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2010年微博年度报告,微博对当下网络舆论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网民爆料首选方式。为适应新媒体发展趋势,各地政府纷纷开通政务微博,与网民沟通引导网络舆论。本文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新浪微博2011年"两会"期间的政府微博进行研究,尝试通过"两会"微博管窥中国政务微博的主要传播特征、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政务微博的未来发展提出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2.
从两个舆论场着手进行分析,说明在新舆论形势下,网络舆论需要政府干预,而政府也开始重视网络舆论场。分析了政府干预网络舆论场方法,指出了其缺陷;在此基础上提出微博问政这一新方法,并剖析了政务微博"可以减少谣言散布","转变政府形象"等功能,以说明政务微博可以为政府搭建良好的干预网络舆论的平台。  相似文献   

3.
社交媒体在我国发展迅猛,政务微博顺时而生,成为我国政务传播开放体系的先行者。我国的政务微博在政府信息公开和网络谣言治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在其运营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新媒体时代社交媒体不断更新,政府要构建WB2.0时代政务传播开放体系就要适应社交媒体"话题"模式,合理布局定位各类社交媒体在政务传播中的作用。同时,政府要塑造体制内网络红"V",破除网络谣言,引导网络舆论。  相似文献   

4.
近年兴起的网络新工具微博,在当前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环境下能起到构建和谐干群关系的作用。但目前对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缺乏相应的培训,存在微博使用不当的情况,而且开设微博的单位和领导也太少,地域分布和行业分布也极不平衡,没有起到引导网络舆情的积极作用。应加强对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使用微博等互联网工具的管理与培训,统一地分区域或分行业开通政务微博,培养"意见领袖",以发挥网络舆论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风险社会突发事件增多的今天,政务微博作为官方新媒体阵地在做好舆论引导工作方面面临众多挑战,从"被动"要占据"第一",从"单一"要做到"融合",从"业余"要做到"专业"等成为政务微博积极引导舆论、赢得话语权、掌握主动权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6.
对微博这种新型的信息传播形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微博强自由性、高互动性、即时、多元非线性和裂变性传播效果等特征;论述了对微博传播进行有效引导和控制的重要性,在借鉴已有调控经验基础上,提出通过微博网站“自治”、用户群体“自律”、媒介深度融合、政务微博正面引导等策略对微博进行有效调控的建议,推动微博进入一个稳定、有序、健康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7.
微博作为网络传播媒介,因具有强大的开放性、互动性、便捷性、草根性等特点而迅速风靡全球,对社会影响深刻。微博同样对高校舆论的导向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基于传播学、舆论学有关理论研究,微博对于高校舆论影响具有形成速度快、打通官民舆论场、范围广的特征,因此值得重视和探析。以此为视角,微博影响高校舆论时要注重及时疏导,把握制高点;强化把关人,引导意见领袖;注重管理,打击噪音舆论。只有加强对微博影响高校舆论导向的引导,才能更好地利用微博,有效应对微博可能带来的舆论影响,从而构建汇聚高校网络舆论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8.
随着微博时代的到来,传统应对突发事件的方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微博在突发事件中的作用正如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化危机于无形,又可能对危机推波助澜。管理失当,微博容易滋生网络谣言,放大负面影响,削弱政府危机应对能力。运用得当,微博则可以正面引导舆论,高效率地组织动员社会力量,有效处置突发事件。  相似文献   

9.
网络时代,作为我们党重要政治优势的群众工作,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各种挑战和机遇。党的群众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必须与时俱进,既有传承,又要创新,借助网络载体深入人民群众,积极推进两个舆论场的有机融合,以政务微博推进形成公共协商机制,不断保障和扩大群众的知情权,进一步提高引导网络舆论的能力,切实解决网民反映的实际问题,在实践创新中提升群众工作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政务微博迅猛发展,是创新社会管理一种有益探索。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政务微博发展经验,针对政务微博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应用,提出三点建议:通过政务微博进行网络舆情监测,实现源头治理;通过政务微博的互动功能,实现动态管理;整合政务微博,网上网下配合,实现突发事件的有效应急处置。  相似文献   

11.
随着微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开通了政务微博,并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在社会管理创新、政府信息公开、新闻舆论引导、倾听民众呼声、树立政府形象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分析政务微博的传播方式和特点,结合相关案例,从正负两方面分析了其对政府部门公共服务模式的影响,进而提出新媒体语境下政府部门公共服务模式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2.
微博已成为高校网络突发事件舆论的重要策源地、发酵池、集散地和放大器。面对高校网络突发事件多发、频发的态势,如何科学运用微博及时高效地做好高校网络突发事件舆论导向工作,是高校当前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为此,分析了微博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现状,研究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即高校管理教育观念相对滞后、策略较为老套、机制不够健全等,提出高校应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网络舆论引导理念,并采取行之有效的网络舆论引导策略和引导机制,这对于弘扬高校主旋律、激发高校正能量、营造高校好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政务微博迅猛发展,是创新社会管理一种有益探索.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政务微博发展经验,针对政务微博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应用,提出三点建议:通过政务微博进行网络舆情监测,实现源头治理;通过政务微博的互动功能,实现动态管理;整合政务微博,网上网下配合,实现突发事件的有效应急处置.  相似文献   

14.
王文静  郝其宏 《国际公关》2023,(22):127-129
在社会燃烧理论的视阈下,网络舆情是燃烧物质、助燃剂、点火温度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之间是层层递进、量变引发质变的关系,三者缺一不可。新兴媒体的发展增加了舆情滋生的燃烧物质,一旦网络场域内出现突发事件就会迅速达到舆情爆发的点火温度。作为网络舆情引导的前沿阵地,政务微博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升舆情应对能力,消除网络场域内的燃烧物质,控制助燃剂,降低点火温度,树立良好政府形象,全力打造风清气正的舆论生态。本文从社会燃烧理论的视角出发探析网络舆情的演化逻辑以及政务微博如何有效应对网络舆情,为政府部门更好地把握网络舆情事件发展脉络、及时作出有针对性的防范和预警工作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5.
政务微博是现代网络技术与建设服务型政府、创新型政府、诚信政府的有机结合。政务微博通过其先天性优势、"蝴蝶效应"和"长尾效应",对公共管理形成独特的作用机理,对社会管理创新与公共管理效能的提高意义重大。政务微博参与公共管理的有效性取决于四方面的条件,即政府机构、官员在参与过程中能否充分发挥各自的角色作用,体察民情民意,实践网络问政;能否有针对性地将不同类型的政务微博应用到公共管理实践,以避免政务微博内容的形式化;开展政务微博的制度保障机制是否健全,以规避政务微博应用主体不作为等行为;能否以先进经验和方式为指导,以明晰政务微博参与公共管理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新媒体微博已成为变革传播方式的新型生力军和各大门户网站重点建设的新宠。我国微博用户的庞大数目和快速增长给社会政治文化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微博问政、微博打拐、微博求血等事实彰显了微博不容忽视的微力量。微博逐渐成为各种突发事件和热点事件传播的舆论中心,给自上而下的传统舆论控制体系提出挑战。立足大众传播理论视角研究微博作用于社会生态的规律有利于扩大微博的正面社会效应,建构web2.0时代网络文明。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雅安地震发生后5天内几个政务微博账户和传统媒体微博账户有关这次地震的微博文本作为分析样本,运用新闻框架理论,从高、中、低三个层次展开文本框架分析,探索政务微博和传统媒体微博在灾难传播中的框架表达异同。研究表明,政务微博和传统媒体微博的高层框架表达没有显著差异;中层框架中政务微博和传统媒体微博都注重传播自身评论和引入先前事件信息,但在引用外界口述信息时出现差异;低层框架中正向价值导向的微博文本在政务微博和传统媒体微博中都占优势地位,但在信息来源的倾向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为政府社会管理信息化提供了新的手段。在简述政务微博与政务微信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引入拉斯韦尔传播过程"5W"模式,对政务微博与政务微信的应用进行多维比较,结合二者发展趋势的分析,提出定位差异化、功能简捷化、账号矩阵化和运营规范化等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9.
政务微博融合了网络社交媒体和公共管理官方媒体的双重特性,使用便捷、管理简单、影响广泛、信息权威,能弥补传统电子政务的不足,是政府提高公共服务效能的新利器。本文从政务微博的公共服务职能出发,针对当前我国政务微博应用存在的“服务功能破碎”和“服务流程混乱”等问题,对政府公共服务流程重构、政务微博理论模型和政务微博模型的实践路径做浅析,设计面向公共服务的政务微博框架。  相似文献   

20.
网络问政时代来临,政务微博平台使得政务公开的渠道更加广阔,信息透明度提升,与民众交流更为顺畅,是政府机关了解社情民意的突破口和宣传推广政府形象的舞台.这些年政务微博的发展,既取得了一定成绩,也存亟待解决的问题,希望通过创新理念更好推动政务微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