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关于古汉语的处动与拜动的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异关系是客观事物之间的一种最普遍的关系。我们认识事物,不仅要看到它们相互联系的一面,而且要看到彼此区别的一面。事物的特殊性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只有注意了这一点,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才能区别事物。学习语言,同认识其他事物一样,既要看到语言现象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它们之间的区别,才能正确地理解和有效地使用语言。只有这样,才不至于为现象之间的联系所迷惑而分不清它们之间的本质差别。文言文中,有些动宾词组的含义都是“以+宾语+为+动词”,可以简化为“以…  相似文献   

2.
一个英语动词本身虽只有现在形、过去形、过去分词形和现在完成形四种形式,但这四种形式运用起来,也可变成十六种不同的时态,即: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现在完成时,现在完成进行时,一般过去时,过去进行时,过去完成时,过去完成进行时.一般将来时,将来进行时,将来完成时,将来完成进行时,过去将来时,过去将来进行时,过去将来完成时,过去将来完成进行时。而动词不定式是非谓语形式,它在句中不能做谓语,然而它又保留着动词的特点。动词不定式“todo”能有一般时,进行时,完成时和完成进行时等形式。它们的特点与动词的一般…  相似文献   

3.
有时态的事实和有时态的真理要为有时态的事实辩解,第一步就是把它们替换戒有时态的真理。我们对于事件和事物时态的判断的客观真理性或谬误性是我们实际上必须作出解释的东西。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我说到或者想到某个事件是现在的或者在某种程度上是过去或将来的,根据该事件实际上出现在什么时  相似文献   

4.
象征刍议     
象征是不是语言修辞手段?它算不算一种辞格?目前,这在修辞学界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 我们总括起来看到,参与争执的诸家大致可区别为两大派:一派认为象征是一种辞格;另一派则认为象征如同“意识流”、“白描”等等是一种艺术创作手法。我们感到造成争执的原因,其中有依据材料不同的问题,而更主要的还是认识分化的问题。现在我们汇聚诸家所用材料,其实不外下列A、B、C、D四组。我们下文分别论及,以求指正。  相似文献   

5.
只是为了服务于将来和现在,而不是削弱现在或是损坏一个有生气的将来,才有了解过去的欲望。——尼采②当你能够测度你所谈论的问题,并且能用数据来表达它时,你就对问题有所了解;然而,若你无法对它进行量度时,那么,你的知识只具有一种贫乏、无法令人满意之性质。——William Tho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指出:“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如何在新形势下发挥这一优势,并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使这一优势发扬光大,是摆在我们思想政治工作面前的一个严肃而又重大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7.
古代已有因果决定论和神灵决定论,近代学者又以力学规律充实因果决定论而使之发展成严格定量的形式。从中可以看到决定论的基本含义:过去未来的一切皆有定数;其之形成根据则是因果关系和客观规律的普遍存在。但自由意志论却长期支持着非决定论的存在;现代科学又在微观过程和复杂系统中揭示出了许多新的不确定性现象,致使一些论者提出各种折衷性的弱决定论观点。然而我们通过对于各种新不确定性现象的实质分析表明,它们都不真是"本质上的偶然性",并不否定决定论的严格存在;而且人也并没有超越神经生理活动的自由意志。真正使决定论不能成立的乃是世界的无限性:无限世界是不能完成综合的,故而不是一个可总括的整体或系统,因果规律对其不能适用;同时,无限世界中的有限系统和事物也因会有无限的外来影响因素而不能有决定论的未来定数。  相似文献   

8.
信息与决策     
关于信息的定义问题,至今尚无一致的看法。我们认为:信息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和普遍属性,是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特性的表征。人们是通过获得信息来区别不同的事物,区别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从而认识和改造事物的。因此,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获取知识、都不能离开信息。  相似文献   

9.
各行各业的美国人现在都深感忧虑——为如今他们所看到的周围的一切、更为他们所预见的未来的一切忧心忡忡。这种不仅对他们自己的将来、而且对国家的将来的担忧以无数方式表现出来:对缺乏活力的经济的不安全感;正在出现的抵制、不满和愤懑的政治活动;社会的正在发展的种族和阶级的两极分化;扶贫助弱的责任感的削弱。不过,如果我们注视自己的孩子长大成人  相似文献   

10.
讨论中国现代诗学的学科建设,必须对新诗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做出清醒的判断.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过去成绩与问题并存,现在机遇与挑战同在,将来鲜花与荆棘相伴.  相似文献   

11.
《北方人》2008,(Z1)
看见窗前一片绿荫,而后是绿荫下的小柴房,然后是柴房中的主人,再后是地上隐隐约约的光影,最后是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徐徐清风……这就构成了一幅盛夏城郊小院图,生动而又富有情趣。我们平时看到的生活画面,折射出来的立体感就是这般错落有致、形影不离的样子。这世界是多维的,不仅有上、下、左、右空间上的层面,还有过去、现在和将来时间上的层面,  相似文献   

12.
米德的时间哲学在众多理论中独树一帜。他主要通过不可唤回性、事件、重构三个概念阐发了其关于“现在”的时间哲学。米德认为“现在”是一切的参照,过去和未来都是据此而重构出来的,是心理过程,其意涵是属于现在的。米德区分了事物和事件两个概念,而事件在其理论中具有重要的构建作用。  相似文献   

13.
过去时表示三种过去时间:事件发生在过去某一点,事情发生在过去并持续一段时间,事情发生在过去并持续到现在。韩国语的过去时能表示这三种时间,而英语的过去时只能表示前两种过去时间。虽然英语和韩国语的过去时都可以表示现在时间和将来时间,但是英语中只用在虚拟语气或间接表达中,表示不能实现的愿望,表示婉转、谦虚或迟疑的态度;而在韩国语中则表示确信、重复发生的动作、持续到说话时间的状态或正在进行的动作,并要有时间状语修饰。  相似文献   

14.
(一) 世界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事物和现象,它们彼此间互相联系但又互相区别。人们能够说出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能够说出各种不同事物和现象的名称,这是因为世界上各种事物和现象都各有自己的质。所谓质,就是事物和现象内部所固有的规定性,是决定这些事物和现象区别于另一些事物和现象的那种特性和特征(特殊点)。质,是我们认识事物和现象的基础。毛泽东同志教导我们:“……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的东西,则是必须注  相似文献   

15.
假设现在为18世纪,世界将如何地不同呢?首先,很清楚,每一事物的时态就将不同。每一件事物都将少过去两个世纪,或者说,现在的事情都在两个世纪以后的将来。也就是说,它将在A 系列中向前推移二百年。那么,此外还有什么别的差异呢?我认为,没有。但那是因为我认为时态的差异并不实在,  相似文献   

16.
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公民宗教信仰问题的基本政策。毛泽东同志说:“共产党对宗教采取保护政策,信教的和不信教的,信这种教的或信别种教的,一律加以保护,尊重其信仰。今天对宗教采取保护政策,将来也仍然采取保护政策。”这项政策的涵义是:每个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面,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这一政策的实质,就是要  相似文献   

17.
逻辑概念的定义中存在着严重的定义不清的问题。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下定义时,无视或不顾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客观存在着的截然相反的两种状态或不尽相同的多种状态,而只是考虑了其中的一种状态。为此,本文主张区别真值定义和非真值定义:在下定义时,应该首先采用非真值定义,在一般定义上对概念予以界定;如果需要,再采用真值定义,对概念的正确与否予以区别,从而保证所下的定义能够如实、全面地反映概念的各种情况。  相似文献   

18.
对立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是对立统一规律的重要内容,是辩证法关于发展的理论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理论界往往片面地把对立面的斗争看作发展的唯一动力,而把同一性排斥在外。林彪、“四人帮”进一步把这种观点推向极端,所谓抛出“斗争哲学”,作为他们推行极左路线的理论基础。人们经历了一段十分痛苦的过程,看到这种“斗争哲学”给我们党和国家造成的空前浩劫之后,才醒悟过来,重新思考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现在,承认同一性在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的思想已经日益普遍了;认为同一性也包含在事物发展动力之内的人也越来越多了。但还有一些理论问题值得深入研究。本文准备就其中几个问题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9.
社会学在一百多年的发展中关于社会问题的论述有许多,并创造了许多理论。但囿于认识的局限性或其他原因,每一种社会学的理论,只是洞察了社会问题的一个方面或一个侧面,而没有同时看到另一个方面或侧面。社会现实在本质上是复杂的、多侧面的,在揭示事物的规律方面,没有一种理论是万能的。要克服理论局限性的办法就是我们应该掌握各种理论来解释社会问题。我国社会转型以来,大量潜伏的社会问题凸现出来,新的社会问题不断产生,我们处处感到理论工具的匮乏,所以在解释中有力不从心之感。风险社会理论的出现,为我们认识与解释由人为因素造成的社…  相似文献   

20.
原则与观点     
历史家不可能没有一个道德和政治的纲要来安排自己的事实并作出自己的推论。过去必须象衡量现在那样来衡量,而衡量现代的标准和信念则是历史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生活的。我们认为是正确的事物,和我们认为是真实的事物,随时代的变迁而有很大的变化,而且同样适用于属于历史家领域的过去时代,假如我们不承认这些变化,我们就变成僵硬和不合情理,缺乏人类的想象;既不能充分了解目前,也不能充分了解过去,去接受现成的观念和传统的偏见,而不是自己作出判断。假如我们过分顾到标准和意见的变化,那末我们就要开始丧失关于道德的一切稳定感。道德律的信念必须是一切正确历史评价的基本。做不到这一点,历史家试图对不同的时代应用不同的标准,就会以解释行为代替评价行为,而把自己搞糊涂,最后把读者也搞糊涂。历史家当他们顾到“时代的标准”时,就会陷入这种混淆。他们的目的是了解过去和公正对待过去,但是弄到最后则是不公平对待现在,因为这种看法不断在暗中助长下列信念:事物本身没有什么好坏,好坏只是联系当时处境而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