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克孜尔石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大型佛教石窟寺遗址,其壁画以大量的本生故事和佛传故事为主。对其进行分析,可以探讨克孜尔壁画的意义。古龟兹地区与新疆以东的中原地区及以西的犍陀罗等区域内的佛传故事有差异,差异的原因有地域的差异,亦有历史和民族的差异以及和佛教的传播和流行的佛教宗派有关。  相似文献   

2.
从"对杂于佛教情形之分辨"、"对理解佛教情状之完善"、"对争辩佛、儒异同观点之总结"、"对宋儒取胜佛教策略的提升"4个方面,展示了朱熹对宋儒关于佛教、佛教与儒学关系的认识和主张检讨之情形;认为朱熹在这些方面既有所继承,亦有所超越.  相似文献   

3.
拓跋氏自代北入主中原后,不仅在政治上形成南北对立,而且佛教亦南北各异其趣。齐鲁之地虽然一直不曾是全国性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但是齐鲁佛教在循着佛教东传的总趋势下,不仅带有北魏拓跋氏统治者的独特民族印记,而且还有同齐鲁儒家文化相互抵制、融合形成的独特世俗化印记。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同学"一语在世俗、道教和佛教文献中的使用情况探讨了"同学"之称的源流演变.指出现代汉语中的"同学"之称为中土文献所固有,并非来自佛教文献.但它能够古今承传历久不衰,宗教文献(尤其佛教文献)中"同学"称谓用法的流行,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延续和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5.
佛教被认为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作为创立佛陀教育的导师,释迦牟尼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两千多年来被大众尊崇为至高无上的神祇.原始佛教时期,无论是释迦牟尼本人亦或是其教义中,并无神性宗教色彩.如果以原始佛教的社会背景及原始佛教典籍为中心,正本清源,探析原始佛教时期释迦牟尼的主要思想,可以发现:彼时之释教仅为道德性教化,而非宗教性宣说,也并无后期大乘佛教及密教中佛陀的神人格宗教色彩.  相似文献   

6.
唐宋之际,佛教进入其发展的盛期,同时涌现出一批激进的排佛士大夫。傅奕和欧阳修是两个王朝初期的典型代表。通过透视二者在佛教入冥故事中的角色变迁,指出果报与救赎作为佛教入冥故事的演变趋势,排佛士大夫相应地有着入地狱获恶报与获救赎两种截然不同的身后命运,其前后期的命运呈现与佛教中国化历时演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虞本作吴,其地域是斗宿对应之地,即当今江苏、安徽南部、湖南东南、江西至浙江上海一带.有虞氏的祖国在吴地,舜生于湘南之桥地,亦曰姚墟,封于吴地,多次迁徙,后迁至负夏、妫汭、寿丘,即帝位于今天的长沙一带.北方虞迹应当是舜之后代和周章弟虞仲带去的.  相似文献   

8.
随着考古与文献的新发现,随着研究佛学的不断深入。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并不一定是始于两汉,也许要推前至殷商时代;其传入中国之途径远非从西域来,而是有多个途径:例如经西藏传往蒙古、东北;经东南亚,从缅甸传人西江、长江流域;经海路,从交趾、徐闻、合浦、广州传人东南沿海等。佛教传人我国后,即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相融而创造出各具特色的佛教文化。例如:印度佛教传  相似文献   

9.
"五显神信仰"是一种历史悠久、传播地域广泛的民间俗神崇拜。"五显神"原为宋代徽州婺源的一个地方民间俗信神灵,后来在南宋皇室及部分官吏的推崇下,被引入佛教寺院供奉崇祀;宋元以降,又演变为道教的神灵而得到广泛的崇拜。然而,宗教界及学术界关于"五显神信仰"的研究还非常之少,因此,关于历史上五显神产生的时间、神源、信仰分布状况、与民间俗神"五通神"信仰之关系、与佛教"五通仙人"等信仰之关系以及历史演变情况等,还十分模糊,有些论述似是而非。本文对南宋时期江南地区关于"五显神"的信仰崇祀状况进行考述,以求廓清相关史实。  相似文献   

10.
佛教进入中国初期,佛讖的演变经历过两个阶段。早期佛教经义中佛菩萨预言类型翻译为佛之谶言,是佛讖最本初的形态。后佛教弘传至中国,大量西域胡僧善纬作谶的风尚流行开来,经过魏晋南北朝隋唐佛教大量传播,在翻译文本和意识形态上不可避免受两汉时期的谶纬思维影响,汉地僧人参与佛教谶言的制造与大量疑伪经的出现,导致另一种形态佛谶的出现,其具有中土传统文化特色,以导俗而求真,意在使佛教更好地融入中土文化。佛讖在传播形式上更加本土化,在内容上更多方面表现出对社会民生个人命运的关怀。佛讖的演变对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及与主流文化适应过程中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