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他乡也有爱     
我今年29岁,汉族,高中文化,原是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服务公司经营股股长(试用干部),现任岩茶乡副乡长。 1985年10月的一天,岩茶乡平班屯老队长班卜东来县城找我,向我介绍了十多年前我和弟弟陈隆华插过队的平班屯的近况。老队长告诉我,平班屯因缺乏科学文化知识,生产管理水平低,群众生活还很贫困。他恳切地对我说:“隆生啊,你有文化,能帮帮我们平班的忙就好了!”我的心受到了很大震动。我跟弟弟隆华商量,得到了弟弟的赞同,决心去帮助平班屯的壮族群众开拓脱贫致富之路。然而,母亲却说:“你们以前在那里插队还没吃够苦头吗?还想再去受罪!”我妻子更是火冒三丈,“你们有多大本事能让人家脱贫  相似文献   

2.
卜凤刚是我弟弟,他的事迹发表以后,使我受到很大的震动和教育。弟弟参军离开家乡三十六年了,我们只知道他当过战斗英雄,对于自己的事迹,弟弟却没向我们透露半个字。弟弟参军后总共只回过五次家乡,每次都是只住三两天就匆匆忙忙往回走。记得最后一次是年三十走的。当时全家挽留他过  相似文献   

3.
我叫次仁罗布,就出生在拉萨的冲赛康,父亲解放前在拉萨的夺底电厂工作,母亲干点杂活.我们家那时12口人住在一起,因为父母都有工作,家里过得还可以.父母在我小的时候就去世了.我是1971年11月参加工作的,在昌都工作了9年,然后调到西藏运输公司汽车一队工作.  相似文献   

4.
藏文编码花费了我整整十年的心血,那192个编码比金子还贵重。国际标准化组织表决通过了以中国提案为主的藏文编码,意味着藏文可以在世界互联网上进行交换。1997年10月20日,在北京开完藏文编码新闻发布会,我和我的先生及电子部。国家技术监督局的三位同志第一批飞到拉萨,参加藏文编码的庆功会。随着飞机降落,舷舱打开了。我激动地从心底喊出:“拉萨,我梦中的故乡,我来了,来了”。西藏语委拉珍主任代表自治区政府,给我们每人献上一条洁白的哈达,同时还发给每人一袋氧气,一粒珍珠七十九。离开兰州前我因冠心病住院,所有的人都劝…  相似文献   

5.
2011年4月1日,我和弟弟妹妹为年迈的父亲过生日。那一天是父亲88岁生日,按照民间的说法,是他的米寿之日。我们多想向父亲打听一些久远的家事,但父亲已经不能告诉我们什么了,他只剩下一点点残留的记忆。他患了阿尔兹海  相似文献   

6.
编辑同志: 一年前,我建立了一个特殊的新家庭。当时,我42岁,有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大的9岁,小的5岁。女方24岁,有60岁的老母亲和一个19岁的弟弟。我们是在1983年9月中旬偶然相识的,后来通过几次书信逐渐建立了感情,并于1984年1月  相似文献   

7.
腾庙的风波     
“什么?把大庙让给喇嘛,我们去哪儿?都啥年月了,还信迷信!”指导员邹占奎刚把团里来的电话放下,班长林志辉就发开了牢骚。我顺手拿起电话记录:  相似文献   

8.
我的同学小江,共有兄弟姐妹五人,她排行老三。她的母亲早在1972年去世,是她父亲把他们兄弟姐妹抚养成人的。今年三月,小江的父亲不幸因病去世。临终,她父亲考虑到小江和弟弟仍在大学读书,怕自己死后子女继承遗产时,小女幼子受欺,便亲手写下了遗嘱:所遗一万一千余元存款,给小江和弟弟各三千元,其余部分依法处理。小江在父亲去世后,依嘱和弟弟各取得  相似文献   

9.
我们八一钢铁厂,在一九六三年开展了雷锋同志事迹的学习。在这次学习中,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我想:我和雷锋同志一样都是贫农家庭出身的青年,吃尽了旧社会的苦,是党和毛主席把我们从苦海里救出来的,雷锋同志能做到的,我为什么做不到?从此,我下定了决心:以雷锋同志为榜样,  相似文献   

10.
我叫欧耀泽仁,是在昌都地区昌都镇有自家楼房的农民.我家本来在昌都县柴维乡旺达村.全家共8个人.我是哥哥,41岁,和39岁的弟弟尼玛泽仁共娶有一个妻子加永泽措,她今年39岁.  相似文献   

11.
我在家的时候,就听说三台山工读学校很好。我们村里的三位青年回家来告诉我说:“工读学校真是好,在那里不但能学到文化,还能学得生产技术。工读学校还可以依靠半耕半读解决学生的吃穿问题,不需要增加家庭负担。在课余时间,大家尽情地欢乐歌舞,扎实合我们青年人的心哩!”我听了心里十分向往。一九六三年二月二十六日,我跟着他们来到了三台山工读学校上  相似文献   

12.
我的选择     
1989年,在我国历史上将成为值得回忆的一年.这一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发生了反革命暴乱,党和政府采取果断措施,取得了这场斗争的决定性胜利.在这场斗争中我们经受了考验,得到了锻炼. 我已近50岁了,这个年龄对一个艺术家来讲是一件很不愉快的事情,因为对一个把一生献给舞蹈事业的人来讲,没有比退出舞台更为难过的事了.虽然我的素质很好,还能跳,但年龄毕竟到了该退休的时候了.我该怎么办?我考虑了很长时间,我除考虑到年  相似文献   

13.
回乡挂亲     
我是在1950年苗乡解放的时候参加革命的,在侗寨黎平工作至今已经60年了,随着年龄的增大,近些年总想着挂亲(扫墓),可是因为天气太冷一直不敢回去。今年的清明,在剑河老县城的弟弟给我打电话,问我是否能回去挂亲,我和同在黎平的大哥商量后,决  相似文献   

14.
独龙族是我国大家庭中的一个兄弟民族,人数约二千五百人,居住在云南省境内怒江僳僳族自治州西北部的独龙河两岸.独龙族的每个部份往往以居住地区及河流的名称而得名.如居住在独龙河两岸的自称"独龙",居住在迪麻河的就自称"迪麻".居住在贡山以西的自称"未奴哇"(意为找地方的人),居住在拉打各一带的自称"拉打各人".有一部分还沿用氏族名称,如孔孟人、巴马人等.对独龙族也有统称他们为"俅族"的.相传贡山四区的独龙族是从怒江迁去的.独龙族中也流传着这样的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从"汉人地方"来的两兄弟,他们的名字叫陆金、陆一(译音),打算一同回到"俅江"(高黎贡山以西恩门开江以东)去.有一天晚上,正在怒江过溜索的时候,忽然来了一阵暴风雨,弟弟刚溜到怒江西岸,溜索就被雷劈断了.兄弟两人隔江大哭一场后分别了.弟弟越过了高黎贡山来到"俅江",他的后代就成了"俅族",哥哥住在怒  相似文献   

15.
李琳 《民族论坛》2006,(1):54-55
2001年冬天,我作为一名瑞典留学生来到北京。就要开始一种全新的、使人激动的冒险生活了,我既兴奋、激动,又对未来的生活有点儿惴惴不安。当时我只会说一点点汉语,在来中国之前我就预想也许事事都会很难。值得宽慰的是我曾经来过一次,对我来说,北京不完全是陌生的。住进四合院才是一种地道的中国经历中国与我们国家迥然不同,让我更意识到自己是从北欧搬出来了,已经住在了这个遥远而充满异国情调的地方。但是,一段时间以后,我和丈夫不再喜欢住在公寓里了。这个公寓确实很漂亮,整洁而舒适,但就是没有真实感。我们来这儿就是要体验真实的中国生…  相似文献   

16.
底边社会——一个对中国社会研究的新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戎所长 ,郝教授 ,各位好 !我非常荣幸地能够有这个机会来到西北民院与大家见面。昨天晚上到了兰州机场已经很晚了 ,已经 12点了 ,而且路上我们还到了一个回民羊羔肉馆吃羊羔肉 ,到旅馆已 3点多 ,睡觉已经 4点多了。所以我这个演讲准备得不够充分 ,我就把我最近的研究提出来跟大家讨论。我现在讲的这个题目是关于最近两年在华北地区的研究 ,我把它叫作底边阶级研究。这个研究的缘起是在 1994年的时候 ,那时我得到蒋经国基金会的资助 ,在山西东南部就是上党地区对乐户作了两年相当广泛而且深入的调查。我们一共调查了 15 1户 ,作得相当详…  相似文献   

17.
三访昭觉     
我来昭觉,已经是第三次了。第一次来,那是在1939年初,昭觉还处在奴隶制度之下的时候;第二次,则是在解放以后,正是彝族人民成立自治县的时候;现在是第三次,又恰遇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建州十周年。我这几次来,相隔的时间都在十年以上,所以昭觉所给我的印象是十分深刻的,它的变化之大也是十分惊人而耐人寻味的。  相似文献   

18.
冬日,江城,静夜,临窗。少女冬冬双手托腮,一泓眼波,两点星眸,千种思绪,万般心潮缘信而起。最亲爱的小妹妹冬冬你好: 向汉族爸爸、妈妈、弟弟问好!冬冬,我收到你的贺年卡,真太高兴了,激动得一夜都没睡好觉。我爸爸、妈妈、姐姐、弟弟都很想你,尤其是爸、妈,经常提起你,妈妈说起你就哭……我的亲人们,记不清多少次梦里见到过你们了。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到你们呢? 今年2月2日刚收到的这封信是哈丽丹姐姐写来的。一颗晶莹的泪球顺着冬冬的脸蛋滚下。另一双眼睛也噙满了泪水。走到门边催女儿早点  相似文献   

19.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已经成立30年了.今天我有幸参加“土家之源·魅力长阳”民族文化发展座谈会,面对的都是我敬仰的文化前辈、文化名流,要我谈民族文化,确实有班门弄斧之嫌.2014年是我离开长阳到外地工作的第18个年头,每次回来,我体验到的都是浓浓的乡情,收获的是满满的感动,感受到的是无处不在的强大凝聚力.每回来一次,胸腔中总感到有一种正能量在奔涌.这大概就是乡绪、乡恋、乡愁,也就是文化的力量.  相似文献   

20.
久以前,有一年,世上涨了齐天大水,到处一片汪洋,峨嵋山顶也全部淹了进去,哪还有人呢,人断种了!不过人种不该绝,有这样两姐弟,他们种了一株葫芦。大水涨来时,他们挖空葫芦,钻进葫芦里,不管水好大,葫芦总是浮在水面上,流呀,飘呀,流了九九八十一天;等到水退了,搁在一个山巅上,姐弟俩才从葫芦里钻出来。啊哟,哪里都变了!人呀,房屋呀,什么都没有了,大地上是一片泥糊。姐弟俩在一个山顶上的岩脚里安下家来。他俩从葫芦里拿出火种,从葫芦里拿出五谷种种庄稼。日子一年一年过去了,但是世上仍然只有姐姐和弟弟两个人。姐姐年纪大些,她想的要比弟弟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