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有公司治理结构的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股东、董事会与经营者之间关系随之转化为信任托管关系和委托代理关系。一般来说,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在公司的发展目标方面并不存在实质性对立。但是由此也产生一些新问题。一是出现公司“内部人控制”现象;二是所有者与经营者分属两个不同利益主体,经营者可能对委托人利益漠不关心;三是如何对经营管理者进行有效监督以保证委托人的利益。为了规避上述风险,国有公司必须正确构造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2.
利益相关者除对企业有利益要求外有没有参与企业治理和决策的资格和权力;在分配上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源所有者的权利是否一致.文章认为公司股东利益不应是企业利益的全部,利益相关者作为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同样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3.
魏东辉 《决策探索》2009,(16):28-29
法人治理结构是用来协调和控制公司内各参与者之间利益关系和行为的一系列制度安排,是解决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由于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产生信息不对称问题的重要机制。其目的是正确处理所有者与经营者的权利与责任关系,以提高企业效率,保证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4.
利益相关者除对企业有利益要求外有没有参与企业治理和决策的资格和权力;在分配上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源所有者的权利是否一致。文章认为公司股东利益不应是企业利益的全部,利益相关者作为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同样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股份制企业的运作中,由于长期混淆了企业资产的所有者与企业的所有者的差别,片面强调保障股东利益,所以,必然造成股东与员工之间产生利益冲突。企业只有善待员工,充分考虑员工的利益要求,才能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才能确保企业利益行由此保障股东利益。因此, 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需要进行立法上、制度上的完善、变革或创新。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对公司治理结构有多种定义:一是指一组联系并规范所有者(股东)、支配者(董事会)、管理者(经理)、使用者(工人)相互权利和利益关系的制度框架;二是指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即高级经理人员三者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三者之间构成一定的制衡关系;三是一个关于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契约。而企业治理结构是一套治理企业交易关系的制度安排,它包括外部治理机制和内部治理机构。其实,我们通常所说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广义上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指由所有者(股东)、支配者(董事会)、管理者(经理)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组成的组织结构,是联系和规范公司各相关利益主体的权利和利益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和结构关系网络,是一个包括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治理结构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7.
目前学术界对利益相关者理论争议很大,对公司的治理目标更是莫衰一是,有的学者认为应该是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也有的学者坚持股东利益最大化.本文认为,基于公司营利的特性,加上股东利益的特殊性,公司治理的目标仍然要坚持股东利益最大化.由于公司所处环境的变化,公司不能纯粹地为股东利益而存在,也应该兼顾其他相关者的利益,但不能否认股东利益的主导地位,公司治理的目标应是修正后的股东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8.
现代公司制度的最基本特征就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根据自立行为原则,所有者(股东)和经营者(经理)的目标发生背离。股东的目标通常是股东财富最大化,所以他们宁愿冒高风险以使其取得高报酬的机会,而对资产有直接控制权的经理则可能会限制企业的风险,甚至放弃较大潜在报酬的投资机会。经理的目标是个人效用最大化。由此可见,股东如何通过一整套激励约束机制来促使经理人员采取符合股东利益的行为,成为这一代理问题的关键所在。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看,经理激励约束机制主要可以采取两种形式:一种是通过公司外部市场的力量,如成熟的资本市场、…  相似文献   

9.
经营者激励机制设计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由于现代公司规模的日益扩大和股权的分散化,所有者(股东)不得不雇用专职的经营者代为进行公司的经营和管理。但经营者的利益很可能与所有者的利益有差异,为防止经营者牺牲所有者利益而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现代公司制企业必须建立监督和约束机制。但由于下列原因监督和约束的作用很有限:  相似文献   

10.
当公司出现了代理人问题,即股东和职业经理人的利益出现不一致的时候,经营者往往会做出利己的决襄,特别是财务决策,很多时候会严重侵害了所有者的利益。这样,公司的财务治理问题就摆在了我们面前。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是公司治理的关键。财务治理应发挥出怎样的作用?我们又应该怎样改善公司的财务治理?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法人治理结构是用来协调和控制公司内各参与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和行为的一系列制度安排,是解决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由于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产生信息不对称问题的重要机制.其目的是正确处理所有者与经营者的权利与责任关系,以提高企业效率,保证股东利益的最大化.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如何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公司控制权的合理配置,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形成相互制衡的机制和对经营者的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国有企业的运营效率,是实现公司制改革的初衷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体制与公司治理结构密切相关。当前国际上的公司治理模式,主要有两大派别,一是美、英等国为代表的股东利益导向模式,另一种是德、日等国为代表的利益相关者共同利益导向模式。在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下,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体制也各有特色。我们选择美国和日本两个国家为样板,对它们各自的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体制做一比较分析,从中汲取经验,为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体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李传军 《领导科学》2003,(10):46-47
共同治理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利益相关者理论,代表人物是布鲁金斯学会的M·布莱尔。与传统公司治理理论不同的是,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的目的不能仅限于股东利益最大化,而应该同时考虑企业其他参与人,包括职工、债权人、供应商、用户、所在社区以及经理人的利益。利益相关者理论向“股东是企业的所有者”这一传统观念提出挑战,认为职工、经营者、供应商和用户与股东一  相似文献   

14.
内部人控制问题是伴随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而产生的一种消极现象,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现代公司的根本。究其原因,是由于所有权及经营权分离,必然涉及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功率分配问题,适度控制管理,适当权利分配,提高效率和效益公司;反之,功率分配不平衡,所有者与经营者权力失控原因,极大的破坏将导致公司的利益及业主利益。因此,如何设计一个有效系统,可减少或防止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成为一个最重要的调研公司理论和公司法。本文通过对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根据具体问题,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从公司治理研究和实践的历史来看,公司治理目标为股东利益最大化,但是现实与法理之间存在矛盾困境,使学术界在反思传统的股东治理理论有局限性,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公司治理目标,追求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公司目标逐渐形成。在认知股东治理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内涵的基础上,对股东至上和利益相关者主义的公司治理目标研究现状进行梳理,综合两者之间的关系,分析公司治理目标理论的发展趋势,以期能够对理论研究有所助益,为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唐妍  江丹 《决策与信息》2009,(8):186-186
控股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已成为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然而很难直接计算大股东对小股东的侵害程度,实证研究主要用间接地方法进行测量,本文浅析了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侵占的定义及侵占的度量方法。  相似文献   

17.
公司治理结构是一整套制度安排。传统治理结构大多遵循“股东至上”逻辑,股东利益最大化成为企业目标。在现代经济条件下,这一模式的缺陷逐渐暴露出来。随着其他利益相关者地位的上升,共同治理模式将逐渐成为一种趋势。我国企业在改革治理结构时,也应树立共同治理观念,重塑新的治理价值观,尊重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提高治理效率。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我国资本市场上中小股东首次在董事会选举中击败控股股东并成功控制董事会的上市公司"深康佳"为例,探讨中小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的动因、途径及局限性。主要发现和结论是:首先,互联网时代下,随着法制环境的改善和信息渠道的日益畅通,中小股东的维权意识更强,更容易了解和辨识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利益的侵害行为,也更可能借助网络等新媒体渠道沟通协作并联合制衡大股东;其次,股东网络投票制度降低了中小股东投票的成本,而累积投票制则大大提高了中小股东选派董事代表的可能性,成为中小股东制约控股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的有效渠道;最后,由于中小股东利益联盟脆弱、治理角色定位不当、短期偏好等局限,中小股东掌握控制权可能造成公司在治理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混乱。因此,我们需要客观全面地评价中小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本文提供了一个中小股东参与治理的完整分析框架,丰富了现有中小股东治理的相关文献,也对有关当局完善投资者保护制度尤其是股东投票机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公司中的雇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作为公司所有者的雇员,一类是作为公司普通拿薪职工的雇员。对于作为公司所有者的雇员,公司对其承担的责任实质上不是一种社会责任,而是公司应当对其所有者承担的责任。只有对于作为公司非所有者的雇员,公司对其承担的责任才是一种真正的社会责任。作为所有者的雇员维护自身的利益主要是通过公司内部治理机制(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20.
如果能建立“经营者对员工”、“所有者对经营者”、“员工对经营者”三种激励约束机制,国企也能从治理结构上保持可持续发展。随着竞争手段和企业文化的发展,在所有者即经营者时代,出现了“经营者对员工激励约束机制”,这是企业激励约束机制的第一个境界;在所有者与经营者分离时代,出现了“所有者对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这是企业激励约束机制的第二个境界;在企业利益相关者觉醒求同时代,将会出现“员工对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这将是企业激励约束机制的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