哪个时代的人?《老子》又成书于何时?老莱子、太史儋与老聃是否为同一个人?这一连串的问题长期困扰着人们。因而澄清真假老子及其原作、伪作,对我们准确了解和把握老子的学说宗旨及其传承脉络无疑会有极大的帮助。同时,先秦思想文化的特点、演变轨迹以及道家与其他各家的相互关系等,也须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8.
张晚林 《阅江学刊》2011,(3):90-94,139
中国传统的人文教育是培养人之德性并使人生发践行动力的教育,所以,这种教育不是职业性的知识传授,职业化的教育模式于此是无效的。但现代大学之教育模式正是西化传统的职业化教育,因而使得人文教育在现代教育中濒临失败。要挽救这种失败,必须重视中国传统的人文教育模式。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继天传道立教。由此而师严,师严而道尊,道尊而民知敬学。只有这样,现代教育才能达成其人文教育之功效。  相似文献   

19.
论贾岛、姚合的时代归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立英 《学术交流》2006,(4):158-161
文学史界对于贾岛、姚合的时代归属有不同的看法,有的把他们看作中唐诗人,有的认为他们是晚唐诗人,还有的认为他们是中唐向晚唐过渡的诗人。贾、姚二人的生活既然跨中、晚唐两个时期,那么,其诗风形成时期便成为判定其所属时代的一个重要条件。经笔者考察,认为二人诗风均形成于中唐时期,理应将二人作为中唐诗人看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