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证人拒证,一直是困扰着刑事诉讼的一个顽症。尽管我国《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第48条第1款):“证人证言必须在法庭上经过公诉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辩护人双方讯问、质证,吸取各方证人的证言并且经过查实以后,  相似文献   

2.
编辑同志:冯欣冯欣同志:民事诉讼法第七十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有关单位的负责人应当支持证人作证。证人确有困难不能出庭的,经人民法院许2006年2月8日下午,我在上班途中不慎将公文包丢失,里面装有现金一万多元和一些证件。通过目击证人于某提供的线索,找到了捡包者刘某,但刘某矢口否认捡包一事。我一气之下将他告上法庭,要求刘某立即返还钱物。证人于某考虑到和刘某的邻居关系,表示可以提供书面证词,但是不肯出庭作证。请问,证人作证可以不出庭吗?可,可以提供书面证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  相似文献   

3.
证人是以自己所知道的情况对案件事实作证的人。我国刑事诉讼法(试行)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但是,对不履行作证义务的证人是否应当追究法律责任,追究那些法律责任,没有作出相应的规定,这给司法实践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研究证人拒绝作证的法律责任问题,不仅有理论意义,而且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因为人的言词有着主观性、易变性等特征,所以言词作为大脑输出信息的工具并不能够作为证据,证据应该是人这一客观存在的自身.由此人的证据形式应该根据其不同的诉讼地位重新分类.目前我国的证据立法中证人是专指与案件无利害关系的第三方证人,但当事人同样以自己的言词将大脑内储存的事实信息输出来证明案件待证事实,所以有必要重构人的证据形式,确保各类证人的证明作用的充分、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5.
刑事诉讼中的证据,是正确认定案件事实的基础,是对被告人正确定罪量刑的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证据有六种: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被告人供述和辩解;鉴定结论;勘验、检查笔录。其中证人证言是最古老的证据形式之一,是刑事诉讼中使用最普遍的证据。证人证言是证人就其所了解的案件情况向司法机关所作的陈述。在司法实践中绝大多数案件事实的查清都离不开证人证言,这是因为犯罪这种社会现象是发生在一  相似文献   

6.
刑事诉讼中的证据,是正确认定案件事实的基础,是对被告人正确定罪量刑的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证据有六种: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被告人供述和辩解;鉴定结论;勘验、检查笔录。其中证人证言是最古老的证据形式之一,是刑事诉讼中使用最普遍的证据。证人证言是证人就其所了解的案件情况向司法机关所作的陈述。在司法实践中绝大多数案件事实的查清都离不开证人证言,这是因为犯罪这种社会现象是发生在一  相似文献   

7.
刑事证人的反思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学术界长期认为,证人是指除当事人以外了解案件情况并向公安司法机关作证的诉讼参与人。据此,证人是第三人、自然人,具有不可替代性,这是我国证人理论中可取之处。然而,对于什么是案件情况,证人了解的案件情况有没有时间标准,证人能否适用回避,如何界定证人的资格,警察能否作为证人等诸多问题,在我国司法实务界以及学术界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对证人的界定存在诸多模糊认识。因此,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证人无论是在立法层面还是在理论层面都是一个亟待重塑的概念。   相似文献   

8.
证人是指直接或间接了解案件情况的人.它一般包括知情人和目睹人在内。目睹人是指直接在场看见过犯罪活动的全部或部分过程的人,但不一定知道犯罪事件的内情;知情人是和犯罪人有某种关系,了解犯罪事件全部或一部分内情,但不一定在场看见过事态发生的人,他们对于犯罪都有条件提出最有价值的情况。由于犯罪分子所侵犯  相似文献   

9.
证人是刑事诉讼法中重要的诉讼参与人 ,证人证言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证据。在刑事诉讼中 ,几乎每个案件的处理都有赖于证人的参与 ,几乎每个案件都要使用证人证言作为定案的根据。因此 ,世界各主要国家都对证人及其证言十分重视 ,并在刑事诉讼立法上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证人制度。与此相比 ,我国《刑事诉讼法》对证人及其证言的规定则明显滞后和不成熟 ,使得司法实践中碰到的许多难题无法解决。因此 ,必须对我国的证人制度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10.
反垄断是最需要专家的法律领域之一,因此,专家证人在现代反垄断诉讼中的使用非常广泛。但专家证人的地位与作用与普通证人不同,专家证人有资格方面的要求,一般只有专门研究反垄断法的经济学家或法学家才有资格作为专家证人。专家证言必须可靠并且契合案件事实。与专家证人资格有关的信息、与经济学有关的知识应当在诉讼过程中予以披露。  相似文献   

11.
凡是知道案件真实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这是世界各国刑事诉讼活动中一条通行的准则.但是,这种以义务为前提设定证人作证的模式,本身在合理性问题上存在质疑.  相似文献   

12.
证人证言,是证人就他所知道的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或与处理案件有关的真实情况的事实,向依法对其询问的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及其他有关人员所作的陈述。从其内容来看,它是证人主观世界对已经发生过的客观情况的反映和再现。这种反映和再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何审查判断证人证言的真实性并确认其证明力,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不仅需要司法工作者凭藉丰富的司法工作经验、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和严格的实事求是态度继续在司法实践中探索,也需要法学工作者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法学理论方面深入探讨。本文仅就审查判断证人证言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刑事关键证人的理论基础,一是诉讼公正,二是诉讼效益。确定关键证人的范围,首先,应当明确哪些重大疑难案件的证人才有出庭作证的必要;其次,应当明确在这些案件中,哪些证人真正需要出庭作证。结合我国司法资源有限和保障人权的现状,确定关键案件的标准应是:其一,案件是否重大;其二,是否属于疑难案件。在刑事诉讼的司法实践中,法官应当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和双方当事人的申请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确定具体案件的刑事关键证人的范围。在法律中只对刑事关键证人的确定标准进行规定,以帮助法官作出决定。  相似文献   

14.
我国民事诉讼中一直以来以中立证人观规定、理解证人,也以证人与案件、当事人有无利害关系作为判断证人证言证明力的重要方法。其实证人都在一定程度上、一定方式上与案件或者当事人有这样或那样的关系,中立证人不仅是一种乌托邦的设想,同时与现代诉讼制度的改革是异质的,为此应在克服传统中立证人观的基础上,确立与之适应的证人评价法,这就是矛盾评价法。  相似文献   

15.
在整个民事诉讼活动中,证据自始至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法官只有借助于证据,才可以正确查明案件事实、确保案件公正、提高诉讼效率、节约司法资源。但在司法实践中,证人出庭率极为低下,严重制约了证人作证制度效果的发挥。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对证人出庭作证的法律制度不够完善,因此,若要充分发挥证人证言在诉讼中应有的证据功能,完善我国民事诉讼证人制度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6.
在诉讼活动过程中,证人证言是一种重要的诉讼证据,正确判断和运用证人证言,对侦察破案、审判定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证人证言作为一种证据的使用,必须是真实、可靠、客观、正确的,但由于证人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证人如实陈述,证言未必正确,造成证言与客观实际不符的结果。因此,本文试从证人如实陈述,证言失实的心理因素作一探讨。一、感知差误正确感知是证言准确、可靠的基础。若证人观察、感知本身失真,其如实陈述,也就无意义。感知机能良好的人,由于生理、心理或以往体验上的原因,会出现一时性的感知失误。其诉讼证据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在查处党内违纪案件的过程中,有时会遇到证人的消极行为,影响案件的及时查处。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为了准确地查清案情,必须研究和掌握证人的心理活动,尤其是消极心理的形成过程,并采取相应的消除措施。一、证人的消极心理概念在调查党内违纪案件的过程中,所谓证人的消极心理,是促使证人未能实事求是地向党的纪律检  相似文献   

18.
证据是证明案件事实的依据。一切案件的侦查、审判结论都必须有充分、确凿的证据。只有被告人的供述或民事诉讼当事人陈述,而没有其它证据,就不能定案。这是我国司法工作中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证据有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之分。所谓直接证据,就是指直接反映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如刑事案件中,被告人关于案情事实的真实供述和辩解,亲自耳闻目睹的证人的证言,被害人的正确陈述,都可以直接证明被告人是否进行犯罪这一主要事实,这就是直接证据。在民事案件中,借据、契约、房产证等,能够直接确定民事诉讼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  相似文献   

19.
凡是知道案件真实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这是世界各国刑事诉讼活动中一条通行的准则。但是,这种以义务为前提设定证人作证的模式,本身在合理性问题上存在质疑。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的刑事诉讼中,证人证言是刑事诉讼中普遍使用的一类证据,而证人出庭率低成为影响案件质量和制约庭审功能发挥的瓶颈。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改时确立了强制证人出庭作证制度。通过对该项制度的理论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强制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存在证人出庭作证条件较为模糊、法官自由裁量权太大、可以不出庭作证的法定正当理由不够充足、被告人近亲属出庭作证例外存有局限性、对于书面证言作为庭审证据使用的情况缺少限制机制等弊端。为此,应当有针对性地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