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中国传统生态思想具有丰富的蕴涵,"天人合一"的整体生态观、万物平等的生态价值观和仁爱万物的伦理准则,和现代生态伦理思想非常契合,特别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实现自然道德和人伦道德的逻辑统一、重精神体验和具体经验的思维方式对现代生态伦理学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生态思想具有丰富的蕴涵,“天人合一”的整体生态观、万物平等的生态价值观和仁爱万物的伦理准则,和现代生态伦理思想非常契合,特别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实现自然道德和人伦道德的逻辑统一、重精神体验和具体经验的思维方式对现代生态伦理学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生态伦理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之一。实现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转换,科学汲取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自然观;克服传统思想的时代局限性,完善民主与法制相结合的社会体制;吸取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探索适合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观;对传统农业方式进行科学理性的改造,探索适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模式,对构建现代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态伦理学的使命。西方生态伦理学无法走出主客二分的逻辑困境。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的整体性视角恰恰可以弥补西学的不足。《诗经》“顺应天时,合乎地宜”的“时禁”生态敬畏观、“仁及草木,德及昆虫”的“同情”生态保护观、“乐山乐水,师法自然”的“自然”生态审美观,是“天人合一”思想的肇端,是中国传统儒家生态思想的起点。它对于当代中国生态伦理学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环境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天人统一观 ,尊重生命 ,兼爱万物是这一伦理思想的主题。寡欲节用是中国古代珍惜自然资源的传统美德。中国古代就已形成了渗透环境伦理意识的政法理念。不同于西方传统伦理学所奉行的人类中心主义 ,中国先哲主张保持人和自然关系的和谐统一。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环境伦理思想是保证和维护中华民族几千年生存繁衍和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重要因素之一 ,它对现代环境伦理学的发展也具有重大的理论借鉴价值。在当前现代化建设中 ,有分析地借鉴我国古代的环境伦理思想 ,对创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伦理学 ,解决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是极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浅析儒家伦理思想中的自然权利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昌文 《天府新论》2006,42(3):30-33
缘起于现代西方的自然界权利理念,是生态伦理学中自然中心主义学派的基本范畴,一般认为它是一个后现代的话语体系。其实,在我国传统伦理思想中,蕴涵着丰富的自然界权利思想。本文试就儒家伦理思想中的自然权利观,做一挖掘与梳理。自然权利观是有关自然界权利(也称自然的权利)的  相似文献   

7.
略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环境伦理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天人统一观是中国古代环境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 ,尊重生命、兼爱万物、寡欲节用是其重要内容 ;中国古代就已形成了渗透环境伦理意识的政法理念。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环境伦理思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生存繁衍和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重要因素之一 ,它对现代环境伦理学的发展也具有显著的借鉴价值。有分析地借鉴中国古代的环境伦理思想 ,对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和作家蕾切尔·卡逊于1962年出版的《寂静的春天》既是环境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是一部生态伦理学名著。本文探讨了《寂静的春天》在生态伦理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它所包含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所体现的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研究《寂静的春天》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具有显而易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徐昌文 《理论界》2006,(5):55-56
我国传统思想中关于“生”的生态哲学实际上是自然权利观的体现,自然界的权利依靠人对孝、仁、爱和善恶等内在道德规范的超越和顺应自然来保障,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通过对中西、儒道自然权利观的比较,指出我国传统伦理思想中自然权利观的积极意义和不足。  相似文献   

10.
民族文化是伦理的基础,不同的民族文化有不同的伦理。要构建中国自己的生态伦理学,就必须超越西方文化的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势,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的放德而行,循道而趋、顺乎自然的哲学精神;我们还必须以中国文化的中道精神取代西方文化的两极对立思维方式,超越西方理性主义的、知识论范式的生态伦理,把生态伦理学建立在中国哲学境界论的基础上。要把理论的生态伦理变为广大民众的实践的生态伦理,需要对民俗文化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东亚三国近代文化选择与成因考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东西文化关系问题上的不同立场而形成的近代东亚文化选择模式,在中国表现为“中体西用”;在朝鲜与日本分别表现为“东道西器”和“和魂洋才”。东亚三国近代文化虽说在形式上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但因三国社会历史条件等诸多因素上的差异,使三国近代文化在对传统的反思及西学分量等内容上呈现出很多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2008年爆发于华尔街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宣告了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神话的破灭,也使得以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为背景的西方经济伦理学处在了十分尴尬的境地.中国学界在反思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同时,也需要反思原有的经济伦理研究,需要从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束缚下解放出来,以实现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3.
政治伦理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治伦理与和谐社会之间有必然的联系。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都曾从政治伦理的视角思考过建立和谐社会的问题。他们的政治伦理思想在当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建立和谐社会需要经济和财富基础,而经济和财富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效率问题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是重要的,公平问题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更为重要。现代和谐社会的建设取决于民主建设、法治建设,而民主和法制的建设说到底则是社会规则和社会规则意识的建设。规则因时事而变,但其所遵循的政治伦理理念却当一以贯之。公、正、平、和的政治伦理理念在现代政治中贯彻得好,和谐社会当下即是。  相似文献   

14.
傅斯年学术思想与史语所初期研究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阳哲生 《文史哲》2005,1(3):123-130
傅斯年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创刊号上发表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其核心要点为: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有一分材料出一分货,反对“国故”、“国粹”这类观念,提倡整理史料时“证而不疏”。傅斯年既与传统的把历史学、语言学当成说教工具的倾向有别,也与正在兴起的以社会科学方法来研究历史学异途,他是要借鉴西方汉学而在中国建立科学的现代历史学、语言学。尽管傅斯年学术思想尚有缺陷,但在他的倡导和推动下,历史语言研究所初期研究工作(1927—1937年)在档案整理和考古发掘方面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果,并走上了能够与西方学术界接轨对话的科学化道路。  相似文献   

15.
《道德经》蕴含着丰富深刻的"天人合一"整体思想、"损有余而补不足"的生态平衡思想、"知止知足"的生态保护思想及"贵身、爱身"的热爱生命思想。这些建筑在自然规律上的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的思想与现代生态学观点有着深刻的相通相容性,是建设现代生态文明与低碳社会的可资借鉴的重要思想资源和进一步前进的动力。  相似文献   

16.
环境伦理学是一门新的伦理学。它的主要特征是人类道德对象从人与社会领域扩展到生命和自然界;它的基本问题是:确认生命和自然界的价值,确认生命和自然界的权利,从而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以确保人类对自然的持续利用。中国环境伦理学从介绍西方环境伦理学起步。现在要在中国学术文化传统、中国哲学和思维方式传统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确立自己的环境伦理学理论模式、概念框架和话语体系,以超越西方环境伦理学,通过不同学派的理论整合,创建中国环境伦理学,使它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为中国人民服务,为建设生态文明服务。  相似文献   

17.
《淮南子》综合先秦道儒法诸子思想,以天人合一为纲领,强调以人法天、人道合于天道,在对自然规律认识的基础上使人的活动顺应自然,建立自然生态伦理模式。依据道生万物、物无贵贱的生态价值基础以及因顺自然、取法天道的生态价值原则,《淮南子》把以人法天的基本思想落实到实践层面,以“因”、“利”、“节”三个关键概念为核心,阐释了系统...  相似文献   

18.
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学东渐的深入,近代西方女权思想、人权观念、婚姻理论等渐次传人中国,在近代中国社会引起共鸣。近代先进之士对比中西方女性道德文化,在对中国传统妇德的缺陷进行深刻反省和检讨的基础上,提出了近代意义上的新型女性道德观。这种新型女性道德观的形成与发展,集中地反映了近代先进知识分子对传统性别伦理道德反思的深度和广度,也清晰折射出西学东渐的日益加深。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学家学术思想的传承和创新,既学习西方现代科学并融入国际科学共同体,也在重新发现中国传统学术的价值.更为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伴随着现代科学传统在中国社会的建构和塑造,也在不断开启中国科学发展的未来.本文分析了学术思想传承和创新的相关概念,探讨了中国科学家学术思想传承与创新的主要特征,以及研究该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近百年来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荃 《文史哲》2006,1(5):143-152
中国政治思想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始于20世纪初叶,迄今已近百年。近百年来,这一研究领域固然出现了众多学术大师,却没能够形成得到学术界公认的明显的学术派别。尽管如此,以方法论为参照,大体上还是可以划分为“新学历史学”、“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和“现代政治学”三个流派。其中,新学历史学流派在三四十年代最为活跃,可谓大师辈出;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流派的鼎盛时期是50年代至70年代的大陆学术界;现代政治学流派源起颇早,兴盛却晚,然而这一流派代表着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