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随着课程体系的改革,教学内容的更新,高校必须加强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培养,同时,加强对学生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文章探讨了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精密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改革的必要性、课程设计的选题以及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2.
改革机械原理和设计课程设计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统一机械原理和设计课程设计的题目及改进传统题目,分别在各自授课学期进行设计,采用研究设计小组形式,全面分析题目,科学安排设计内容,逐步建立成绩评价机制等;使学生的协作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创新能力、学习热情等得到相应提高,有利于形成符合时代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教学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岗课赛证”的教育模式,提出了一条适用于环境设计专业改革的实施路径。首先,分析了当前环境设计专业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包括理论脱离实践、就业需求变化等。然后,介绍了“岗课赛证”教育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强调了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接着,提出了环境设计专业改革的具体内容和目标,包括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践环节等。同时,制订了相应的教学计划,确保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最后,讨论了改革的评估和监测机制,以确保改革的有效实施和持续发展。通过本文的研究,为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环境设计人才提供了可行的实施路径,并为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中以SolidWorks 2006为设计工具,进行减速器零件的特征建模和整体虚拟装配,并使用SolidWork中集成的有限元模块CosmosWorks进行了轴结构的强度校核,体验和实践了设计分析一体化的思想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该文简述了机械创新设计的过程、特点、方法及其重要意义,对机械创新设计教育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高等教育中加强机械创新设计的举措,应通过开展机械创新设计实践,积极参与各种竞赛,提高学生的机械创新设计水平。  相似文献   

6.
“机械设计基础”课的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机械设计基础课等方面,对应在教学实践中创新教学模式。本文主要从教材的选择、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考核模式的改革等方面,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创新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述了精度设计是《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在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改中的准确定位。指出互换性与精度设计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互换性是不同于精度设计的另一种要求。对于典型的机械产品或零件的设计与制造 ,应首先进行合理的精度设计 ,再根据具体条件确定是否需要按照标准化的原则满足互换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构建课程设计网站 促进课程设计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改革的必要性,提出改革课程设计的方法,构建机械原理与设计课程设计网站,旨在一定程度上拓宽学生的设计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课程设计效果,并在课程设计中尽可能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的辅助设计作用,改善教学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9.
视唱练耳课程设计贯穿视唱练耳教学的整个过程,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成败。无论是课程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还是课程教学的实施和评价方式都需要设计者熟悉课程的实质性结构和基本要素,及其要素的组织形式与安排。完整的视唱练耳课程设计过程是将新的课程计划、方案等付诸实践并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针对“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的特点和难点,分别从为何加强与力学课程的联系、如何讲解构造要求以及如何确定考核方式等几个方面,对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文章就当前设计艺术学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学习工作中的困惑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工业设计专业知识结构,课程设置误区与障碍,探讨设计艺术学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方案的合理性,在现有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增加数学力学、材料、金属加工、注塑工艺、模具设计与生产、市场及管理等课程构想,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计算及结构造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学分制中选课信息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课制被公认为是学分制的基础和关键因素,决定着学分制的真实价值与生命力,而选课信息问题却关系着选课制的真正有效实施。从此出发,探讨选课信息问题在学分制中的地位和作用与影响、有效的选课信息指标体系、解决选课信息问题的指导思想、原则与措施,以实现降低选课成本,保证学分制能真正、切实、有效、更好的推行,促进教学相长和整个教学质量与水平的不断提高及教学改革的有效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