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在中国当代文学思潮流变中,对于“五四文学”反帝反封建的评定,往往不是由事实的判断上升为价值的判断,而是由价值的判断向事实的判断逆推。具体的批评,则更多看到了“五四”的历史局限,“批资”的兴趣,往往高于“反封建”的兴趣,致使“五四”精神在当代文坛严重受挫。从历史的观点看,“五四”无论作为一种价值指向还是作为一种艺术传统,它并没因此而中断。  相似文献   

2.
语文是我们思考、推理和传知达意的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常听说,我们要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所谓“独立”,就是独立于情绪、情感、偏见、利害、成见和价值判断等,避免它们对“求真”的干扰。所以,培养独立思考能力,首先便要分辨“事实陈述”与“价值判断”。而所谓“陈述”(“描述”),它除了描述物理事实之外,也包括客观地描述主观情绪(心理、动机和性格等)事实.而客观地描述情绪事实的“情绪词语”、“情绪语义”,它们跟主观的“价值判断”、“情绪色彩”和“着色的词语”常被论者温为一谈。在本文里,我们尝试…  相似文献   

3.
一般说来,对通过科学程序所得出的一定结论具有两种判断。一种是自然的,根据事实是否正确采判断结论,称为“经验判断”。另一种判断是一定的结论向我们表达了某种含意,一般称之为“价值判断”。在哲学上,一般把“经验判断”称为“规范判断”,把“价值判断”称为“反思判断”。“反思判断”的结构,在我们现代政治学的观念中就是“后行为主义”的方法。但是,在“后行为主义”中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即对所有的事物都必须以价值问题为中心而展开。而价值对象又是“规范判断”的趋向,即价值的功能分析。由此,也可以看出“后行为主义”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图超越简单的价值判断,对闻一多曾经提出的“文化的国家主义”这一思想现象进行重新读解和审视。“文化”的立场反映出闻一多作为一类知识分子典型的精神特殊性,而他对“国家主义”思潮的接受与看取则折射出时代背景加诸于那一代知识群体在生存处境和价值取向上的某种本质共性。在“文化”与“国家”的关系中,前者的人属性与后者的本质性所构成的精神紧张最终决定着像闻一多这样的知识分子的宿命。  相似文献   

5.
文学理论知识建构中的经验事实和价值规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文科学知识处理的核心问题是价值问题,并且从根本上说它就是价值/规范判断。人文科学一直是从价值出发来建构“事实”依据的,文学理论知识也是如此。不管是哪个年代、哪个国家、哪个群体的文学理论,实际上都是从自己的价值规范出发的,它们都是从“好文学”的假定出发建构“文学事实”与“文学特征”。认为传统的文学理论不涉及价值规范是不符合实际的。也就是说,所谓“文学事实”本身,就是因为文学规范陈述在现代性语境中面临的科学化压力而建构的(这种科学化压力来自近代以来自然科学建立的知识霸权)。价值规范的确立从来先于“文学事实”的建构,每个关于文学的规范陈述实际上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需要的那些所谓“事实依据”。  相似文献   

6.
政治生活离不开政治判断,政治判断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从内涵上讲可以是一种政治认识的跃迁,也可作为政治思维的形式,同时还是政治现象的价值评价,更是一种政治行动的能力,不能对政治判断进行单一理解。从类型上讲,政治判断可以区分为政治事实判断、政治价值判断、政治指令判断三种,不过这种区分不是绝对的,有时会出现交叉重叠的情况,甚至会相互依赖、相互渗透。任何政治判断都不可能是“价值中立”的,都有特定的价值立场和受价值观的支配,其中政治伦理的立场对于正确的政治判断最为根本,因为政治与伦理从来都不是分离的。新时代政治判断的伦理立场就是责任的立场、人民的立场、忠诚的立场与历史的立场。  相似文献   

7.
文化的价值与生命不取决于人为的呼吁而在于时代与社会的自然选择。儒教道德体系与文化发展阶段之间表现为一种时差与异质的价值关系。在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的“非现代化”社会,具有维系宗法秩序,强化人治国家的本质适时性;在现代化体系已经确立、充分物化了的“后现代化”社会,具有慰藉精神、调节心理的非本质适时性;只有在文化转型的“现代化中”社会,儒教根本精神表现为本质的不适时性。作为一种被绝对化了的道德体系,儒教经历了一个由“仁”至“礼”、“由“礼”到“理”及“命”的逐渐被神圣化也被世俗化了的发展过程,表现为宗教理性与现代人权的对立,义利之辩亦由道德性的善恶判断扩大为政治性的是非判断,阻碍着社会和人的变革过程。  相似文献   

8.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涵,通过区域内的关键要素协同实现整体加强、共同发展,进而推动区域间的平衡与协调。协同发展意味着区域内各个要素的联动同构,其中知识集成与产业集群是高质量经济协同的两大关键性要素。制度化的知识分科模式下,要让知识集成从“潜在”要素,走向“实在”行动,必须厘清技术技能、社会关系、原理规律三类知识的集成价值,这是知识协同产业的前提。而产业集成的“显在”样态推动区域集约、循环和规模经济等协同样态,让产业协同知识成为必然。两大关键要素的“潜在”价值与“显在”价值协同是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核心,必须全面推动知识主体与产业主体、知识生产与产业生产、知识分类与产业分类的同向同构,根本上促进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协同。  相似文献   

9.
源自乡土而又超越乡土、标明当代知识分子价值思索的某种高度与困境,是韩少功乡土文学世界的价值所在。韩少功的乡土文学世界描绘了现实存在的多种形态,重绘了精神活动与物质世界之间的多样关联,剥离出既定语言逻辑中隐蔽的权力关系,展现了主流之外的乡土文化存在。但在韩少功“临时公约数”的知识讨论机制中,此岸世界价值重建的终极允诺被取消,作为质疑现代理性话语与消费文化逻辑的重要价值支点,乡土文学世界被韩少功限定为价值重构的“暂定的支点”。  相似文献   

10.
在《老子》中,“道”不仅是世界本原,还是价值依据.作为价值依据的“道”受“自然”的规范.《老子》中的“自然”,不是实然的描述,而是一种判断、规范,乃是应然之自然.“道”作为最高范畴,受“自然”的规定,“自然”实际上成为价值标尺.由于老子学说本质上属于价值理论,因此老子在自我问题上肯定的不是“形躯我”、“认知我”,也不是“隋意我”,而是“价值我”.  相似文献   

11.
关于作为思维形式的指令的探讨武高寿一、“规范判断”的矛盾不少逻辑书上都讲到了“规范判断”的内容。然而,所谓“规范判断”的提法是经不起认真推敲的,它是一个不合乎逻辑的概念,因而是一个不科学的概念。因为它作为判断的一种,却既不具有判断所应该具有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12.
论现象学方法论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现象学方法论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美]沃野研究现代西方哲学,无人怀疑作为一种哲学运动的现象学所产生的影响之深、之广;而研究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所有的学者都相信,不理解作为一种哲学流派的现象学方法所追求的“中止判断”、“悬挂”、“加括号”和“描述”,...  相似文献   

13.
儒、道“真”之比较作为价值范畴的“真”,是认识的合规律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认知是求真的过程。先秦儒、道都对真理有着执著的追求,而由于“仁”与“道”内涵的差异,使孔孟、老庄求真的内容大不相同。自孔子开始,儒家就将道德与学问、善与真紧密联结。孔子毕生以求道为己任,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1这里讲的道,杨伯峻在其《论语译注》中将它译为“真理”。而“道”的内容虽然也包含自然知识,如关注天文知识、生物知识等,但主要还是指社会知识,尤其是道德真理。孔子之所以志于道,勤于学,就是因为学问、真理对人的道德与行为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孔子“述而不作”新论吴定初“述而不作”出自《论语·述而》。此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对“述”与“作”的价值判断,也是后世论者裁量甚至批评他重述江南作的主要依据之一。不少人认为,“述而不作”的含义是“讲述”而不“创作”。如是观之,孔子看重讲述而轻视创作。笔者认...  相似文献   

15.
邵夏 《社会科学家》2006,(6):165-167
科学哲学曾一度主张“科学价值中立说,”认为科学与价值无关,科学关乎事实,而价值关乎目的,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观的。但自从科学哲学转向科学动力学研究以来,“价值”概念也被引进科学,认为科学是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统一,科学是负荷价值的。  相似文献   

16.
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齐泽克运用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进行意识形态批判 ,从对个体获得自我身份的生命历程的分析入手 ,揭示了意识形态幻象背后掩藏着的“真实的短缺” ,分析了意识形态的运作机制、形式化本质 ,并分析了其作为一种避免直面虚无、平息心理焦虑的策略人类社会对它的依赖性。指明“并非一无所知 ,依然勤勉为之”正是后现代社会最强有力的意识形态。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也反映了后现代社会知识话语与价值判断分离、削平价值深度的状况。  相似文献   

17.
李宏军 《家庭科技》2009,(11):19-20
一些男人由于在过夫妻性生活时,偶尔表现不佳而怀疑自己的性能力,并轻率地给自己戴上“阳痿”的帽子。这种初步的判断结果,往往因缺乏相关知识而存在明显的偏差。事实上,没有人会对身体上发生的事情比自己更加敏感了,并往往可以自己早期进行判断,关键是要掌握一些自我判断阳痿的常识。  相似文献   

18.
所谓价值追求,是指经过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义利观和审美观等社会意识整合之后而形成的社会与人生取向。它是人们实践的内在动力。我们究竟该追求怎样的价值?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要回答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价值追求植根于价值判断,而价值判断又出自人所特有的效用行为原则。对人来说,有益、有用、有效,即有价值。马克思指出:“假如我们想知道什么东西对狗有用,我们就必须探究狗的本性”。“如果我们想把这一原则运用到人身上来,想根据效用原则来评价人的一切行为、运动和关系等等,就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  相似文献   

19.
钱钟书早期衡文观研究田建民文学不仅有是非之分,而且有美丑之别,是“存在判断与价值判断合而为一”的。衡文标准是文学批评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因为没有一个标准或尺度就无法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进行评价。而选择什么样的批评标准又表明了论者的美学理想和追...  相似文献   

20.
纵观中国哲学史,张东苏堪称第一位试图并业已建构价值哲学体系的思想家.“知识价值论”就是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知识即价值”又是这一理论的核心命题.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就张东荪的“知识价值论”及其现实意义作一初步探讨,以期抛砖引玉,请教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