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最近收到一封电子邮件,说我中了大奖。而在此之前我没有买过任何彩票,我可以相信它吗?”“我收到一个邮件,说我银行户头被冻结,必须提供相关资料才能解冻,这其中会有诈吗?”“我被人骗走一笔钱,我应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2.
恭喜健康     
新春佳节,互相祝福,过去说得最多的是“恭喜发财”,而今却演变为“恭喜健康”。实在令人清心润肺,耳目一新。健康是人生最大的财富。正如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所说:我们的幸福十分之九是建立在健康基础上的,健康就是一切。”现实也正如此。健康可以创造物质与精神的一切财富,而财富却未必一定能换取健康。一位西方哲人也说过:人的财富第一位是健康,第二位才是财富。”真正的富人,不是财富最多的人,而是拥有财富且身体健康的人。我们时常听到人们说:金钱有价,健康无价。说得很是实在。一个人只有拥有了健康,才能拥有快乐,拥有幸福,才能成为最“富…  相似文献   

3.
鲁迅曾说过精神现象是人类生活的“极颠”.对人类精神现象的密切关注贯穿了他的一生,他称得上是一个深远探索人类精神现象的伟大思想家.鲁迅向来自律甚严,但却不止一次提到自己的小说“内容深切”、“优愤深广”的特色.这特色我以为首先就表现在思考人的生命存在、生存困境以及源于此的种种复杂的精神现象上.其焦点则是对封建等级观念的深刻反省与猛烈批判.封建传统思想是以封建等级观念为中心内容的.这种等级观念,就是一种以“上”为本位的观念.因而作为“下”的民众是几乎没有表现个性之余地的.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历  相似文献   

4.
我说健康     
赵大年 《社区》2002,(3):36-36
健康与长寿并非人人“兼而有之”。由于我已进入老年队伍,才有了切身体会。半年前我写过一篇短文《罚坐》,说自己当小学生  相似文献   

5.
在某印刷公司任总经理的范总是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如今30来岁的他无论按什么标准都可谓少壮派,身体精神都属于上升阶段。然而有一天,他打电话告诉一个在医院工作的朋友:“这两天我总觉得没精神,会不会有什么病……”医生朋友询问他:“除此之外,身体还有明显不舒服吗?”“没有,只是每隔一段时间,总会有这种感觉。”  相似文献   

6.
距离圣诞节只有一个星期了,在我赠送圣诞礼物的名单上,还有五个人的礼物没有买,而我只剩下3块钱了。我以前从来没有花费过这么多的心思和努力去为别人购买一份合适的礼物。终于,圣诞节那一天来到了,我很担心,不知道人们会对我的“廉价”礼物做何感想。我把一支能散发出香气的蜡烛送给了妈妈,并在上面贴了一张字条,写着“你是我生命中最明亮的光”。她在读字条的时候差点儿哭了。我送给哥哥一把木头尺子,在尺子后面用彩笔写着“:世上没有一个哥哥能够与你相比。”他送给我一包糖果,并在上面写着“:你真可爱。”在此之前,他从来没有对我说过这…  相似文献   

7.
一、韩国大企业的反思:一个“经济学实验”的分析从20世纪50年代韩国组建大企业集团开始,韩国经济的发展便与大企业集团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可以说没有大企业集团的发展,就没有韩国经济的“汉江奇迹”。但从去年以来,韩国接连发生大企业集团倒闭和陷入困境的事件...  相似文献   

8.
近来的一些日子,我突然“迷”上了“韩剧”,原来不太喜欢看电视的我,这一“迷”还真有些把握不住了。除了对剧情的牵挂外,还有一种由衷的敬慕,敬慕韩国人人人都说的那种敬语。说敬语在韩国人生活、学习和交友中已经成为一种习俗,更确切地说,它代表韩国人的人格魅力和人格品质。  相似文献   

9.
世人“一窝蜂”向西方倒了,东方未免过於寂寞,但寂寞也催人奋起,使人有所作为。这位出生在张姓郡望的地地道道的”张家人”,是获得“阿夫沙尔奖”的目前唯一一位中国学者他,修长的身躯,伟岸在我的面前。我有过20年的学校教育,但充其量只能做他的一个学生。他分明是一位有影响的学者,却发自内心地说:“不,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员。”刀世纪以来,世人“一窝蜂”地向西方文化倾倒,千年东方,曾几度辉煌,但在这个时候,未免过於寂寞了。不少中国学者,谈起英、美来,头头是这;但说到东方,却连阿拉伯、波斯文化的区别也知之甚少。我…  相似文献   

10.
遗产13元     
《北方人》2007,(5)
一晚,女儿仅吃了小半碗饭就放下筷子说:“妈,我有点不舒服,得去躺一会儿,你吃完先出摊去吧。碗筷等会儿我再收拾。”当时,我并没有  相似文献   

11.
三思西柏坡     
西柏坡是个不起眼的地方,却是个了不起的地方。我曾经两次去西柏坡,每次从那里出来,都感到浑身充满了力量。前不久,西柏坡精神巡回展”在北京开幕,引起强烈反响。开展的第一天参观者就写满了整整10个留言本。有的说:“我从来没有这么深地被一段历史震撼过。”有的说“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干出那样伟大的事业,简直让人难以想象。”还有的说:西柏坡艰苦奋斗的精神,会像阳光雨露一样滋润我们成长。”看到这些,我的心好像又飞到了西柏坡,思念着那里的一草一木,想象着脚下的路还有多长。一思西柏坡的“作战室”。两张八仙桌,几把旧木椅,一间不足10…  相似文献   

12.
师至洁  孔明 《21世纪》2007,(7):26-27
韩松从来没放弃过踏出国门时所做的梦:拒绝平庸,挑战自我初见韩松,他没有想象中的强悍,完全不像个商人,倒像是一介儒生,像一个学者,严肃、严谨,还有些文弱。就是这样一个儒生模样的人,硬是在新领域里闯出了一条自己的路。“我不能说我代表中国人,但我会自豪地说我是中国人”  相似文献   

13.
母亲的偏方     
梅子 《社区》2008,(10):56-57
我出生在20世纪50年代初,在发育生长时期遇上了“三年自然灾害”,由于缺乏营养,我常年小病不断,每当我有个头疼脑热的时候,母亲就会说:“上火了,没事,过两天就好了。”母亲说得多了,我便知道“上火了”不是什么大病,不舒服的时候,只要听到母亲说这三个字,我心里就踏实了。  相似文献   

14.
下午,李怡兄在路上拦住我,说要告诉我一个不幸的消息,我问什么消息,他递给我一封信,是福建宁德师专学报编辑部游友基先生来的.信中说:“余峥因脑溢血突发,已于11月初去世,年仅41岁.他是我的学生,正所谓白发人送黑发人,悲哉!”我深感愕然.余峥,我没有任何交往,甚至没有过书信往来,但是,我曾多次与朋友们谈到他,仿佛与他是知交.对他的情况我也一无所知,只知他前几年在北京大学进修过,只知他从事“九叶派”诗人研究,并且唐湜先生曾多次来信提及过对余峥的研究成果的肯定.我读余峥的文章不少,几乎都是关于“九叶派”诗人的.几年前,他向我参与编辑的  相似文献   

15.
都市男女     
《人生与伴侣》2013,(8):61-61
【捡来的】吃过晚饭,和爸妈聊天,聊到我的个人问题,老妈一脸郁闷地说:“你长得这么丑,只怕没有人要啊。”我顿时陷入了深深的自卑中。这时老爸在旁边说:“别这样说。”我赶忙一脸高兴地看着老爸,想,还是他疼我。随即老爸来了一句:“总还是有看走眼的。”我一定是他们捡来的!  相似文献   

16.
娱乐广场     
笑话与幽默越说越露馅吉姆驾驶着一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车上坐着他的妻子、岳父和岳母。一交警拦下汽车,对吉姆说:“尊敬的先生,您是第一个通过我们这个路段没有违反交通规则的人,我决定奖给您100欧元。”“太好了,我正好用它办个驾驶证。”吉姆说道。“什么,你没有驾驶证?”警察惊诧道。吉姆的妻子对警察说:“别听他的,他说的都是醉话。”“怎么,你还喝酒了?”警察惊呼。岳母立即在一边责怪道:“我说过多少次了,驾驶偷来的车不要开得太快。”“怎么,这个车是偷来的?”警察再次惊诧道。吵声把坐在车后座睡着了的岳父…  相似文献   

17.
如此扯平     
这天早晨,我像往常一样心急火燎地带着女儿往学校赶,骑到一个十字路口时被一个警察拦住。他把手往脸前一举算是对我敬了礼,说:“骑车带人罚款50元。”说完就要开罚款单。我很不平:“我一直就这样带孩子的,从来没有被罚过款,今天怎么回事?”警察说:“那  相似文献   

18.
在韩国,90%的国民认为,孝是人类一种生生不息的亲情之爱,是家和万事兴的基础。只有在家庭中尽孝,在工作上才能敬业,对国家才能尽忠。“孝道”作为儒学文化的基石,浸透在韩国社会精神文化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韩国《东亚日报》的会长告诉我:“在韩国不尽孝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初听此话,我多少有些半信半疑,但经过一段在韩国的亲身体验后,的确感受到了“孝道”在韩国的历史沉淀。韩国的年俗是韩国人祭祖尽孝的最集中的表现。家家户户都要在正月初一之前赶回供奉祖先的长兄(或长子、长孙)家,参加祭祖的“茶礼仪式”。韩国人拜年非常严格:长者…  相似文献   

19.
汪曾祺曾赞美沈从文的创作是贴近血肉人生的。好一个“贴近血肉人生”!我们不少学生作文之所以写不好,就是因为他们不自觉地背离了血肉人生。南京师范大学附中特级语文教师王栋生曾说:“几十年来作文教学的最大失误,是没有把写作者当人,没有把写作当作是人的生命活动。”让学生把作文与自己真实的人生联系起来,学生才会真正自觉地去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王跃文曾说:“我觉得写作是我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作家刘墉曾说过下列一段话:我从不认为自己的文章写得好,它们只是说我的心、我的情。我常一边写,一边落泪。于是,我告诉自己:管它好不好…  相似文献   

20.
《北方人》2007,(2)
一日,我与上帝一同出行。路过一条河时,我看到水里有一个人在挣扎,我指着那个人问:“上帝,为什么你不去救那个人,难道他没有向你祈祷吗?”上帝回答:“不,他向我祈祷了两次,但我也救了他两次——第一次我让一根圆木从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