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屈原的生日     
关于屈原的生日,一般都以屈原的自述来确定。屈原《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孟陬即正月,亦即寅月;庚寅,是屈原的生日,这一天是寅日。屈原生于寅月寅日,这一点,迄无争论,但是,屈原的生年,却有着不同的说法。王逸认为,屈原生于寅年,其根据是他对“摄提”的解释。王逸《楚辞章句》:“太岁在寅曰摄提格。”据此,则屈原生于寅年。而朱熹却在其《楚辞集注》中说:“摄提,星名,随斗柄以指十二辰者。贞,正也。孟,始也。陬,隅也。正月为陬,盖是月孟春昏时,斗柄指寅,在东北隅,故以为名也。”而摄提星每年…  相似文献   

2.
历朝敕封屈原始自晚唐.唐末五代封“昭灵侯”、“威显公”,其核心元素“灵”与“威”是屈原“神灵”化民间信仰的肯定与提炼,又促进了这种朴素的民间信仰.宋代封“清烈公”、“忠洁侯”,元代封“忠节清烈公”,“侯”晋升为“公”,屈原被官方作为“政治楷模”的倾向明朗化.其核心元素“忠”、“洁”、“清”、“节”、“烈”挖掘了传统儒家的价值观,奠定了屈原在士人阶层的伦理政治层面信仰的基石.作为“民间灵威之神”的宗教价值、作为“士人清烈忠节楷模”的政治伦理价值,可视为历史上官方正统意识对屈原信仰文化的核心价值建构的理解.封崇屈原固然是皇权政治维系其根本的政治策略,但客观上,屈原在民间和士人精神信仰上的凝聚力得以增强.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史记》载颛顼于《五帝本纪》,时代排序第二。据史实考证,颛顼生于若水,若水即今雅砻江,为金沙江第一大支流,由北而南蜿行于川西山谷间。颛顼生地具体位置,约在今四川荥经县。颛顼乃黄帝直系苗裔,经若干世代而至于禹。据考禹生于西羌,其地在汉之广柔县,约当今四川北川、汶川等县。我中华人文初祖炎、黄及其后代,渐进而成华夏族群,其始则蕃衍生息于西部(今陕、甘、川),后乃移主中原,奄有广阔中华大地。  相似文献   

4.
毋康蚤死,无子嗣,《离骚》之伯庸有子嗣,则毋康与伯庸无关。"熊毋康"、"无康"当作"孟康"。句亶王与伯庸无关。句亶王的封地在"江上楚蛮之地",则句亶王的封地与屈氏无关。句亶王、鄂王、越章王中之句亶、鄂、越章非为熊渠统治区域之内之地名。所谓"客卿产生于战国而不见于春秋"之说根本不能成立。楚武王子瑕是从周受屈为客卿,瑕采食之屈地就是今山西省吉县县城正北七公里处,此为屈氏起源之地。  相似文献   

5.
屈原对自己生命的根源、自己家世的积极美好意识,是屈原美好内心世界滋生壮大的动力源泉。屈原“美政”理想与“浊世”现实的碰撞生成无尽哀怨,因此,抒发此种哀怨以求得读者同情,以为“修名不立”之补偿,应为《离骚》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6.
曾国藩与何绍基都是晚清文化名人,又都在政坛有不同影响,两人交游数十年,共同见证了时代巨变和文化风貌。曾、何二人因诗文创作上的志同道合才真正相识相交。道光二十四年以后,二人由亲密走向疏离。何绍基在咸丰五年离开官场,曾国藩则致力于江南战事。江南平定后,何绍基的金陵之行成为二人友谊的融冰之旅。《十三经注疏》的志同道合是曾国藩与何绍基最后的默契。  相似文献   

7.
郭沫若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阐发关于文艺作品“无目的性”与“功利性”问题的辨析,一直到20年代中期,这个问题都以文艺作品的“无目的性”和“社会使命”观念交替转换的形式表现出来。郭沫若当时在这一观念阐发上的不断“自我相违”与“左右摇摆”,并非仅源于其思想观念或者心态的复杂性,而是与其在不同环境中身份的转变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1925年以后,因无产阶级运动的蓬勃发展和个人思想的明确坚定,郭沫若便彻底“摇”到文学要承担“社会使命”的一端,再也没“摆”回文学的“无目的性”那一端。但在全面抗战历史阶段,郭沫若对文艺的“功利性”又赋予了不同的内涵。总的来看,郭沫若前期文艺现折射出他在不同历史境遇中“诗人”与“政治家”身份的“变奏”。  相似文献   

8.
本是作《字孝古学》书中释“龙”一节的引言部分,作为中国人祖灵图腾的龙、其象征性标识已深入到世俗民情及其皇权崇拜,但龙图腾的依据究竟是鸟、马、蛇还是“图腾合并”(闻一多),却众说纷纭,作认为,图腾的发展是繁殖衍生性的分裂而不是所谓的“合并”(作相继考证了“鳞”,“茏”,“葱茏”等字的古意及与龙的关系,本略,周清泉先生《字考古学》已于2002年10月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9.
《文心雕龙》的"文之枢纽"问题在学术界影响较大且观点繁多。从注重原典的角度出发,用文字学研究方法对"文之枢纽"相关内容进行文字考析,能够还原刘勰"文之枢纽"的本相。其实,"文之枢纽"中的"文"无论是指《文心雕龙》一书还是指"为文运篇",在刘勰心中都是有机统一的。其枢纽应该包括《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这五篇,而不应省略《正纬》、《辨骚》中的任何一篇。刘勰已经意识到了文章与"经"之区别,建构了自己"为文之用心"(文心)和"雕缛成体"(雕龙)这样一个两者结合的完整的"文论系统"。  相似文献   

10.
李吉甫是唐代有名的政治家、地理学家,也是中唐很有贡献的编纂家。然而,哪些诗文总集乃其编纂,学界颇有异议。而且,其编集特点与地位也没有得到深入的认识研究。据本文考,李吉甫编撰的诗文总集有《古今文集略》《国朝哀策文》《梁大同古铭记》《丽则集》《类表》五种,其编选文体具有复杂性、编选范围具有宽泛性、编选方法具有多样性、编纂目的具有明确性。在唐代诗文总集编撰史上,李吉甫有其特殊的地位与影响。  相似文献   

11.
神农氏,传为远古部落联盟首领,又称神农氏部落。通过两汉、先秦相关文献,并结合出土文物情况,可初步推断出,上古传说时代的南方、北方都存在神农氏部落。《史记·五帝本纪》[集解]等载引,炎帝传为神农氏后裔,其出生地望有甘青说、宝鸡说、淮阳说、曲阜说、随州说等五说。通过文献梳理及出土文物证实,随州历山说最为可靠。  相似文献   

12.
处常子《续本事诗》是五代时期吴国出现的一部诗话体小说,为续补唐代孟启的《本事诗》而作。《续本事诗》全书已亡,但通过辑出的17条佚文,可以一窥该书的面貌。相对《本事诗》来说,《续本事诗》更加依赖于从较早书籍选取诗话材料。从《本事诗》到《续本事诗》,再到《续广本事诗》和《唐宋分门名贤诗话》、《诗话总龟》,唐五代的诗话体小说完成了向宋代诗话丛编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北宋时期的潘若冲及其作品《郡阁雅谈》历来未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研究与辑佚,笔者认为《郡阁雅谈》并非笔记,而是宋代早于《六一诗话》且侧重于论诗及事和论诗及人的诗话著作,“雅谈”即“诗话”的雅称。  相似文献   

14.
《癯鸥戏墨》两卷是由晚清天津著述家徐士銮1885年刊印、原题"津门东海癯鸥撰"的作品选集。但是参照徐士銮之生平履历,从该书的书前序言、收录内容到言语细节,不难得出"东海癯鸥"正是徐士銮本人的化名。《癯鸥戏墨》既揭示了徐士銮罕为人知的生活经历,也表现了他晚年复杂、矛盾的思想情感,对于徐士銮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5.
《离骚》用名目繁多的芳草佩饰来象征诗人一种追求,本文认为这些芳草佩饰是《离骚》的主线意象,有统率全诗、结构全诗的作用,象征诗人的“美政”理想。  相似文献   

16.
《瀛奎律髓》是元人方回所编的唐宋两代律诗的选集,对学习诗歌创作大有裨益,故成书之后,版刻甚多。明代后期至清代的版刻情况,今天所能见到的文献材料较多,研究者也基本达成了共识.但对其早期的版本情况,学者们争议较大。本文搜集、整理了有关《瀛奎律髓》元代版本情况的资料,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在元代成书之后,本书或有版刻,但早已不传;而今人文中所提到的“元刻本”,其实为一明代刻本。  相似文献   

17.
屈原的自恋人格及成因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贯穿屈原人格的是自我中心,主要表现在自我意识突出,有强烈的自我关注倾向;创作上追求标新立异的奇幻诗风;幻想倾向表现出过度补偿和完美主义的心理;对抒情主人公形象的描绘带有文饰自我的特点。屈原自恋人格的内在根源在于生辰的迷信、家庭的超值评价在屈原自我塑造过程中内化为天生的优越感、强烈的自尊心、近乎神化的自信心和完美主义的个性。自恋人格使屈原成为精神上的孤独者,也是其美政抱负难以实现的一个重要羁绊。  相似文献   

18.
押韵是写诗作词必须要遵守的规范,因此就有对其用韵情况的考察及研究。通过对宋代词人姜夔的词进行穷尽式的考察,试图揭示姜词用韵的具体情况,并将其与唐代温庭筠词,元代王恽词用韵情况进行比较,以显示姜词与前后代作品中用韵的差异以及不同时代诗词用韵情况的演变。  相似文献   

19.
佛道教文化体验在瞿秋白人生的多个阶段产生了深刻影响。佛教思想历时性地形塑着他的文艺思想,除了体现在瞿秋白对现实主义的理解、对马列主义思想的诠释、对文艺大众化的体会与定位之外,还包括对自我形象建构和对文艺趣味的措置。道家文化对瞿秋白文艺思想的影响,主要是文学趣味的留存;道家文化的朴素美,对其文艺大众化思想亦有所支撑。总之,佛道教文化体验,深刻影响了瞿秋白文艺思想的若干品格。  相似文献   

20.
简要介绍孔望山"启"字祭台遗址及蛇、龙和女阴图腾的组合状况.论文运用训诂学方法,结合实证,从中国文字特点入手,本着文字产生源于生活的根本思想,对镌刻在石台上的"启"(啓)字进行说文解字分析.并与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做比较,从而确认了该字为启字.认为这一启字祭台与图腾组合是夏启打败东夷人伯益后,在此设置的钧台,是与各诸候方国进行祈天祭祖、庆祝胜利、宣赫王威的场所.尽管这一"启"字只是一个字,但它是具有形、音、义的文字体系,有了社会性,是中国夏朝时候已有文字的实例,它早于甲骨文700多年,距今有 4000多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